王莽赶刘秀在苍山的传说
王莽赶刘秀的起因,得从刘秀的老祖宗汉高宗刘邦与王莽的恩怨说起。
秦朝末年,刘邦抗暴政揭竿而起举兵西征,大军行到一十字路口,前面有一大蟒蛇挡道,大军无法前行。刘邦西进急切,不管三七二十一,拔剑欲砍,这时大蟒蛇说话了:“好一个刘老三,你记不得我了吗?当年我们都住在芒砀山里,你为赤我为白(刘邦为赤帝之子,王莽为白帝之子),互帮互助,谁料想你偷吃了我的仙丹,托生转世,如今想夺皇位,我不能叫你安安稳稳就成功。”刘邦打了一个激灵,说到:“少废话,快快闪开,不然让你一刀两断!”大蟒蛇说:“你要是砍了我的头,我就乱你的头;砍了我的尾,我就乱你的尾;你要是拦腰把我砍,我就掐头去尾乱你的正当中!”军情急迫,刘邦顾不得多想,将大蟒蛇齐腰斩断。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为以后王莽赶刘秀埋下了伏笔。
被腰斩的大蟒蛇历经几世几劫的修炼,终成正果。到了西汉后期,为报一剑之仇,托生到一王姓卖豆腐的家中,父母为他起了个名字—“蟒”,待后来当了高官,就把“虫”字偏旁去掉,叫了王莽。
民间传说这王莽未出道时仍是继承做豆腐、卖豆腐的家传,可是多了个灵活经营的心眼。他的两个闺女长得如花似玉,王莽每次卖豆腐都要让他的两个闺女陪着,以招揽生意。一天,县令刘钦从此路过,看中了王莽的大闺女,娶为夫人,后来生下刘秀。你道这刘钦是谁?属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定一支。后来,二闺女嫁了汉平帝,成了皇后。那王莽的生意越做越好,家财越聚越多,且又极善交际逢迎,就被地方官员举了个考廉,从此进入仕途,没用几年就进了朝班,官居大司马,位列三公,封了个“安汉公”的称号。平帝亡故,王莽当起了摄政王,后来代汉而立,登基坐殿建立“新朝”,成了皇帝。王莽虽当了皇帝,还是害怕刘家有人赶他下台,对刘家的人是防之又防,派人四处监视刘家子弟。刘秀被王莽猜忌,令其住在南阳,不得进京。四处打探刘家子弟情况的人到了南阳,发现刘秀住的地方郁郁葱葱,有王气环绕。王莽得知后发兵追杀亲外甥刘秀,以镇王气。刘秀一心复兴汉室,成年后就在南阳广施仁义,会聚英才。因刘秀是真龙天子,灵气在身,逃亡中每当危险之际总能化险为夷,充满了神奇。传说当年刘秀为王莽军队追杀,途经苍山县文峰山,险象环生,在这一带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虽有别于正史,但对于研究民俗文化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蹄泉”与“扳倒井”
刘秀为躲避千军万马的追杀,巧装打扮,骑马穿行,都是行走在荒山野岭,历尽了千辛万苦。这一日来到苍山地界的文峰山东侧,口渴难耐,刘秀拍马而言:“马呀马,难道老天要渴死我们不成!”抬眼四处观望,一片荒凉山野,没有一点有水的迹象,便策马前行,可是战马只是嘶鸣,扬蹄蹬地就是不走。刘秀纳闷,往日很是听话的战马,今天怎么了?难道也是渴的。刘秀翻身下马一看,马蹄刨开了一眼泉水,“咕咕”冒着气泡,刘秀喜出望外,俯身痛饮,然后让战马也饮了一阵。于是刘秀策马扬鞭,一头扎进了文峰山。这便是文峰山东北侧“马蹄泉”的来历,现在这眼泉水还在不停地淌着涓涓细流。
刘秀在文峰山里虽然迷失了方向,但也摆脱了王莽大军的追赶。信马游缰来到了文峰山北侧的马家后院村前,刘秀又渴又饿,人困马乏,想要一杯水喝,讨一口饭吃,可是村里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可能是王莽的官兵来过,都逃跑了。刘秀遇着了村南的一口深井,可是没有打水工具喝不到水,无奈中刘秀板着井沿叹口气说:“井啊!如果你能歪一下的话,能有多好啊!”说也奇怪,那井就歪了一下。但刘秀还是喝不到水,刘秀又说:“井啊!你再歪一下,我就能喝到水了。”那井就又歪了一下,流出了清清的井水,刘秀一阵痛饮。后来人们把刘秀当年饮过的水井便叫“扳倒井”。“扳倒井”座落在苍山县尚岩镇马家后院村南,水清甘洌,百年大旱也不干涸,遇到连阴天,清水四溢,涓泽四周,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
泉源寺上的枣树疙针为啥是直的
文峰山往西三里处原先有座“泉源寺”,寺周围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苍松翠柏,枣林成片环绕。凡是到过此处的游人都会发现这里的枣树上的疙针都是直的。为啥?这与刘秀到过这儿有关。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此,慌不择路,沿山崖而逃,袍衣被枣针勾住,情急之下说了一句:“不要勾住我的袍衣,把针钩放直了!”话音刚落,枣树还真听话,树上的倒刺全都变直了。刘秀感激地回头看了一下,又匆忙赶路了。从此,这儿的一片枣林疙针无钩,而别处的枣树疙针都带钩。“无钩枣林”也就成了文峰“三奇”之一(别两奇为“晴开泉”、“神峰积雪”)
“千佛崖”的由来
刘秀被王莽追赶,拍马逃入凤凰山里,折回向西南经过安乐山,来到文峰山处的一丈崖。这时王莽大军赶到,把刘秀三面围住,只有西面的一丈崖,悬崖陡壁一眼望不到底。刘秀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此乃天绝我也!”于是翻身上马,双眼一闭,策马跳下悬崖。追杀的官兵认为刘秀已死,便回朝复命去了。而刘秀落到崖底,人马毫发未损,又逃过一劫。刘秀当即许下宏愿:有朝一日得了天下,在此修十座庙、立千尊佛,以表感谢。
刘秀被王莽追赶十二年,逃亡中率领农民起义,动摇了王莽的金銮殿,王莽又四处逃难,结果被刘秀赶了十二年,这就应了善恶来到、一报还一报的俗语。因王莽当朝,百姓苦不堪言,引起民愤。刘秀带兵反抗,大得人心,最终取得胜利,当上了皇帝。刘秀当上皇帝后,没有忘记当初逃亡时对文峰山的承诺,拨下巨款,下令在一丈崖建庙修佛。没想到建庙修佛资金在下拨过程中被层层盘剥,到达文峰山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当地官员灵机一动,为向朝廷好交待,十座寺院建不成,可以在山崖刻千尊佛像。于是就顾佣当地民工在山崖上打刻佛像,没想到资金越来越少,只刻了一部分钱就用光了,因此,留下现在的半拉子工程。现在崖石上的佛像,有的成组刻在一组石面上,有的单一刻凿,大小不一,动态各异,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峭壁上,大约有五六百尊,最大的一幅石刻当数摩崖石上的“双龙戏珠”。因有刘秀诺言在先,被世人俗称“千佛崖”。
“烧和尚沟”和“耙僧地”的传说
自从有了千佛崖,文峰山就成了一块风水宝地,许多道教、佛教人士云集在此谈经论道。再有地方官员支持,便在文峰山处修了两座庙,山南一座叫“泉源寺”,因千佛崖下的一眼清泉而得名。山后马家后院扳倒井附近的一座“兴圣寺”。泉源寺香火大会每年四月初八,兴圣寺每年二月十九,当地寺庙和尚多达千余人,和尚道人和睦相处,香火十分旺盛。后来一朝内官员的闺女到庙里上香,因貌美似天仙,庙里和尚起了歹心,作了孽事。朝内发兵抓了泉源寺的五十多个和尚,兴圣寺的和尚吓得跑进了凤凰山北的大沟里。山沟里树木茂密,山草没人深,大兵进不去,无奈放火烧了大沟,庙里的和尚皆被烧死。因此这条沟就叫“烧和尚沟”。
朝内官员上报皇上,问怎样处置泉源寺的五十多名和尚,皇上听说烧死了兴圣寺的和尚,心下难忍,就不想再处置泉源寺的和尚了,说了三个字:“罢了吧!”,可是这一官员理解错了,把这三个字理解成“耙了吧!”也该着泉源寺的和尚命里该死,这一朝内官员把五十多个和尚拉到现在文峰山西坦上集东北的一片开阔地里,挖坑埋得都露着半个头,套上牲口拉着耙耙了,这块地就叫“耙僧地”。
唐朝末年,地方财团又集资建兴圣寺,兴圣寺又兴旺了一段。因年代久远,时隔战乱,又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扳倒井和兴圣寺留下的遗迹就很少了。现在文峰山已开发,被苍山县委、县政府列为新世纪振兴苍山“十大工程”中的旅游项目,“文峰祠”已修复如初,并将实施泉源寺重建工程,给苍山的旅游景观增加新的亮点,整个文峰山将成为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的旅游胜地。
王莽是被谁杀的?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
中国西汉末年外戚,后为新朝皇帝。字巨君。父王曼, 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庶弟。他折节恭俭,勤奋博学,谨事老母及寡嫂,抚养兄子,以德行著称。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倾家财赈施宾客,招纳名士 ,结交公卿大夫;又揭发外戚定陵侯淳于长的罪过,获取了忠直的名声。绥和元年(前8),王莽代替王根为大司马。他爵位愈尊,矫情伪饰愈甚。哀帝死后,年幼的平帝继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他拔擢亲信,树为党羽,竭力诛灭异己。元始元年(公元1),进位太傅,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为笼络人心,他出钱百万,献田30顷,经大司农付给贫民。还网罗郡国能教授五经及通晓《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小学和医药方术的士人数千名,遣诣京师,令其改正前人乖谬,统一异说。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锡。平帝死后,他拥立两岁的孺子婴,自己仿效周公辅成王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朝会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宗室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先后起兵声讨王莽,关中民赵明、霍鸿等也群起反抗,众至10余万,攻烧官府,但相继为王莽所镇压。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下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次年又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实行过程中又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禁止使用五铢钱,另制各种各样的货币,名目既十分繁杂,换算比值又极不合理,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王莽还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他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强迫各少数族的统治者更换原先汉朝封赠的印绶。他贬各族的王为侯,因而引起各少数族的强烈不满。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见赤眉、绿林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主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大军讨伐赤眉军,在成昌被赤眉打败。次年,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发州郡兵42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又遭到绿林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绿林军乘胜分两路进军,一路北上攻洛阳,一路西向攻长安。当绿林军进抵长安附近时,王莽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但囚徒军一过渭桥,便立即哗变,掘毁王莽祖坟,焚烧九庙、明堂、辟雍。长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动,配合变兵攻入皇宫。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是怎么死的?
王莽是亡国被杀。
王莽是在公元23年的战乱中,被商人杜吴斩首杀死的,首级被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扩展资料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亲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有史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
王莽是谁。
王莽是谁呢?他怎么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上?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皇后的侄子,这个汉元帝喜欢儒生,一天到晚没事就大赦天下,结果弄得坏人们倒有恃无恐,西汉的情况便是一年不如一年,这个汉元帝不光对儒生有兴趣,还喜欢几个太监,就是不喜欢自己这个太太,这让这位皇后很是不满,结果汉元帝死了以后,太太升级成为皇太后,儿子汉成帝就完全成了傀儡,借此发泄一下自己以前的不满,这个儿子倒也乐得省心,把自各的力气就全花在女人身上,其中有个皇后便是赵飞燕。但是一个老太太到底不懂多少国家大事,也没有如来佛的能力,自然是需要帮手,于是便把自己家的兄弟逐个提拔起来,都是大司马、大将军等等的官职,也就是全国政府的头脑一级。可这个老太太自己虽然长寿,但她娘家这些个弟弟却不怎么高寿,等到自己的最后一个主持政府工作的弟弟王根病得快死的时候,把她的侄子王莽升成大司马。这老太太就是通过自己的几个弟弟和这个侄儿,成为了全国的主宰,王莽就是她最后一个提拔起来的娘家人,她的侄子。
王莽这个人,有一首诗深刻准确的刻画了他的一生。“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用这首诗来刻画王莽的一生就一个字:伪!为什么呢?因为王莽早年并没有和自己的几个叔叔一样早早被封候拜将,而是在家过着比较起几个叔叔来清苦得多的日子,而他本人,也是一种尊孔敬孟的面孔,引得许多的儒生投到他的门下,封建统治体制下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他也思考过,并且依照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所说的“百亩之田,树之以桑,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为自己的理想。孔孟之徒,一向保存着土地改革的理想,而王莽的朋友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人物。他后来逐步高升,也并没有多少改变,把朝廷的赏金都分给部下或者门客;自己的儿子卷入一件人命官司,他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的确为其获得了不低的名声和威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因为当时的学术界和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以为汉朝是火德,大舜是土德,火能生土,代替汉朝的一个朝代,必为大舜的苗裔所创。而王莽他自己就认为王家是战国齐王之后,也就是大舜之后,该轮到他当皇帝。当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当了三年的傀儡之后,王莽以他的名义,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自己。他进宫问老太太索取汉朝的传国玉玺,老太太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觉得自己的地位是靠了嫁给姓刘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娘家姓王,大哭大闹,骂王莽是奸臣拒绝要求。虽然最后不得不交出来,还是出了一口气,把李斯所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摔坏了一角。
王莽建立了新朝,但为什么短短十几年工夫,就以失败而告终呢?
王莽当初的许多做法,尤其是给他带来不少人气的做法,在他当上了皇帝之后,他便慢慢显露出自己的无能和自私来,而不再按照儒生所提的方法来做。比方说前面提到的土地兼并问题,还有奴隶问题,他都是马虎了事,不仅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而且因为种种苛法严刑,反而增加了不少奴隶的数目。他发行了很多大钱,定值很高,而实际的含量却不够,对人民又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匈奴自汉武帝的武力讨伐政策以后,也算是安稳了若干年,而他偏偏要收了他们的印信,换成小的,降低他们的称号,逼他们造反,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自己耀武扬威,打几个胜仗,来为自己留下可书的历史功绩,结果匈奴果然动起刀兵来,王莽动员了全国的兵,却一个胜仗都没打成。劳民伤财,使得国内盗匪成患,流民庞大。而这些流民在一些汉朝遗老和刘姓子孙的领导下,终于形成了质变,两大力量终于成为埋葬王莽的最后势力,这就是“赤眉”和“绿林”。王莽内外交困,而他却不觉得是自己的错,总是怪别人这也不少是那也不对,最后还怪老天不公。觉得是老天遗弃了他,于是率领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向天大哭,妄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挽回局面,哭的好的人封官加爵,为此好多人都成为了官爵,无奈的很,老天丝毫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他便在这样一个局面中自私的死去,死后尸身还被老百姓差不多可以算是锉骨扬灰。
王莽是带有浪漫注意思想的改革失败者,这话怎么理解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
王八驮石碑是怎样立碑的
悠悠华夏,文明古国,各种文学,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里褒贬共存,交相辉映。名胜古迹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若说辛集的古迹?嘿....它就是矗立在辛集东南方向的著名的"王八驮石碑"。其实,王八驮石碑,是一种不太准确的称谓,它应该叫赑屃驮石碑,辛集的这个,是由这么几部分组成的,正中间有一个直径近三米的石刻王八(赑屃)。它的背上立着一个宽约一米多,厚约四十厘米,高度将近四米的巨大的石碑。在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近两米高,类似秦俑的古代武士。武士的后边又各有一个石刻的战马。一个王八驮石碑,和两人两马,五位一体。组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假如你在阳春三月去看,微风轻拂着刚刚返青的麦苗,起起伏伏,好似水波荡漾,从远处望去,一个巨大的王八在俩人俩马的护卫下在碧波里缓缓的向南飘荡。其景象谓为壮观。若说石碑的来历,在辛集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年间,刘秀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坟风水不被王莽破坏掉,于是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各修建了一个王八驮石碑。他的祖坟就在其中的一个的下面。传说而已。较为真实可信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明朝的一个尚书大人,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千万年的昌盛下去,便修建了这个王八驮石碑。单就王八本身而言,是众所周知的贬义,而对于修建者来说,这时的王八,便成了有灵性的代表,亘古昌盛的象征。记得小时候常常去王八驮石碑玩耍,我们和石人握手,从石马下钻来钻去......。王八驮石碑,曾记录下我儿时的快乐时光。时光荏苒,那一年,我终于走出了学校大门,就在即将去北京的那个秋天。一个晴朗的早上,我漫无目的的溜达着,我竟然不经意的走近了王八驮石碑的身边。看着那威武的石人,骠悍的石马... ...以及石碑顶部的雕龙。让人不得不对石碑的主人产生好奇,斑驳的碑文里里,虽然看不出什么,但还是一种异样的心伴随着莫名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是的,虽然石碑上的铭文已被岁月的利刃修饰的斑斑点点,模糊不清,但,单就从这一组石刻的气势中就可以看出,这石碑的主人当年是何等的风光。也不知是被它的气势所威慑,还是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当时的我竟然想起了一句风牛马不相及的话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从北京回来后,我便听到一个这样的消息,因为修路王八驮石碑已经被破坏掉了。于是,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石碑的主人啊,你真不幸,真不忍心看你了... ...。回头又一想,你活着的时候,锦衣华服,山珍海味,前呼后拥,死后的石碑也立了几百年,也该知足了。于是,我便一次又一次有意无意的去看过。一次一次的不一样。先是看到少了一个石人的头,第二次又少了个石人。第三次石马倒了一个,第四、五、六、、、次,一直到不久前,我看到:断了头的石人也不见了,两个石马又立了起来,只是一个马的脖子快要断了,马背上也是伤痕累累,那个王八呢,原本都可以在大海里兴风浪的,现在只能深陷泥土,喝着身前的污水苟延残喘了、、、。可怜。也不知是岁数大了爱唠叨,还是石碑的现状触动了我的哪根敏感神经,总之,我的思绪早已九天云外了。当尖利的石头经过多年日月的蚕食,风沙的洗礼,雨水的冲刷,以及在与众多的石头摸爬滚打的历练后,已渐渐的失去了棱角。人,也是这样,当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你的脸上,心里,刻出皱纹和沧桑,而你依然是你时,你那曾经的豪言壮语,曾经的凌云壮志,曾经的远大理想,在经过几许的挫折,几许的磨难,亦或是命运的几多捉弄后,你就会发现,你曾经向往的不过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沧海中的蓬莱仙镜。当你从虚无的迷雾里,虚幻的梦境里惊醒,你抬眼四望,却原来早已物是人非。当失去了虚妄的心,你才发现,皱纹已偷偷的依稀写在了脸上,耳鬓间不知何时又多了几丝银发。你便会长叹,哎,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年历不饶人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关于王莽的传说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