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先祖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同族同乡。刘墉的先祖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这样说来,刘墉一家子岂不成了江苏人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可以说,刘墉就是地道的山东人,原因在于刘墉的祖先早已搬了家,而且前前后后共搬了三次。谈到搬家,就要从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谈起。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自然原因:宋金、宋元和金元之间的战争,一方面方面造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另一方面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使北方地区荒芜人烟;元末明初之际,战争不断,先是明军与元军的殊死搏斗,后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这些战造成大量人民滇沛流离、生活困顿;除了兵乱之外,水、旱、蝗灾及瘟疫接连不断,黄淮两大河又多次决口,尤其是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安徽北部等中原地区,情况更加糟糕。这一切导致了中原地区“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地、人相食”。然而,与中原相反的是,山西及南方地区由于兵乱较少,风调雨顺,反而经济繁荣、人丁兴旺。面对这形势,明太祖朱元璋决定采取移民和军民屯田的政策,以加强北部边防,开垦荒地,保障军民用粮,恢复农业生产。按照政府的移民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墉先祖的率领下,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逦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即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真切一片风水宝地,刘氏族人便在那儿定居下来,后人为那里取名“喜鹊窝”。从此,刘家就在日照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我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这便是刘墉家族的第一次搬家。到了明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成化(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兴旺的家族和日渐变得狭小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由此开始了刘家的第二次搬家。这里把刘思源这一支单挑出来讲一下,因为刘墉就是他的后代。刘氏兄弟做出分家的决定后,老二刘思源率族人迁移到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盖草棚定居下来。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刘思源这一支又兴旺起来。不得已,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他留守故里。这就是刘家的第二次搬家。刘福、刘禄本是同迁到三庄刘家沟,后来刘福因避匪率三子刘恒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刘福这一支被称为诸城东武刘氏,而刘福就是刘墉的直系祖先,到这里,刘墉家族的三次搬家也宣告结束了。迁到诸城的刘福只剩下刘恒一个个儿子,刘恒有三子:玳、瑁、瑚;刘玳有一子,名刘思智;刘思智有两子,长子刘通、次子刘远。刘墉即是刘通之后。以上就是刘家的传奇搬家史,从中可以看出,刘墉应当是山东人而非江苏人。而就在这有齐鲁风韵的孔孟之乡,刘墉家族也演绎了一出传奇发达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沫重彩的一笔。
初到诸城逄哥庄的刘福,无依无靠,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已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的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刘墉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中、同辈、子孙辈为官者就更多了。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家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得秀才算起,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11位,举人35。在官位上,自清顺治初年六世孙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朝中,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御史、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第八代上,竟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当朝上下。成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乾隆帝也嘉许刘家是“海岱高门第”,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刘福后人的“海岱高门第”?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刘墉的先辈早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就投降清朝剃发易服做大清的良民去了。说到这,刘墉的先辈还真有点汉奸的味道,那么轻易就出卖了自己的祖宗,真是替他们汗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也不能对刘家人过从苛求,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满清取代明朝是历史上的必然。因为当时的明王朝早已腐朽不堪,而满清则是蒸蒸日上,一片生机,况且满清皇帝入主中原后,大多能励精图治,并开创了帝国的最后辉煌——“康乾盛世”。所以,从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满清取代明朝也算是历史的进步。由于刘墉先辈的识时务,早早投靠清朝,这就为其发迹赢得了先机,毕竟对像他们这样的“顺民”,大清朝会优先考虑的吗。但是,光凭这一点,刘家能发达吗?还不能,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外因,关键还要看刘家自己的修为。
第二点,刘家后人恪守祖训并且有良好的家教,这要归功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在他晚年,对后人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这为后世晚辈的成才建立了规范,这也刘家做官都很清廉的重要原因。他十分推崇教育,认为:“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良好的家教,使刘氏子孙树立了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一个个成为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刘必显的这些治家之道无疑为后人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刘墉一家子也很懂得为官之道,当然这不说他们拍马溜须、贪污受贿,而是说他们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到让上下都满意。刘家几代为官,他们深知官场险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来大祸;他们也清楚自己做为汉族官员事俸的是满洲皇帝,虽然大清标榜“满汉一家”,但从骨子里,朝庭还是更信任满人。所以刘家人也明白要想在仕途走得更远更稳,除了个人才华之外,还要会做官,才能做好官。有一件事情对刘墉的刺激很大:1754年,朝廷命刘统勋巡视今天新疆的巴里坤、哈密两个地方的驻兵。当时,恰逢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当时驻守新疆的清军退到巴里坤。刘统勋据此上奏,请放弃巴里坤,退守哈密。不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将刘统勋即行革职,押解回京。此时,刚刚中进士三年、好不容易才从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升任翰林院侍讲的刘墉随同全家所有男女老幼均被缉拿归案,交刑部严加看管,然后等待秋后问斩,他家所有家产全都充公。不久以后,乾隆皇帝又觉得这么判决似乎不太合适,便释放了刘墉全家人,刘统勋和刘墉父子二人也恢复了名誉,并且重新当了官。几年以后,乾隆皇帝又重新发还了刘统勋全家被抄没的家产。但是,这次意外伤害还是给刚刚从政不久的刘墉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并且严重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为官之路。刘墉从这件事情中总结出了为官处世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基本原则是讨好皇帝,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条基本原则是做好本职工作,该果敢时就果敢。这两条原则可以说是刘家几代为官经验与教训的结晶,也是刘墉一家在仕途上保障。
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前面的疑惑可以得到解答:刘墉是山东人,但绝不是一个穷小子出身,而是出身望族,名门之后。悠久的家族历史及刘家人自己的努力奋斗造就刘家的“海岱高门第”。其实,像刘墉家这样发达起来的家族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家族的发展史以及某些出色的家族成员,应当采取历史的观点客观的去看待,去思考。不能受传说、戏说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笔者研究刘墉家族发展史的一个准则。
小时候我们村里死了一位老爷爷,请人找了块坟地,结果挖下去里面先前埋了一个人的,还挖出一些骨头,
中国古代存在一门学问叫堪舆,是风水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立茔、寻茔。拿现代话来说,就是看风水中的立阴宅的,农村的土话就叫“看坟的”或“寻坟的”。
古人一直以为,立茔是一个大事,所谓坐山面水,青龙环抱等等,也算是看地形的,根据地形来断穴,比如吉攘中青龙环抱等,凶穴如水冲穴等。然后还要根据去世人的去世时间,生辰八字去推算能不能压住这样的穴位,还要算入穴吉时等等。
不少人认为,如果看的得当,那么除了环境对穴位的影响,还有穴位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有些穴位一旦入攘,对周围环境发生一些精妙的变化,不再与原来的相同。虽说如此,保不齐每个人都看的很准,也保不齐丧家在某些事上没有注意到得罪了先生,那么就可以出现无主坟茔已占吉地的情况。当然有些厉害的先生还会故意去抢占别人的吉地等等原因,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无可厚非。
单纯上来讲,因为立茔的原因,起出了先主者的骨骸,你拿着玩玩无所谓的,毕竟原主穴已被破了,不会有其他事的发生的。这也是几个挖墓的毫不在意或当做没看见一样的原因。
反正这东西吧,本来就是很迷信的,无所谓的,只是不太卫生而已,以为人以为拿了别的人骨殖会有霉运,有些还会得病什么的,其实只是人死后细菌腐败,长期在骨头上积累或者产生毒素,拿过了洗洗什么事都有没有,赶巧生病也是因为如此,在以前容易被人误解霉运而已。
而寻茔立茔的风水先生们,为了让人重视而获得更多的财利,免不了也对此进行鼓吹,或是编些小故事来说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而已。这些故意被传得越来越神,从而保证自己职业的安全,倘若说风水之说全无效力,那风水先生们的饭碗可以难保了。
所以嘛,给你讲一个风水相关的小故事,你看下这个故事被人加工的有多么精巧,在古人看来,增加了他们多少相信风水的信念!
清刘墉三下南京,其中有一次私访时,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小村庄某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刘墉一推算,当日大凶之日,犯阴鬼,搞不定晚上有小鬼闹房,怎么会有人办喜事呢?莫非这户人家得罪了看风水的先生?心地良善的刘墉觉得不能让这家糊里糊涂地受了风水先生的蒙骗。于是就上门讨杯水酒喝,也准备找机会告诉主家当日大凶。
刘墉上门后,主家十分客气,备了酒还给准备一个清静的桌子,又有村中长者做陪。这刘墉喝了几杯水酒,即然主家太忙,就几个长者唠唠也该是尽力一份了。于是就将当日大凶,合当小鬼闹房之事或问长者。谁知那几个长者哈哈一笑,毫不在意,然后解释对刘墉来听。
当日确是大凶,晚上新人也合当小鬼闹房,这些风水先生已经说过了。但是当日合当大贵人到,有破凶迎吉的大吉。贵人一到,身带祥瑞黄龙,看到大小鬼之后,黄龙就有意停留,当日主家可得黄龙庇佐,并福泽几代。也就是大凶之日,贵人会到,然后变为百年难遇的大吉。所以风水先生吩咐,不认识的从东方来的客人要好生招待,并由村中德高望重者做陪,黄龙见主无虞,便会护庇主家。
刘墉感慨民间风水高手,居然能看到这一地步,自己若不是看到大凶之日,有意讨吃水酒,怎么能不是贵人到?且而还居然说是身附黄龙,自己做了人家算出的贵人,这风水先生岂不厉害?
故事就这么一个故意,让我感叹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先是化用刘墉下南京的史实做为铺垫,然后还让刘墉也会风水,把刘墉的心系百姓的品德展现。最后用这种巧妙的神话故事说明,而且还要说贵人身附黄龙(农村传说中有一种刘同勋与黄帝换子的说法,说刘墉才是真正的皇帝),利用另外的已被世人共知的传说加以佐证!通篇的中心到传说的最后画龙点睛,风水先生到底有多牛。当然其中还穿插一些铺垫,以防止自己在编故事时的纰漏——毕竟是装神弄鬼,倘若是在装神弄鬼期间有些不合理的情况时不需要解释——因为故事中的先生要村中长者陪不认识的东方来客,常人看起来是不能理解的。这个故弄玄虚,可以在自己做某些弄鬼的事时,挡了别人的怀疑与议论!而且拿刘墉与风水先生的对比,来说明其他风水先生(故事中刘墉也是一个风水先生嘛)的不同论都是只看到部分,从而说明,正在办事的风水先生水平高,不容其他风水先生的异议。
好吧,我虽然不信风水,但这个小故意的听后感我觉得我感叹的一定会比小故事本身多的多,这故事的奇妙性,各个人物角色的设定,巧合的设定而且环环合扣,相互印证,虽然故事,这个故事的构造现代的任何编剧都无可望其项背!而且这软文,若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很容易被洗脑相信!绝对可以是编剧的鼻祖、软文的鼻祖、洗脑文及鸡汤文的鼻祖!
介绍一下“刘墉”
随着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刘墉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中国老百姓心坎中。若说起刘墉与不老屯有什么联系,恐怕知之者甚少。待笔者细细道来。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1805年),享年86岁。他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其父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刘墉不仅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政治家,更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其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满天下;且又内通掌故,博通经史,诗文实为大家风范。刘墉与不老屯的关联,就得从其书法和诗文谈起。
清朝自康熙年间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作为皇帝政治活动的第二个中心。为了京师与热河行宫间的方便,修建了京热御道,筑有行宫多处,其中御道密云段就筑行宫四座,在今不老屯境内杨各庄村还修人寓馆,刘墉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自然常随皇帝往来于北京与承德之间,常在此寓馆停留,在此所作、所书诗文颇丰,共分诗歌、札记、随笔等179篇。主要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生活感悟、人生随想等。至今、这本《刘墉诗稿》手迹,经三代人珍存,收藏于密云县博物馆。可以说,是不老屯地区的秀丽风景,触动了刘墉的灵感,才有这传世之作。而今诵读之余,览华美篇章,观精湛的书法艺术,透过岁月的印痕,触摸那班驳的历史印迹,刘墉在寓馆青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似尽展眼前,思古之悠情顿生。
在刘墉笔下,这里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秀美,是那样的似曾相识,不由得使他联想起巴山蜀水的秀丽景色,他曾挥毫泼墨,写下绝句二首:
一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二
漫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点睛也好,败笔也罢,随后人去说。在刘墉笔下,不是水墨,而是风景;也非风景,是一段心情,是这里的大好河山赋予了他万般灵气,才有这借景抒情的神来之笔。
这里留有一段乾隆与刘墉君臣盛赞此地风光的佳话。
且说乾隆皇帝对密云山水情有独衷,多次写诗盛赞,对密云境内大好河山赞叹不已。杨各庄的寓馆建成之日,恰逢乾隆爷由承德回鸾,见到寓馆新成,山石流水,亭阁楼台,龙颜大悦,准备留宿。地方官竭尽全力殷勤接待。皇上为寓馆及附近清幽别致的美景所陶醉,真有点乐不思归了。趁着这时,地方官大献殷勤,捧了一张纸、一支笔跑在乾隆爷面前说,万岁爷,此寓馆刚建好,尚无名字,求万岁爷赐一个名字。乾隆说行啊,此地风光绝美,正合寡人心意。于是提起笔来写了三个字。大家满怀喜悦凑过脸去看,谁知这一看。都哑口了,做声不得。
原来乾隆写的三个字是“真有趣”。
这怎么可以做寓馆的名字呢。地方官和众随臣有心叫皇上再题一个,可又都怕皇上生气,众人都莫不做声,犯起了难。
这时,大学士刘墉笑着对乾隆说:“万岁爷这馆名题得好极了,只是您这寓馆的主人一统江山,什么都有,而臣却两袖清风,缺的是一个有字。万岁爷把这个有赏给臣吧!”
乾隆哈哈笑起来,说到:“想不到你还这么贪心,好吧,这个有字就给你吧。”
后来,当地方官将乾隆御笔“真趣”二字制成金匾高挂馆门口时,一班文士一致称赞皇上这两个字题的含意深远,韵味悠长。确实,比起“真有趣”三字来说,这“真趣”二字完全是另一番境界了。把三个字合起来,便是一句最俗最浅的词;而一旦把它减缩为两字,则趣味蕴含,古朴典雅,看来刘墉确有点石成金的功夫。
乾隆和刘墉二人在这里还留下了盛赞当地物产的一段佳话,颇为今日之不老屯增色。
某次乾隆一行由承德回京。行至杨各庄寓馆,天色将晚,不便再行,于是歇息于此。晚宴自是十分丰盛,但惹皇帝眼的却是那白河鲤鱼,当时秋高气爽,白河鱼肥,清蒸白河鲤鱼色香味俱全,乾隆皇帝品尝后连连称赞,皇帝兴味盎然之际,忙问厨子烹调之法。莫看小小厨师乃杨各庄村山野村夫,却也是不慌不忙,将烹调之法说得头头是道,听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急令大学士刘墉将此记录下来,只见刘墉文不加点,挥毫疾书,笔走龙蛇,片刻成文,文道:“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白河鲤鱼二者身兼。制鱼之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置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上之美味也!”
酒宴过后,献上各色果品,却都不能引起乾隆皇帝半分兴趣,就在君臣兴味索然之际,地方村正献上黄土坎鸭梨一盘。倦怠的皇帝眼睛一亮:好个金黄如玉、耀眼生辉的果中仙品!细细品来,真是清香满口,甘美如饴,连称“梨中之王”,急呼刘墉作《鸭梨赋》一首,刘墉真不愧为海内奇才,稍加思索,一挥而就,赋曰:“梨之佳者有五美,不则具四恶。四恶为何?曰酸,曰涩,曰有渣,曰多核;美则甜也,松也,大也,汁多而皮薄也。存五美而去四恶者,其惟黄土坎之梨乎!尔乃灵关至味,玄圃奇葩。金桃媲美,火枣同夸。到处有佳梨,而入贡必需黄土坎;世间无美种,而此本出自天界。其大如升,其甘胜蜜。琼浆满腹而剖之不流,玉液填胸而吸之不出。才入口兮辄苏,未经嚼兮成汁。询诸喉而喉曰润,质之口而口曰可。无微不巨,孔融取小而无所用其谦;见热即消,肃宗欲烧而难以投诸火。不识字者,误认为伐脏之斧斤;稍知书者,皆识为太上之灵果。”
自此,经乾隆皇帝金口,大学士刘墉亲书,白河鲤鱼、黄土坎鸭梨便成为清庭御用贡品,扬名京城。依今天的眼光看来,若无良好的环境,自无美味白河鲤鱼、黄土坎鸭梨,由此看来,不老屯地区确是风水宝地,古今风流人物文笔渲染更为古镇之特产平添了几许神奇色彩。
说话的魅力 刘墉 是什么类型的书
说话的魅力 类别 图书 >> 自我实现/励志 >> 人际沟通
在本书里,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对青年读者极富实用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诸多沟通技巧。它从简单的接电话时的第一个字 "喂"说起,百转千回,说到呼吸调整,说到养气之方,直至引申到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吗?本书里有丰富的解释,有奇妙的答案。
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些微妙的东西,它简单到由接电话的第一个字"喂"开始,抽象到教你养气的方法,甚至引申到为什么有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以及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
它也很实在地一点一点分析座位方向、灯光角度、身体斜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甚至小到怎么穿袜子、解扣子、提领子。
正因为有许多看似玄妙的东西,我举了一堆例子,甚至分析"风水"、动作、群众心理和行为语言。以此证明我说的不是玄学,而是科学。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我研究三十多年的东西,终于变成了文字,而且为了使大家都能接受,我把所有的理论都隐藏在"生动小故事"的背后,以最平常的语言,像面对面聊天似的娓娓道来。
我不敢奢望你百分之百接受我的想法,但我绝对相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试试"我提供的建议"。
那些可能是你过去从未想过的,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有些人特别被上级赏识,可能因为他说话的语气;有些学生特别被老师喜欢,可能因为他听课时的坐姿;有些业务员的业绩特佳,可能因为他知道选座位;有些人照相特别漂亮,可能因为他会挑灯光;有些艺人能成天王,可能因为他懂得养气;有些公司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因为接线小姐会说"喂";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要偷偷地下工夫,才能说到心深处!
内容简介
如何使你的沟通更有效?如何使你的声音更动听?如何使你的言谈话语大方得体充满魅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本书凝聚作者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蕴涵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匪浅。
谁能介绍一下清朝的刘墉?
宰相刘罗锅——刘墉
【简介】
刘墉,清朝书画家、政治家(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更多:http://baike.baidu.com/view/6082.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