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溪村,霞葛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原创: 李应梭 隔背村 5月23日
隔背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东部,处于福建省南部丘陵地带两大高山,龙伞岽和八仙座的中间地带,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旅游风景区。
庄溪村,霞葛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一、村 社 概 况
庄溪村位于霞葛镇山区盆地中心,现庄溪辖区内原住有叶、田、李、郭、张、杨、邱等氏人家,随着黄、江村民的入住他们先后移走,明至清叫庄上,是迁到平和大溪叶姓留下的称呼。东连南陂村,西接庵下村,南隔庵下溪是天桥村,北连接五通村,秀篆溪流至霞葛盆地,叫庵下溪,自西向南再向东绕该村的溪边、井北楼而过。辖区内有镇政府、霞葛中学、变电站、隔溪是霞葛墟,是霞葛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全村1254户,5671人(黄姓1009户,4891人;江姓145户,790人,分住4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全讲诏安客家话,属霞葛腔调。
庄溪村在霞葛盆地的中心位置,由溪边、庄头、井北楼、庄尾四个小村落组成,现已连成一体,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山林地5000亩,可耕地1126亩,以农耕为主,农闲时靠挑担赚钱养家,近市场有少数农户开商阜做生意,多数农户兼营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改革开放后,搞活经济,购置车辆经营运输业、物流,近年来新建楼房,经商的农户生活大改善。
庄溪村,明清时期属诏安县二都林婆社庄上堡,清宣统至民国19年(1930)属诏安县霞葛区庄上保,民国34年(1945)属诏安县平葛乡庄溪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诏安县第六区天庄乡,1955年属诏安县官陂区天庄乡,1958年9月属诏安县官陂公社庄溪管理区,1959年11月属诏安县官陂公社庄溪大队,1961年5月属官陂区霞葛公社庄溪大队,1984年属官陂公社庄溪村民委员会,1987年6月属霞葛乡庄溪村民委员会,1992年属霞葛镇庄溪村。
二、姓 氏 源 流
庄溪村现有5671人的村民,分住在庄尾、庄头、溪边、井北楼四个自然村,原村址设在庄头村较久。改革开放后,在庄尾地界新开发的江滨路建新村址,有黄姓的和江姓族群和谐共处,现分述如下:
(一)庄尾村地处该村东头靠近镇政府,是五通黄久隆公派下三世黄世茂,娶妻林氏传下的五子黄廷福,与庄尾村田氏结为夫妻,于明成化初年(1565-1575)迁至此处安家。传下三子,即道政、道成、道铭,其二子五世的黄道成,娶妻江氏传下二子:德钦、德敬。六世的黄钦钦,娶妻游氏传二子:仕阳、仕玉。六世黄德敬娶妻吴氏传下三子:仕珍、仕乡、仕爱。七世黄仕阳,娶妻蔡氏传下一子黄纯仁,现住庄尾村民大都是八世黄纯仁,娶妻陈氏传下裔孙,仕玉、仕珍、仕乡、仕爱的裔孙外迁……至十四世黄中浩,娶妻江氏传下五子,即:选杞、选杌、选格、选杏、选槺,人丁大增;原在庄尾建造78间的大围楼,楼内建有宗祠三间:祀奉四世祖黄廷福公,妣田氏传衍下列宗神主的“绍庆堂”;祀奉六世黄德敬公妣吴氏传衍下列宗神主的“肇庆堂”;祀奉八世黄纯仁公,妣陈氏传衍下列宗神主的“衍庆堂”。改革开放后,“绍庆堂”、“衍庆堂”已修复。“肇庆堂”裔孙外迁未修。现住庄尾廷福公派下裔孙157户,850人,组成5个村民小组。该房系保留有《绍庆堂黄氏族谱》手抄本。2008年由黄金钩整理的《绍庆堂黄氏族谱》印刷本。
(二)据民国年间,庄溪黄观澜《黄氏族谱》手抄本记载:庄溪黄氏始祖黄应昌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1560年前后,从本县三都西潭途洋尾(现白洋乡湖美村),因避难徙居二都林婆社下城子(现天桥行政村下城自然村),娶妻王氏,传一子名质朴。黄质朴娶杨氏,传下三世名拔林娶张大财之女为妻,搬至庄溪溪边土城居住,(该自然村在庄尾村西南方近庵下溪)。传下四子:我然、仁居、仁安、仁怀。单长房黄我然,娶妻江氏,又传下五子:即寅旦、有钦、君博、隆冬、约华。其三子黄君博娶妻林氏、翁氏传衍下裔孙,创居庄头楼,现庄头自然村(在庄溪村西边),有332户,1520人,5个村民小组。
黄我然四子黄隆冬,创居振溪楼,长、二、五房仍居溪边土城。现溪边自然村先后建有朝阳楼、永溪楼、溪边楼与振溪楼连成一起。共有620户,2521人,组成11个村民小组。大都是四房隆冬裔孙,二房有钦外迁失记,长房黄寅旦,娶妻谢氏,传衍裔孙不多,五房黄约华,娶妻杨氏传衍裔孙大都住龙狮堀。
于清康熙41年(1702)建成庄溪黄氏祖祠“炽昌堂”,形似虎穴,址在庄头村边,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祠前有广场和半月池塘,占地1200平方米,祖祠主堂神龛奉祀始祖黄应昌公、祖妣王氏,及其衍传下列宗神主。祠内大厅对联是:“识热丹心三七男儿思共祖,昌茂碧叶万千支脉念同根。”
其派系昭穆字辈诗:“乾坤定位开文国,全民超类耀宗祀,居仁立义垂诗训,嗣续英贤奕世扬。”庄溪黄应昌派下已传至19代,住霞葛庄溪村的溪边和庄头两自然村共952户,共有4041人。
(三)井北楼在庄溪村辖区西南方,是由江生一公创建。于明天启四年甲子岁(1624)丙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出生的江生一,时住井边村,系江启昌公九世孙,命格为四鼠夜游,长大后经营粮油生意、贩卖耕牛,积蓄大笔财富,置田亩数广量多,成为霞葛首富,娶妻黄氏、沈氏、田氏共传下五子:长名高、字乐序,次名见武、字奋揆,三名云、字建勋,四名熊,五名韩。据谱记该先贤共传下五子、十一孙、二十二曾孙。于清康熙39年(1700),有名师指点可在其庵下溪北岸的田产上建井北楼。建此楼在黄姓溪边村旁、庄头村对面,黄姓族人竭力阻止。时有天堂天生公脉系,启昌公十二世裔孙江道生,系庠生,为人淳厚积善,在诏安县衙任财粮官。祖孙合力,发动江姓全族裔孙和太平沈姓佃户,按名师勘测指定的井北楼,圈围成直径80米,52开间占地近十亩的大圆楼,日夜加班,兴建三层生土楼,而由江道生负责进府县与黄姓长老打官司。等到漳州府、诏安县衙派官差到霞葛实地勘察时,楼将建完。建好的房屋由生一、道生两公裔孙进住,现井北楼共住有两祖公裔孙145户,780人,4个村民小组。
建成井北楼第二年即康熙40年(1701),在井北楼内建宗祠“追养堂”,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面阔12米,进深8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奉祀始祖启昌公祖考祖妣,而后裔孙们奉祀江生一和江道生公祖考祖妣及其传衍下的列宗神主。建成井北楼,成为江、黄两姓聚族齐心的一大焦点,成为两姓在霞葛竞争,均衡发展的一大事件。庄溪黄姓于第二年才建成宗祠“识昌堂”形似虎穴,“追养堂”形似狮穴,每年春节至元宵祭祖燃放鞭炮多与少常发生口角。成为争执至吵闹的导火线,清末至民国常发生摩擦。在宗族社会里,以居住地田园、山林、风水等问题发生争执是常事,在相互制约中,求生存和发展。民国34年(1945)霞葛太平合为平葛乡,该楼设立乡址,至1949年底。
现井北楼裔孙江道生派下江玉湘保存有于清康熙26年(1656),由江鸿渐编写的《江氏族谱》复印件。该房系的江传悬收集整理保存有:乾隆年间续编《江氏族谱》手抄本,嘉庆11年(1805)江健资续编《江氏族谱》手抄本3卷,嘉庆15年(1810)江浩然父子合著《家礼广类》印刷本12卷,民国34年(1945)《追养堂龛谱》手抄本。江有明续编《江氏族谱》手抄本等。据谱记:井北楼13世迥凡同子万晓、乃宠,14世乃芹、朗亭父子,震东、引长父子,乃刚、炳如父子,15世燕嘉、以敏父子,钢如、名进父子等先后迁台彰化台南垦殖、传衍。
三、村 落 建 筑
明代中期黄应昌裔孙迁至霞葛庄溪时,先是住在庄溪溪边土城,而后增建振溪楼、庄头楼、朝阳楼,住庄尾村黄久隆裔孙建庄尾楼。
至清康熙39年(1700)江生一率裔孙在庄头楼对面,建起直径80米、52开间的井北楼。这些生土楼都处在霞葛盆地的低洼地上。经不住台风、暴雨袭击,特别在2006年5月17日“珍珠”台风袭击霞葛,7月14日又来了“碧利斯”台风大暴雨洪水的冲击,生土楼大部分倒塌。台风过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自筹资金,在通往平和县的诏平线、通往岭下溪二级水电站两旁公路边盖起钢筋水泥的新楼房,并与葱翠荔枝树林构筑成绿色村庄。
四、民 俗 文 化
镇龙庵丰年庆的民俗活动
镇龙庵在1949年前,都由坑河村寮屋洋真宽和尚世家管理,每年七月十五日,请和尚做醮,为抗清扶明死难亡魂超度。
五显大帝神座每年农历四月和十月以庄溪村为主,抬神游乡两次,上半年四月驱虫消灾保田禾丰收,十月是“还平安”,群众通称“镇龙庵丰年庆”,在春节过后,镇龙庵真宽和尚请霞葛的生意头家到镇龙庵里,向五显大帝许愿,恳请五显大帝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生意兴隆、平安发财,年底举办丰年庆,演戏三天以庆贺。
由上一年会顶祭拜后,领着信众在神座前跌筊,连跌三圣筊时,放鞭炮告知信众,五显帝同意年底建醮演戏了,然后众信众在庵管和尚安排下,以次向五显帝借本钱,许下年底应献庆典礼金。领的是多时12元,少时1.2元,每人交还礼金以信众许愿可120-1200元,许愿最多的为当年会顶首,以会顶首,会副三人生肖定下庆典时间。再由他们共同提名作为建醮、演戏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各村理事,庆典时发动庄溪、南陂、天桥三村信众为主,请道士建醮,请戏班演戏三天。
此活动,解放后被禁止。改革开放后恢复。镇龙庵理事会用场地出租收入作基金,恢复丰年庆民俗活动,还集资建戏台,在该庵对面征地开辟广场,使丰年庆活动正常开展。
五、乡 贤 名 人
(一)郭义(1617-1685),号万义,万二,明万历45年生,原住官陂,后跟父移居霞葛庄溪,明崇祯年间与张耍,号万礼,万五道宗结成“万姓集团”在山区开展反清斗争,顺治7年(1650)由施琅引荐,归顺郑成功,与万礼等人卒将士六千多人,屡立战功,授任宣毅左镇,顺治16年(1659)任“督兵护侍”跟随郑成功北伐南京;兵败后退守东山岛。顺治18年(1661),在军师道宗策划下,与蔡禄率军投清,清廷任其为南宁总兵。康熙十三年(1674),再度反清投靠吴三桂,吴任郭为勇威将军,封为秦彝伯。康熙20年(1681)清廷平定两广反兵后,独放郭回原籍监管,康熙24年(1685)郭病逝,葬二都红花岭。
(二)黄万沾(1626-1695),庄溪黄应昌派下4世孙,明天启6年生,清顺治3年(1646)参加万礼为首的义军,任右冲镇,转战沙场,抗清复明,屡立战功。康熙18年,黄靖,廖琠与清闽浙总督在云霄水晶坪议和,万沾誓不降清,解甲归田,康熙34年(1695)以老善终。
(三)江生一(1624-1703),系江启昌派下9世孙,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善于经营粮油生意,后又贩卖耕牛,积畜大笔财富,购买大片良田成为霞葛首富,献资在霞葛市场上建墟寮,使霞葛成广福两省,山区乡镇的集市,建成井北楼,让其裔孙居住楼内,为霞葛经济发展作出努力。
(四)江日升(1714-1791),是江生一公曾孙,江启昌12世裔孙,于清康熙53年(1719)出生在井北楼,乾隆4年(1740)入伴、五年(1741)中武举人,乾隆27年(1762)武进士,授任武卫正堂。
(五)江有声(1812-1875),江启昌公传衍下的十七世裔孙,于清嘉庆17年在井北楼出生,江道生房系的儿郎,长大从军。清同治3年(1864)任台湾台南守军,北路中营千总(正六品武官),时有吕梓滋聚集匪众作乱,江千总两次带兵破贼巢,擒斩首逆,并分路收孥余匪,焚毁各逆庄,洵属出力,钦命授以守备之职。后又多次立功,官至都司(四品武官)。其战功载入清廷所编辑的《续修四库全书》之《治台必告录》篇。年老退役回故里井北楼后,捐银在楼门阁楼上设“万英堂”,塑关帝爷、将军爷、狮王爷神像,铸关公大刀,木雕戏台,并向宗亲们讲述,其在与巢贼军作战时,获得众神兵相助而化险为夷的经历,弘扬英雄无畏的气慨。教育晚辈后人要勤奋学习、精通投艺、敢为人先。光绪元年(1875)病故。
(六)黄清华(1915-2003),庄溪村黄应昌派下14世裔孙,1915年出生,厦门集美学校毕业,曾任霞葛中心小学校长,平葛乡乡长,诏安县参议员。1946年渡台,任台湾银行高级专员,潜心研练书法,擅长隶书,曾为将中正书写墓铭志。1995年回大陆庄溪祖家安度晚年,捐资5800元修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龙庵。
(七)黄财裕(1928-2013)黄久隆23世裔孙,1928年出生于庄溪村庄尾自然村,1945年参加共产党组织的乌山游击队。新中国成立后,任漳州市国营后房林场党委书记,享受离休正处级待遇。
(八)黄德生(1930-2002),是黄应昌派下14世裔孙,出生在庄溪庄头村,曾任诏安县委常委。
(九)黄水局,庄溪黄应昌派下15代裔孙,1933年出生于溪边朝阳楼,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曾任国家公安部档案处处长。
(十)黄云山,庄溪黄应昌派下15代裔孙,于1957年出生于庄溪村自然村,曾任东山县县长,现任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十一)黄建化,庄溪村黄应昌派下14代裔孙,1958年出生,曾任漳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漳州市环保局局长,现任漳州市机关工委书记。
(十二)黄钦演,庄溪黄应昌派下14代裔孙,于1967年出生溪边朝阳楼,徐州空军学院毕业,曾任桂林空军学院团长。
六、乡 村 景 观
(一)霞葛镇龙庵
镇龙庵又名塔化庵、八卦庵,位于霞葛镇政府与霞葛墟市场之间,省道诏安通平和公路擦肩而过,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由霞葛绅衿黄仕阳倡建,在清代重修碑记有记载为“昔明有乡人希图此境,而神灵人杰□和尚□古迹。飞镇塔化,故名‘镇龙’……”民间广为流传的是说:明万历初年,南诏有位精通地理风水的沈氏乡贤,来到霞葛后。发现此处属“虾形宝地”,若把祖宗坟墓建在此穴。霞葛日后可归沈姓一族。霞葛民众得知后,一致反对,几经商议,共同策划了“神明不允”的方略。他们深夜把供奉在庵下村的五显大帝之双靴脱下。从“虾形宝地”穴倒印靴模回到庵下村,第二天即传出五显大帝显灵了!自选灵穴了,一时全霞葛都传开了,这位沈氏乡贤生疑,沿着靴迹查到庵下村,果然看五显大帝一双靴沾满泥沙,只好叹息真是神灵不允,就此作罢。
当地名绅黄仕阳发动霞葛黄、江、林、涂、郭、田、卢、赖、李、杨等姓氏信众,建成坐东朝西,八角,十六柱,直径9.5米的亭塔式建筑。按《周易》两仪八卦置两门:正门向西,西有长庚,庚年属金,金可生水;南侧门引箕星至门前。可通明昌盛。其余六面是各个年代修建镇龙庵的石碑记,砖石砌成的八面围墙,正门楷书“镇龙庵”三字,相传是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沈起津题写,苍劲有力。亭塔里正中供奉着手握三角宝的五显大帝神像,其后靠墙是泥塑三宝佛,两边是泥塑的十八罗汉佛像,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平和大溪生员陈时和在两石柱题刻对联:“西疆保障龙神镇,东注澄波福泽长。”入塔顶上挂着大明督都黄调阳题书的匾额“精忠洪门”,两边是洪门弟子捐赠的大匾额“泽傅恩深”、“忠贞献礼”。明末清初有一股反清扶明的义士在诏安山区活动,镇龙庵是天地会活动一个据点。
在镇龙庵南侧建有观音亭,供奉十八只手观音佛像,其楹联为“镇地祥乡施福译,龙天清雨赐恩波”。
镇龙庵是新修霞葛大桥的北岸西侧,庵边傍溪的大榕树硕大的根系,郁郁葱葱的树冠,与桥下清澈的流水,构成古村一大景观。
(二)溪边南门宫
近几年,在溪边土城倒塌的基地上,兴建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庄溪小学教学楼。在教学楼围墙外,重建一座琉璃瓦屋顶的“南门宫”。相传,有一年发洪水,秀篆人供奉的文武状元的“仙公爷”被洪水瓢流,搁置在溪边土城南门外的水潭边,时住城里的张大财家人,敬请“仙公爷”至南门过道的楼上,“仙公爷”显赫,庇佑张大财,置田众多,后来为富不仁,欺凌佃户,祖孙内讼,衰败出走,黄氏女婿掌管土城后,勤劳、淳朴,至民国有裔孙成为挑工,组成担杆阵,每天上香朝拜,只要求出门平安,不遇兵匪,顺利赚回苦力钱。于2011年,由黄廷祥组织“溪边南门宫重建理事会”,发动集资二十多万元,在原址上用石基砖墙、钢筋水泥结构的宫宇60多平方米,前有广场200多平方米,成民俗信仰活动一处新景,该宫不开正门,只开朝西的边门,其对联是:“南天宿星腾祥春盈广豪,门地殿尊施法雨恩泽寰乡。”
【本期完】
作者:李应梭,秀篆乾东村人,原诏安县文化局副局长,诏安县客联会副会长。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风水物品真的有用吗?
我看了多年风水了,我来给你解答一下。首先风水主要是讲的气,道家认为所有的物品都由气化而成,这个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看风水,无非看的就是气,这个气跟玄空里面的气不是一出,我所说的气是阴阳之气。风水里面藏阴阳,风水师要做的就是将阴阳之气平衡。关于你问的风水物品,我可以跟你说是有用的,但是得用对位置,比如我们讲的五行之气,如果房间内五行不调和,就需要用到风水物品,比如带有五行属相的摆件,当然我很少用这些,我通常用动物的毛发。还有镜子,比如门外有煞,就需要用的凸镜。这些只是浅显的道理,关键还是一句话,风水物品有用,但需要用对地方,有些是需要开光的。
儿子不好好学习的风水怎么办?
学习不好就要调整文昌位的风水,风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时是完胜现代科学的!风水它真不是万能的,但是它的能效性也是非常凸显的。风水在现实中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有孩子他本身很聪明,但是考试成绩不好,经常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这通过风水的布局能够让这孩子的聪明放到正的地儿,甚至变成大智慧,这是风水能够做到,这都是风水能做到的。
有值得一看的风水类小说吗?
风花雪月…少年地师…寻龙柜命…芽山九龙秘籍……墓煞……专超级风水师…天速之体…易经小孑"…绝品风水师…卦神…绝品相师…都市风水师…扔品神相…无敌相师…f天洼论坛…一真最高境界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