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祖坟有“王气”称帝被斩
(摘选自湖北阴阳地理学府)
传说,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韩信,随便葬母就葬到一块风水宝地上,便有了后来的官运亨通;明太祖朱元璋葬父,坟址正好选到了龙运真穴,故而有朱姓277年江山。
中国正史上这样的文字很多。《后汉书·袁安传》(卷45)记载,在汉光武帝刘秀当皇帝时做过成武令的袁安,葬父时经神人指点,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从此富贵,“初,安父没,母使安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安为言其故,生乃指一处,云‘葬此地,当世为上公’。须臾不见,安异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
意思是,做太尉的东晋名将陶侃,早年出身寒微,当年家里办丧事时,家里有头牛丢了。陶侃出去找,在路上遇到一老人。老人告诉他,牛睡卧在前面的污水塘里,如果亲人在此安葬,将来会当大官。老人又指了附近的另一座山,称“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陶侃往老人所指的污水塘,家里那头牛果然卧在那,陶家遂下葬于此。
陶侃的事情见于《晋书·周访传》(卷58),原来陶侃把另块次一点的风水宝地,告诉了好友周访。周访父亲死后便葬于那里,后来周访果然当上了可得俸禄二千石的刺史,三代显贵。
也有不相信风水而掘祖坟的事情。西晋名将羊祜是中国历史难得的一位军事人才,不只善打仗,为官也清廉,“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
有擅长风水术的相墓者告诉羊祜,羊家祖坟有“帝王气”。这可不得了,如果让当今皇帝知道了,全家还不遭殃?但相墓者说,“若凿之则无后”,但“犹出折臂三公”。为了避免祸害,羊祜还是把祖坟给掘开了。后来,羊祜果然从马上甩下来,把膀臂折断了,虽然地位显赫,但没有儿子,断了香火。
羊祐不贪祖坟上的“帝王气”,保全了自己的身家。也有因为相信祖坟葬在龙穴而惹来祸害身亡的。南北朝时,浙江人唐宇之生于风水世家,祖上给自己留了一块风水宝地,断定子孙中将出皇帝。唐宇之信以为真,惑弄人心,招兵买马起义,攻陷了富阳城称帝。称帝后,一定按规制办,还在儿子中设置了太子。朝廷闻讯,立即派遣禁军征讨,刚一交手,唐宇之便被斩杀了。
《南史·虞玩之传》(卷47)原文记载如下,“富阳人唐宇之侨居桐庐,父祖相传图墓为业。宇之自云其家墓有王气。山中得金印,转相诳惑。永明二年冬,宇之聚党,遂陷富阳。至钱唐僭号,置太子。贼遂据郡,又遣伪会稽太守孙泓取山阴。时会稽太守王敬则朝正,故宇之谓可乘虚而袭。泓至浦阳江,而郡丞张思祖遣浃口戍主杨休武拒战,大破之。朝廷遣禁兵东讨,至钱唐,一战便散,禽斩宇之。”
不过,也有相信祖坟的风水好,而如唐宇之那样起事,当上皇帝的。
南北朝时宋始主刘裕就是这样,刘裕的祖坟在今江苏丹徒境内,时名为冯恭的风水先生相过之后,认为有“天子气”。《南史·宋本纪》(卷1)记载,“皇考墓(刘裕祖坟)在丹徒之候山,其地秦史所谓曲阿、丹徒间有天子气者也。时有孔恭者,妙善占墓,帝尝与经墓,欺之曰:‘此墓何如?’孔恭曰:‘非常地也’。”从此发后,刘裕更加自负,觊觎皇帝宝座,于公元420年废晋建宋。
大唐王朝帝王坏风水破叛乱
祖坟的风水对子孙如此重要,因“挖祖坟”而引起的掘墓扒坟现象,便成了中国古代盗墓史上的一大绝景。
唐朝中期,大宦官鱼朝恩便动过挖郭子仪祖坟的歪念头。鱼朝恩与郭子仪素来不和,《新唐书·郭子仪传》(卷150)记载,郭子仪“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鱼朝恩希望通过盗掘郭子仪的祖坟 ,达到遏制郭氏官运亨通的目的,但没有成功,反而让郭子仪告到了皇帝那里。
隋唐的堪舆术,经过郭璞等魏晋堪舆名人推动后,又进入了一个高峰,出现了杨萧吉、丘延翰、杨筠松等一批堪舆高人。所以,隋唐时期人们对祖坟的风水特别看重,且有一套新的理论。“挖祖坟”、“坏风水”,同时便成了当朝惩罚叛逆者的一种厉害手段。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便用此手段惩罚过反臣徐敬业。
唐人张鷟著《朝野佥载》(卷6)记录了这件事情:唐英公徐绩初卜葬,谣曰:“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张景藏闻之,私谓人曰:“所占者过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孙敬业扬州反,弟敬贞答款曰:“敬业初生时,于蓐下掘得一龟,云大贵之象。英公令秘而不言,果有大变之象。”则天怒,斫英公棺,焚其尸,灰之应也。
同样出自《朝野佥载》,当过唐高宗李治时宰相的郝处俊,也被武则天如此制裁过。郝处俊下葬下,有一书生路过其墓,感叹道,“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来,郝的孙子出事,祸及郝处俊,武则天“斫俊棺,焚其尸。”据史书所记,郝处俊死后被掘坟辱尸,应该与风水无关,而是高宗欲逊位于武则天时,时为宰相的郝处俊力谏反对,这才让武则天怀恨在心。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也是中国盗墓史的狂人之一(见本书《人物篇:最蠢的盗墓者狂人黄巢》)。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长安,建大齐国,改国号金统。在盗唐帝王的同时,其所建的“大齐”风水,便让朝廷破坏过挖过。事发唐僖宗李儇的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有相地者密报,在金州牛山附近有“黄巢谷”,为黄巢的发迹宝地,若破黄巢天气子运,当掘此山。据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一书所记,李儇真的信以为真,派万把人去挖牛山,挖个把月,才将牛山破坏。出土了一个石桶,桶内有黄妖兽,桶上有一把三尺长的剑,黄巢不久兵败自杀(一说被其外甥人谋害)。
实际上这是不可信的,黄巢兵败,与李儇挖牛山一点也不相干。中和三年时,黄巢的起义军已经不行,当年的四月初八,唐军自光泰门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逃走,从此战事处处失利,。
唐朝时也有不少人不相信风水的吉凶,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名臣姚崇就是其中之一。《新唐书·姚崇传》(卷137),开元年间太庙崩坏,其时李隆基正打算动身去东都洛阳,身边人都认为不吉,不宜出行。
姚崇认为,“臣闻隋取苻坚故殿以营庙,而唐因之。且山有朽坏乃崩,况木积年而木自当蠹乎。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轮饷告劳,因以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百司已戒,供拟既具,请车驾如行期。旧庙难复完,尽奉神主舍太极殿?更作新庙,申诚奉,大孝之德也。”李隆基听了很高兴,“卿言正契朕意。”“风水宝地”不是人人可以葬入。
大宋王朝的皇帝对风水亦迷信
宋神宗赵顼就是一位很讲迷信的皇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帝如果没有“龙种”,那更是犯了江山社稷的大忌。赵顼先后生了不少儿子,但接连夭折。有人告诉他,可能是京城开封周边的坟墓太多,阴气太盛,影响了皇家风水,压住了赵姓宗室。于是打算强迫让民间把这里的坟墓给迁走。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听说后上书,谏阻些事,才避免了大规模“挖祖坟”事件发生。《宋史·王安礼传》(卷327)记载如下,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宋人对风水的迷信,不逊唐人。《挥麈后录》记述了宋人范择善葬父的故事。
范父去江西上饶,病死于途中的寺庙里。寺里的老和尚听说后告诉范择善,“寺后山半适有一穴,不若就葬之,免搬挈之劳。”老和尚懂风水,说这穴风水好,主后人富贵。范择善葬父后金榜题名,仕途顺利。后来,范择善要把父亲遗骸迁回原籍安葬,老和尚听说后建议不要迁,范坚持迁回。后来,范择善遭人弹劾,被降职流放,死于外地。实际上,范择善官运不济,不碍迁葬,直接原因是得罪了当朝权贵秦桧。
过去人相信命,祸福在天,命里有的会到来,没有的得到了反而不吉。风水宝地也是一样,不该得的,祖坟葬了风水宝地主凶。
宋人洪迈所著的《夷坚志》是一部“极鬼神事物之变”的笔记,文笔类似于志怪小说《搜神记》。戊卷中记述了陈魏公父墓的来历。陈魏公父墓在福建莆田境内南寺的旁边,本是一有钱人家买下的墓地。但富人入葬后,子孙先后都得了眼疾。风水先生称这是因为墓地的风水不好,宜搬迁,把这块墓地卖了,否则后患无穷。陈魏公买下了那块地,将父坟迁葬过来。有钱人家眼疾没有了,陈魏公也很快发迹了,当上了宰相,官封少师。
时人认为,风水宝地非有德之人不得葬入,否则反惹祸。实际上这些说法是迷信,欺人之语。
大明王朝天启年间挖大清龙脉
无独有偶,大明王朝的皇帝也干过“挖祖坟”的事情,而且比唐僖宗李儇的声势更大。
别以为盗墓都是民贼干的勾当,从中国盗墓史上来看,大规模的盗墓掘陵多属“官方行为”,有一些甚至是帝王自己策划的,如武则天挖徐敬业祖坟、郝处俊坟。
明朝的“挖祖坟”事件发生于明末天启年间,朱元璋的子孙、大明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出于泄女真人王气、挖断大清龙脉的需要,把位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龙山附近的金国帝王陵寑,全部给捣毁了。
郭子仪是怎么死的?
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著名将领。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余年中,身系唐朝廷的安危重任,为唐中兴名将。
郭子仪少年习文练武,于玄宗天宝初年中武举,从此人仕,在朝任左卫长史。天宝八年(749)任横塞军使,十三年(754)任天德军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兼九原太守。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朝政腐败,藩镇势力迅速扩大。镇守唐东北边境的蕃将安禄山,身兼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范阳(治今北京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三镇节度使,部下拥兵十五万,久已蓄谋推翻李唐王朝,暗自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准备着发动叛乱战争。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南下占领了河北、河南的许多州县,于十二月即攻破东都洛阳。
唐朝廷慌忙应敌,诏授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使,命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郭子仪兵进山西,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七千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十五年正月,安禄山攻潼关,玄宗又命郭子仪分一路兵去洛阳,另选一将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入河北。子仪推荐部将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率军出关。随后,玄宗改命郭子仪返朔方补充兵力,然后东进代州。四月,子仪赶至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与李光弼会合,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五月,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四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当郭子仪拟挥兵北进范阳时,六月,叛军攻破潼关。玄宗皇帝出逃蜀地,郭子仪撤兵退守太原。太子李亨逃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南),七月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诏命郭子仪、李光弼班师赴灵武。郭子仪进见肃宗,被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朔方军。十一月,郭子仪出兵河曲,平定“同罗之乱”后,还军至鄜州洛交郡(今陕西富县)。次年二月,子仪分兵攻取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然后直入河东镇(今山西永济县),打败叛军崔乾佑部,杀敌4000,俘5000。四月,肃宗已南来至凤翔(今陕西风翔县),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令他率兵驰援凤翔。回军途中,他在三原(今陕西三原县)打败敌将李归仁部,南下到达长安城以西的 水沿岸。清渠(在今陕西武功县普集镇北)一战,郭子仪被叛军打败,只得退守武功,赴凤翔向肃宗请罪。肃宗正在用兵,未罪郭子仪。
是年闰八月底,肃宗命元帅广平王李豫发兵攻长安,郭子仪率领中军。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城南、沣河以东香积寺北。长安城的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等倾巢出动。两军激战大半日,叛军死伤六万余人,大败而回。当夜,叛军撤出长安,逃往陕州。九月二十八日,元帅广平王率郭子仪等入城,京师光复。接着,郭子仪统兵东进,下潼关,克弘农,长驱直进新店。在洛阳的安庆绪命严庄为帅,统兵15万在陕州阻击唐军。唐军得回纥铁骑援助,大败叛军。严庄挟带安庆绪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诏命广平王、郭子仪返还西京。当郭子仪到达长安东郊时,肃宗亲自出迎,拉着子仪的手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加封子仪为代图公,诏命他复往洛阳,经略北讨。
长安和洛阳的相继收复,河东、河南的大部郡县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唐中央政府已摆脱了危难境地。但这时的唐肃宗却重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把持朝政。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命令九个节度使出兵围攻盘据相州的安庆绪。但这次出兵不设主帅,以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十月,郭子仪率本部人马与他路兵合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临战,假装败退,而令事先埋伏的3000弓弩手箭射叛军。敌军惊恐,郭子仪挥兵掩杀,阵斩叛军四万余人,俘虏了叛将安庆和,收复了卫州。安庆绪的人马退守在相州,唐军各路人马60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市)。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淹邺城,城中粮尽,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杀伤相半,唐将鲁炅中流矢,郭子仪军承其后,未及布阵,忽狂风大起,天昏地暗,双方军兵皆大惊!溃不可止,唐车溃而南,史军溃而北。郭子仪一军退至河阳,子仪谋守河阳以保东京洛阳,不料军营夜里自惊,又退至阙门方才稳定。子仪复派兵去守河阳。
鱼朝恩素忌郭子仪功高,便乘邺城之败诋毁他,将失败责任推在他一人身上。肃宗本已对郭子仪“拥兵太盛”心怀戒惧,于是将他召还京师,摘掉兵权,改命李光弼统领朔方军。与此同时,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吞并其军,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得知郭子仪被逐,便在乾元二年五月发兵南下,打败李光弼,重占了洛阳,形势急转直下。
郭子仪被罢黜后,闲住京师。上元元年(760)九月,肃宗曾下令子仪再领兵自朔方攻范阳,但又受到鱼朝恩的阻拦,未能成行。宝应元年(762)正月,河东镇发生兵变,太原、绛州两地驻军骚动。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晋封为汾阳王,知诸道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副元帅,命他去平息兵乱。子仪到绛州,杀了倡乱将领王元振,河东兵乱平息,唐军士气复振。
宝应元年四月,代宗李豫即帝位。宦官程元振恃拥立之功,干预朝政。八月,郭子仪由河东入京。程元振向代宗进谗言,诬陷子仪,致子仪再度被罢兵权。次年,史朝义叛军内乱,史朝义自杀,几个主要头领投唐,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方告结束。
在唐廷全力东讨叛军之际,吐蕃、党项等乘关中空虚,进兵东犯。广德元年(763)十月,敌兵已进至邠州、凤翔一线,长安告急。代宗急忙请郭子仪出任副元帅,子仪时已无兵,只带二十余骑赶往咸阳原御敌。时吐蕃兵己越乾县、武功而来,渭北行营的两千兵士出战,被敌打败,吐蕃军渡渭河便桥,直攻长安。代宗慌忙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军队占领。
郭子仪派人去商州招抚溃散士兵,又调武关防兵出蓝田,向长安进发。从商州、武关而来的兵卒有四千余人,郭子仪分兵于蓝田虚张声势,设疑兵扰乱吐蕃军心,又让百姓传呼:“郭令公从商州调集大军,来攻长安了。”吐蕃兵将闻郭子仪到来大惊,连夜撤出长安西逃。代宗闻报,命子仪为西京留守。子仪入京,派将分屯畿县,表请代宗回朝。代宗慰劳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朔方镇将仆固怀恩,在最后打败史朝义叛军的战争中立下战功,但不满朝廷的封赏,又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有隙,受辛的构陷,怀恩调兵攻太原辛云京,辛上奏代宗称怀恩反叛。代宗调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兼河中节度等使,去河东,用以镇抚怀恩。怀恩的部下闻郭子仪到来,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仆固怀恩无奈,率300亲兵逃往灵州。郭子仪到达汾州,怀恩的部下纷纷投归子仪麾下,河东局势安定。代宗加升子仪为太尉,兼朔方节度使,子仪辞太尉不拜。
仆固怀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动吐蕃、回纥出兵内犯。代宗乃命子仪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子仪派将防守邠州(今陕西彬县)。怀恩引吐蕃兵到来,知郭子仪在此,众蕃兵吓得不战而退。怀恩退到邠州,又被白寿德击走,逃往灵州。代宗加封子仪尚书令,他拒绝不受,去镇守河中。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复诱吐蕃、回纥、吐谷浑等来犯。郭子仪奉命屯泾阳,抵挡回纥军锋。子仪以其大智大勇,单人独骑进入回纥军营,责其首领药葛罗背弃前盟,不该犯唐。回纥兵将素重郭子仪威名,愿与唐室恢复友好关系,并帮助唐军攻击吐蕃。吐蕃闻讯,撤兵西逃。郭子仪派精骑追至灵台(今甘肃灵台县)西原,大败吐蕃,西部边境暂告安定。闰十月,郭子仪还镇河中。
大历四年(768),代宗听取元载的建议,改命郭子仪镇守邠州。八年(773),吐蕃十万众人寇,被郭子仪击退,保护了关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遗诏命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郭子仪为中书令,加封太尉,尊为“尚父”,罢所任各军职。从此,征战一生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为相。
建中二年(781),郭子仪病重去世,时年85岁。德宗皇帝为之废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门送别。朝野上下为失去一位中兴名将而痛惜。
郭子仪少年从武,戎马一生,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也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东征西战二十数年,他的雄才胆略在人民和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虽战功卓著,官高富显,但为人处事十分谨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虽手握重兵,能服从皇帝命令,不拥兵自立;虽屡遭奸佞诬陷,甚至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坟,仍能以国事为重;他遵守朝廷法纪,严教子孙,不徇私情。因此,终未因功致祸,立于不败之地。
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
生年:697年。
卒年:781年。
终年:85岁。
活跃年间:755年~766年。
种族:汉族。
户籍: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祖籍:山西汾阳。
家世:官吏之家。
父亲:郭敬之,唐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县)录事参军。
妻子:王氏,与其生有六子八女。
子女:八子八女。
身份:军事家、政治家。效力:唐帝国。
忠诚度:高。
入仕之门路:科举,乃当时的武状元(全国第一的武举人,有真才实料者)。
当过的官: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徒、太尉、中书令。
职权最高到:相当於宰相。
履历:两次复用两次降官。
受到重用之年:755年(59岁),受封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後节度使演变成藩镇,灵武,今宁夏灵武西边),平定安史之乱。
与谁齐名:李光弼。
朝中的敌人:鱼朝恩、程元振。
手下败将:史思明(燕帝国)、崔乾祐(燕帝国)、李归仁(燕帝国)、安守忠(燕帝国)、严庄(燕帝国)、张通儒(燕帝国)、吐蕃族、回鹘族。
安史之乱中收复的唐朝领域:河北、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潼关、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
与吐蕃对战所占领的土地: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
荣誉事迹:平定过安史之乱、击败吐蕃的入侵、与回鹘化敌为友。
最令人惊艳的一次:安史之乱後,吐蕃趁唐帝国还在复原中,发动大军直逼京师,代宗复用被冷落的郭子仪,封其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命军士白天打鼓,晚上燃火,吐蕃不知其意,於是撤兵。
受挫之事:五则,
755年,安史之乱,欲收复范阳,唐玄宗不答应。
757年,安史之乱,曾败给安守忠、李归仁於清渠(今西安以西)。
759年,安史之乱的邺城之战,唐帝国以九个节度使,号称60万之众,最後战败,指挥是宦官鱼朝恩,他把责任都推给郭子仪一人,使其第一次被卸职,剥夺其兵权。
762年,唐代宗复用郭子仪,但马上就被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卸职,後在隔年子仪被复用。
766年,派大将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首战失利,但经战後检讨,马上逆转情势。
一生战绩:11胜3败(非史书中计算,从某百科的介绍计算,所以仅供参考)
收复河北之战(对燕帝国),胜。
平定河曲之战(对燕帝国),胜。
收复河东之战(对燕帝国),胜。
潼关之战(对燕帝国),胜。
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之战(对燕帝国),胜。
清渠之战(对燕帝国),败。
收复长安之战(对燕帝国),胜。
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之战(对燕帝国),胜。
邺城之战(对燕帝国),败。
二度光复长安之战(对吐蕃),胜(以智退敌,不战而胜)。
守御关中之战(对吐蕃、回鹘),胜。
二次守御关中之战(对吐蕃、回鹘),胜(与回鹘化敌为友)。
泾、邠之战(对吐蕃),败,後反攻得胜(从防守变成进攻,至此,吐蕃不敢再犯)。
效力过的君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
爵位:代国公->汾阳王。
後世人给他的绰号:郭令公。
唐德宗对他的称呼:尚父。
玄宗对他的感觉:不屑。
肃宗对他的感觉:有利用价值而已。
代宗对他的感觉:感激,觉得子仪是个人才。
德宗对他的感觉:当成像父亲一样尊敬。
吐蕃对他的感觉:怎麼每次遇到他都被他耍。
回纥对他的感觉:害怕,有他在唐朝一日,外族很难入侵,乾脆和平吧。
死後朝中对他的态度:悲伤,德宗废朝五日。
第六子的传说:六子郭暧,是朝中驸马,一日与其妻升平公主(代宗之女)吵架,郭暧气愤之下,说出皇帝没啥了不起,只是父亲郭子仪不想当而已,升平公主向父皇报告此事,郭子仪也知道後,把郭暧关起来,向代宗请罪,代宗体谅郭子仪,说小俩口吵架怎能当真呢,郭子仪请罪完,痛打郭暧,此是京剧《醉打金枝》的故事原型,但史实中的郭暧非常忠心於唐朝。
其祖坟的传说:其父郭敬之之坟曾被挖过,当时人认为是其政。敌宦官鱼朝恩干的,朝廷怕拥兵自重的郭子仪造反,郭子仪却说他率军队已久,军士们爱挖人祖坟盗财,这或许是报应,朝廷和人心才因此稳固。
李光弼
生年:708年。
卒年:764年。
终年:57岁。
种族:契丹族。
户籍: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父亲:李楷洛,契丹酋长,後投靠武则天的武周帝国,唐朝复辟後,就为唐帝国效力。
子女:三子。
效力:唐帝国。
活跃年间:756年~762年。
受到重用之年:756年(49岁),受封河东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
推荐他的人:郭子仪,推荐其为河东节度使。
朝中的敌人:鱼朝恩。
手下败将:史思明(燕帝国)、蔡希德(燕帝国)。
当过的官:左卫郎、河东节度使、太尉、中书令
头衔:郭子仪的接班人,但很明显,郭子仪比他有力多了,之所以後来郭子仪被朝廷复用。
战绩:4胜3败(仅供参考)
收复河北之战(对燕帝国),胜。
嘉山之战(对燕帝国),胜。
守御太原之战(对燕帝国),胜,後反攻。
邺城之战,败。
攻打洛阳之战,败。
守宋州之战,败,不战而逃。
平定袁晁之乱,胜。
经两人的总结比较,李光弼与郭子仪是最佳拍档,但郭子仪可以没有李光弼,而李光弼不能没有郭子仪,但是从历史来看,李光弼的命运过得比郭子仪顺遂,受肃宗重用,屡败数场也没事,而郭子仪受了两番波折,才继而受代宗、德宗重用。
郭子仪为何能做到功高不震主?
唐朝时,郭子仪的汾阳王府经常大开门第任人进出。
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要出兵,来王府告辞,王夫人和女儿正在梳妆,就命令他佩巾、提水,把他当做仆人一样的支使。
后来弟子们激烈地规劝郭子仪。郭子仪不听。
弟子们哭道:“大人的功业显赫,但若不自我尊重,我们认为就算是伊尹、霍光也不应当如此。”
郭子仪笑着说:这不是你们所能设想到的。我有五百匹马吃管家的粮草,一千人吃公家的米粮,进退就在这些地方。假如围起高墙、关闭大门,内外无法疏通,一旦惹出祸患,别人诬陷我不守臣子的礼节。有些贪图近功、戕害贤能的人更会来促成其事,那我们所有的亲族都讲粉身碎骨,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现在让他空荡荡的没有阻挡,四门洞开,虽然有人进谗言,也找不出什么理由来。“
众人听了无不佩服。
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奉命入朝。鱼朝恩听堪舆师说郭子仪堵其官运,于是就掘了郭的祖坟。深知郭鱼恩怨的人都感到不安,担心郭子仪掀起一场报复风暴。
郭子仪却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我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就这样,一场大风暴被他的一句话消弭于无形。
鱼朝恩对郭子仪此举心生感激还,就设宴邀请郭子仪。属下们都觉得鱼朝恩会对其不利,纷纷劝郭子仪不要去。如果要去的话,部下们愿带部队跟随前去。
郭子仪不同意,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他怎敢来害我。假如他是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又怎幺可以反抗呢?”于是只带几个家童前往。
鱼朝恩见郭子仪带这么几个人来,也很是惊讶,问道:“为何随从这么少啊?”
郭子仪坦率地把要害他的谣传告诉他,末了说:“所以我只带了八个家童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
鱼朝恩被感动了,他说:“如果不是郭令公您这样宽厚待人,这种谣言实在是叫人不能不起疑心呀。”
虽然像鱼朝恩这样的小人,毕竟还是被郭子仪的盛德所感化。君子不幸遇到小人,切不可与他一般见识便是。
郭子仪有哪些高情商的故事?
在小说《红楼梦》里有《好了歌注》这首诗,诗的开头是这样说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笏是大臣上朝奏事的笏板。“满床笏”是一个著名的民间典故,人们把“满床笏”视为家门福禄昌盛的象征。相传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过60大寿时,在朝为官的七子八婿下班之后都来贺寿,15块笏板铺满大床。此时的郭子仪儿孙满堂、宾客如云,门庭热闹非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五彩郭子仪拜寿纹棒槌瓶可以买下北京后海的好几套四合院。
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五福名人,首先他是治世之能臣;平定安史之乱后为唐朝续命。其二情商高,不拥兵自重;一般握有军权的开国大将99%的人都被皇帝因猜忌而兔死狗烹。其三是子女优秀孝顺,共育7个儿子、8个女儿,皆是人中龙凤。其四寿命长,唐朝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都并不高,而且郭子仪是行伍出身,常年在外风餐露宿又与敌人厮杀,身上自然刀伤不数,但郭子仪活了84岁的高龄,一生享尽荣耀富贵。喜欢读史的郭德纲便把小儿子的名字取名郭汾暘,寓意儿子的命运能像汾阳王郭子仪一样纵情畅达。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威望极高,以他手中的兵马可以自立为王,也可以学曹操那样“挟天子而令诸侯”。但郭子仪却依然拥立李氏皇子为皇帝,皇帝为了稳定地位便与郭家搞了政治联姻,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七子郭暧。相传郭子仪过生日时全家仅有小儿媳升平公主未到,郭暧酒后大怒打了公主并说:“没我爹,你爹啥玩意儿都不是!”公主跑到皇帝面前哭诉,皇帝笑道:“郭暧是实在孩子,把实话都说了。”郭子仪知道“家暴公主”是重罪,为了挽回局面,他将郭暧捆到皇宫里听候皇帝发落,皇帝说夫妻没有隔夜仇,就没有责难郭家。
情商高的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超强。郭子仪在外杀敌遭遇职场小人太监鱼朝恩的算计,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大红大紫,为破坏郭家的风水龙脉,命人把郭子仪的祖坟刨了。郭子仪知道后依旧在边塞御敌,班师回朝后也没找鱼朝恩的麻烦。这样让鱼朝恩心生狐疑,遂请郭子仪到家吃饭,来一场鸿门宴。郭子仪居然真的到了,鱼朝恩问:“你为何只身前来?”郭子仪说:“鱼公公是老夫的恩人,这次打仗如此顺利,全靠您在皇上面前美言。”鱼朝恩感慨到:“汾阳王的胸襟果真宽广。”便对郭子仪心生敬畏之情。
晚年的郭子仪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反心,将府中大门敞开,让过往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在做什么。郭子仪在院中为妻妾女儿梳头扎辫,丝毫没有官架子。一天下人禀报说:卢杞求见。郭子仪脸色大变,命众人退下不要露面,不然有杀身之祸。妻妾不解的说:“卢杞不过一个小小的官,你为什么那么怕他?”郭子仪说:”卢杞貌丑若鬼,你们见他之后必有嫌弃的表情。他小心眼儿,发达之后会加害你们。”郭子仪死后卢杞成为宰相,大肆加害忠良,唯独郭子仪的家人逃过此劫。
郭子仪一生辅佐3位皇帝,而且和小皇帝的关系亲近,完全没有功高盖主的表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在他手里掌握四十余年,关键郭子仪还是武将并没有多少文化,居然可以做到宦海无波,可以说郭子仪的职场智慧是现代人学习的真实教材。
郭子仪:丁酉己酉戊寅戊午,大运:戊申丁未丙午乙巳甲辰
八字伤官格,伤官吐露,性格外向活泼,喜欢到处跑,所以郭子仪常年在外行军打仗。伤官佩印,名扬天下。地支寅午半合火局,郭子仪做事内秀细腻,擅长为别人考虑,大运一路火土,贵人朋友多,在职场上八面玲珑。子女宫为正印,子女个人成就大,晚年安享富贵人生。
你真的博学多识,还会算命,怎么联系你?
看我的百度网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