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军事,更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风水大师,甚至于当时明朝成立时皇宫的位置都是刘伯温选的,同时在明朝也有很多关于刘伯温的风水故事,更有人说刘伯温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等等。
将刘伯温传的是神乎其神,但是后来也有一些人说刘伯温的风水造诣并不高,纯属骗吃骗喝的那种人,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刘伯温的风水造诣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各位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在刘伯温没有跟朱元璋之前,混的并不是很好,虽然刘伯温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元朝也有做过官,但是因为朝廷腐败昏庸,刘伯温混的并不是很好,甚至于最后官也没了,只能到处给人卜卦算命为生,如同江湖术士一般骗吃骗喝。
其次,刘伯温跟了朱元璋之后,虽然担任谋士一职,但也出现过很多错误,甚至导致朱元璋也打了一些败仗,虽然朱元璋认为没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个一两次并不为过。但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刘伯温看风水出现了问题。
最后,刘伯温在为朱元璋选皇宫的时候似乎也出现了问题,说是找的龙脉所在,但最终明皇宫却被建造了湖里,最终导致明皇宫沉了下去,所以有人说刘伯温是故意的,也有人说是因为刘伯温的风水造诣不高,故弄玄虚而已。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谈到刘基,很多人都知道他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在民间形象和诸葛亮差不多。但一提到他的死,很多人都说是老朱和胡惟庸一起害死的,那么,真实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医生,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刘基之死,很有可能是肿瘤。
《明史-刘基传》对刘基的死是这么交代的: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很多人都看到了前一句,老朱写了篇文章赐给刘基,还派人给送家去,结果刘基一看文章就加重了病情;又看到刘基病中只有胡惟庸带了医药过来,而且刘基还吃了他的药;最后胡惟庸被定罪的时候,毒害刘基也是一条罪名。由此而得出结论,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而且胡惟庸十有八九是受了老朱的指示,并且最后杀人灭口!
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在医生看来,最关键的地方,就在“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句话上!
刘基的病程很长,大约在洪武六年左右就开始发病,排除了急性病比如肠梗阻的可能。而在不可能开膛验尸的前提下,都能发现其腹中有拳头一样大的石块,就高度怀疑是肿瘤了,而且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肝癌。
朱元璋的文章可能造成了已经肝癌晚期的刘基心理压力过重从而导致病情急转直下,仅此而已。至于胡惟庸,换个思路也可以知道,给刘基送药的就是他,刘基要是死了,大家就都会怀疑他,他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刘伯温是怎样死去的?
刘伯温的死看似离奇,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朱元璋以胡惟庸作为枪手,自己身居幕后,除去了一批元老重臣,最后连胡惟庸自己也被杀,株连广泛,几万人被处死。
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胡惟庸捏造莫须有罪名,使得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刘伯温何等样人,明白刘伯温不过是狂吠的狗,而主人是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病了,还是赶紧回到京城请罪,没有皇帝的话不敢离开。可悲的是,即便如此,在别人眼里他仍是木棍上的刺。胡惟庸假惺惺的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看病。
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可以看出,刘伯温之死,明面上是胡惟庸挟私报复,毒杀之嫌,实际上就有朱元璋授意的影子。总之,伴君如伴虎,喜怒无常,像刘伯温这样的人,谨小慎微,明白局势,都难逃劫难,可以作为我们后世做人的警示。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刘伯温是个什么样的人?
每天了解一个人——刘伯温 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是比较全的资料
刘基,浙江省温州市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后来,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过目不忘
刘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十四岁时刘基入府学读书。他从师学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有许多人读了很长时间也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三年以后,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助明开国
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临终遗嘱
洪武八年,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儿子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胡惟庸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伯温为什么要挖诸葛亮的墓?
没有什么正史记录这个梗。诸葛亮的墓在陕西汉中定军山下,刘伯温又是哪一年哪一天去的呢?古代对于挖坟是重罪,见到尸体的要判死刑。诸葛武侯到了明初早就被神话了,他的墓又是谁敢轻易去挖的?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不需要朱元璋批准吗?
有趣的是这种坊间段子,却越传越真实。各种信誓旦旦的解读,把每个细节都写的那么清楚,似乎作者当时在现场或者看了纪录片。
刘伯温也是后来被半仙化的一个人,在明初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并不是等同于诸葛亮。后来的政治需要,又追封再歌颂,配合各种文艺作品的演义,刘伯温也变神仙了。一本《烧饼歌》似乎预测了千年的未来。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都是民间故事了。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是的,虽然没有正史可以考证,史上说是被诬陷而死,但从朱元璋的个性和对功臣的处理方式来看,他完全可以干出这样的事,朱元璋才是幕后黑手。
历史上刘伯温的能力怎么样?
刘基字伯温,正史称他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还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据正史记载,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而且文笔精彩。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因为官场腐败,刘伯温曾三辞官职,隐居田中。后来朱元璋起义,到青田二请刘伯温。最后刘伯温被打动出山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洪武三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至此刘伯温声名远扬。后世留下"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句话,也能看出正史和民间对刘伯温实力的认可了。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吗?
首先,害死刘伯温的直接凶手是胡惟庸这点毋庸置疑,史书记载:刘重病之时胡奉圣旨带药看望,刘服药不久后病死,坐实了这件事。后来朱元璋收拾胡惟庸时,毒杀刘伯温也是胡的一大罪状。所以这点没啥争议。
关键就看是不是老朱授意了。刘死于洪武八年,那时候的胡还没到除了朱皇帝唯我独尊的地步,犯不着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毒杀开国元勋。而以老朱这种谁敢耍我我弄死谁的个性,他也真不敢。
再结合老朱清理开国功臣的辉煌战绩,我们几乎可以得出毫无疑问的答案……
最后,我觉得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亲眼所见我们只能推断,世上没什么事是绝对的
刘伯温斩龙脉,为何放过了长白山?
刘伯温自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但是千算万算,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大明江山,却被满清夺了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说朱元璋在灭了元朝统一江山之后,国家也逐步稳定,有一天在宫中散步,突然从天上飞过来三支箭,幸好朱元璋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是这件事却让朱元璋龙颜大怒,他问朝中大臣这三支箭从何而来?但是都无人知晓。
这时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先生既然知前后五百年,于是就去询问刘伯温。
原来刘伯温早就知道这三支箭是从哪里来的,据说是之前有个叫李靖王的人被发配到西边,虽说在西边待的好好的,山清水秀,可是李靖王就是想回京城。
一日李靖王的父亲去世,有个道士来到李靖王家中,说:“你等到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向东边射三支箭,然后就可以带兵返回京城了,”没想到李靖王在第99天的时候就等不及了,结果这三支箭都没有射到朱元璋,一支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接着刘伯温又说:“臣昨夜夜观星象,发现北斗七星的附近有一颗星星闪耀夺目,特别光亮,又听闻陛下差点命丧毒箭,看样子北方有真龙天子啊!”
朱元璋一听不高兴了,自己还是刚刚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就轻易让人夺去!
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让刘伯温去处理这件事,让他去北方寻找龙脉,心想,既然是北方有真龙天子,那我就将龙脉斩断,没了龙脉,还谈什么真龙。
(挖龙脉)
刘伯温也确实替朱元璋埋头苦干,发现西北有座山峰像极了龙头,整体山势蜿蜒,真的和龙是一样的形状,于是刘伯温让人日以夜继的挖山斩脉,也就是将龙的脉气给断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刘伯温终于将此地龙脉挖出,他将这个巨大的树根挥剑斩断,刹那间树根里的鲜血一直往外流,据说是通往黄河的流向。
之后禀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很是高兴,正想让刘伯温回来,可是心想,中国龙国一直都很多,要是不能讲龙脉全部斩断,怕是不妙。
于是朱元璋让刘伯温继续寻找龙脉,刘伯温在寻找之后,将所寻龙脉一一斩断,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是忘了一支龙脉。
这支龙脉就是位于长白山的龙脉,可能是因为长白山太大,刘伯温没有看清长白山的形态,最后这里成了满清兴起的地方,而满清又覆灭了明朝,而清朝皇帝知道长白山是自己的龙脉,因此历代皇帝都会派重兵看守这片区域,还下令封锁长白山的进口和出口,不让其他人靠近这里。
(长白山龙脉)
所以说并不是刘伯温不斩长白山龙脉,而是没有发现。
当然后世文人替刘伯温反驳,说刘伯温知前后500年,怎么可能不知道,是因为刘伯温知道自己的后世子孙有人在这个“真龙天子”手下工作,为了保全自己后代,只能放过长白山这条龙脉了。
【羽评郡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
刘伯温为何没能逃脱朱元璋的毒手?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想必这句话都烂大街了,主要就是说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能掐会算。其实这个题目问的有点直接了,因为真相还不明朗,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伯温是朱元璋所杀,但是也正符合我的看法,那么历史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一:正史记载,刘伯温是生病死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直对手握重兵的李善长心存不满,想干掉他,但是自己不好动手,于是找到刘伯温,因为朱元璋知道他们的关系并不好,然而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求助下,却并没有落井下石,他说李善长是开国元老,现在天下刚刚太平就诛杀功臣这样不好,从这个时候刘伯温就知道伴君如伴虎,于是学张良一样退居幕后。
原以为这样就能过上好日子,没想到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就把刘伯温的儿子留在了京城,刘伯温从此更加小心翼翼,后来因为生病,朱元璋知道后就让刘伯温来京城让太医医治,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之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刘伯温就去找朱元璋,说自己的病越来越重了,现在很是难受,没想到朱元璋只是敷衍了几句,就说那你回去吧,后到家后还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65岁。
二:很多人说是胡惟庸用太医的药毒死了刘伯温
因为之前朱元璋提到了谁可以接任丞相一职,朱元璋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就是因为这句话得罪了胡惟庸,后来胡惟庸为了报复就下毒害死了刘伯温,其实这种说法根本行不通,一是胡惟庸根本没必要这样做,自己已经身居高位,而此时的刘伯温都已经退居朝堂之后、归隐山野了;二是胡惟庸不敢毒死刘伯温。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秦桧害死岳飞是一个道理,因为秦桧根本没有权力害死岳飞,而且也不敢,只有受到了宋高宗的旨意才有可能这样做。刘伯温也是如此,朱元璋不同意或者不暗示,胡惟庸是不可能去下手的。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刘伯温留下的天书到底是什么?
刘伯温临终前,把一本“天书”交给儿子刘琏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儿都不要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言罢长叹一声,泪流满面,一代智者,溘然长逝。
“刘基”这个名字有点儿生僻,但一提刘伯温几乎妇孺皆知。在老百姓眼里,刘伯温是继姜子牙、诸葛亮以后的另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历史上的刘伯温也确实不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刘伯温当即对时局做出分析,为朱元璋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奠定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础。朱元璋评价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和张良不相上下,可见刘伯温一定是帮朱元璋出了不少计策谋划 。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刘伯温到底会不会神机妙算?可以肯定的回答,会!虽然不像传说中那么神奇,但刘伯温确实熟知天文和五行八卦等术数学问。比如,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指出当时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明史》中还有多次刘伯温为朱元璋指出某地有王气,某星异动,应如何应对等等。可以看出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