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首八字算命准不准,先要清楚八字到底代表什么,而八字算命又怎么算。
在科技紫微的概念里,八字就是“命”,它决定你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好动还是好静,是一种本质。
基本上,算命大师其实就是有丰富人生阅历的推理大师,他可以从你的生辰八字推断你基本的性格推断你处事的风格,从而给你 忠告和建议。
能过八字,就可以排出你的紫微命盘,就知道你的命宫主星是什么,就能知道你的基本性格。比如七杀,为人就很冲动,容易义气用事。你来问前程的话,我必定会告诉你要稳重,别太急躁,你就会认为我说得对。如果你是太阴,我必定会说你想很多,就是想 太多,就很少去做,要加强你的行动力……
所以,你说准不准呢?
好的算命师其实就是通过另一种方式给你性格上、为人处事上的建议与忠告,使你修正自己的性格,近而扬长避短,并不是所谓的“料事如神”。
但这里说的只是人性格的雏形,人的性格形成除了最初的雏形,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算命的时候会被问到一些问题,会要察言观色,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来判断一些事对你的影响,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性。
现在也有非常多专业的命理网站,有的是江湖卖艺型,也有走科技、心理路线的,如果真的对此感兴趣,可以多看看。
说了这么多,希望可以帮到你
如何评价《竹书纪年》史学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一本非常与从不同的史书,名叫《竹书纪年》,这本书是西晋咸宁五年被一个盗墓人发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合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本书出土以后震撼了所有人,因为它记录了夏朝到战国时期的很多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许多地方与《史记》差别极大,价值取向也完全不同。比如,据《史记》记载,商朝的伊尹囚禁太甲3年以后见太甲改过自新了便将国家还给了他,《竹书纪年》却说,伊尹放逐太甲以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了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尧幽囚,舜野死”,上古的禅让都是假的。史学界也迷惑了,上古到底有没有禅让呢?这本书记载的内容到底是真是假呢?我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就从个人的角度谈一点看法,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历史这个小姑娘虽然可以任人打扮,但你无论怎样打扮她都是个小姑娘,就算你给她女扮男装了,那也是个假小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历史的时候就不会轻易被误导了。
如何判断《竹书纪年》里面与《史记》等书相冲突的内容的真假呢?在没有挖到足够的史料作为证据以前直接从内容上推理是很难下结论的,所以,我们得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呢?魏国,这本书出自魏国,魏国的出现三家分晋的结果,三家分晋又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冷,意义深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了三家分晋:“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在三家分晋以前,慑于*河蟹*的名声太坏、后果严重,实力再强的卿相都不敢篡夺诸侯之位,春秋五霸都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干私活的,明面上绝对不敢乱来,现在周天子却把韩、魏、赵三家封为诸候,此举纯属是在鼓励*河蟹*,之后天下就彻底乱套了。
魏斯被封为魏文侯以后魏氏家族的胃口更大了,魏斯的孙子魏罃又搞了个“ 五国相王”,与韩、赵、燕、中山等国家相互称王,本来周室是希望用封侯的方式拉拢一下魏氏家族的,结果适得其反,人家彻底反了。但是,魏氏家族的所作所为毕竟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在那个年代,一个政权如果没有合法性很容易被人找个理由灭掉的,魏氏家族应该如何为自己找到合法性呢?从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说里是找不到的,周朝立国以来的政治传统也不支持,怎么办呢?《竹书纪年》一书出现了。这本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按这本书的说法,上古就没有禅让,只有血腥的政变,既然如此,三家分晋就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了,魏罃自立为王也就完全正确了,魏氏家族身上的道德包袱就可以卸下来了。魏氏家族搞出这本书来本来是大逆不道的,却没被诸侯讨伐,原因何在呢?当时各家诸侯都象魏氏一样有争夺天下的野心,既然魏氏愿意出头为大家造舆论洗白,各家诸侯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灭智氏起于魏氏,三家分晋起于魏氏,五国相王同样起于魏氏,足见魏氏家族虽然出身比其他称王的诸侯低,只是卿相,却是非常积极上进的*河蟹*派。有人愿意在前面开路,各家诸侯也就高高兴兴得跟在后面了,*河蟹*的舆论支持就是《竹书纪年》。《韩非子·说疑》中有一句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是韩王的儿子,韩国也是灭智伯、分晋和五国相王三大事件的参与者,韩非子能说这些事做得不对吗?跟《竹书纪年》的口径一致才符合韩非子的身份。
第二,这本书的结构跟史记不一样,是编年体,《史记》是记传体,编书的人用心良苦。这两种文体有什么区别呢?记传体每篇记录一个人的平生,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一目了然,编年体按年份分隔内容,看一个人物就象看草原上羊群里的一只羊一样,根本分不清它要去哪里。如果用记传体来写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从少年立志到功成名就人品操守清清楚楚,是非功过明明白白,盖棺定论非常容易,但用编年体就失去了焦点。
魏斯父子是*河蟹*的领头羊,如果用记传体写世人一眼能看出他们爷三个是逆首,用编年体就不一样了,当时“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按年份写每年都有一堆诸侯大夫们胡来,魏氏家庭就不显眼了。本来他们家是始作俑者,现在连影子都不好找了。
第三,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史官在《竹书纪年》一书中对灭智伯、三国分晋、五国相王这三件最能给魏氏定罪的事情上全都进行了隐形处理,灭智伯的晋阳之战和五国相王事件书里没有记录,三家分晋也只记了一句话,“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魏氏的*河蟹*行为不见了!
现在大家都看明白了吧,魏氏家族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打扮了历史这个小姑娘,为了给自己家族开脱罪名把上古的禅让史都篡改了,小姑娘被他们打扮成了个假小子,可他们依然露了马脚。既然血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较量是合理的,一直都存在,你们把灭智氏、分晋和自立为王这三件大事情藏起来干什么?如果革命是合理的,这三件大事可是魏斯爷三个的盖世功勋所在,应该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才对!藏起来不是掩盖领导人大功吗,史官不想混了?史官当然不傻,不写清楚的原因只有一个,魏氏家族做贼心虚,史家替他们打埋伏。
史官是一份非常难做的工作,不实事求是不行,实事求是得罪了当权者又容易丢命,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太史记录了“崔杼弑其君”一事,崔杼一怒之下就把太史杀了,崔杼又命太史的弟弟改写,结果对方照写不误,崔杼又把太史的弟弟杀了,之后太史的二弟仍然照写,在外地的南史氏听说崔杼连杀两位史官,赶紧往都城赶,准备照写。崔杼一看再杀就彻底犯众怒了,只好罢休。董狐秉笔直书的故事也是大家熟知的,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也忍受了宫刑,多么不容易!
正是靠着这些负责任的史官的努力,中国的历史才成了信史,考古的时候只要能发现地下的墓,一翻史书和地方志就能推测出是谁的墓,挖都不用挖,八九不离十,但写《竹书纪年》的史官相当不负责任,居然把灭智伯、三国分晋、五国相王这三件天大的事情全部隐形处理了,如果唐朝的史官也这么记录历史,我们就不知道玄武门之变了。
现在可以做结论了,《竹书纪年》一书是魏氏家族启动的一个通过篡改历史来为魏氏政权寻找合法性的舆论工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反推了,《竹书纪年》一书中与《史记》等书中内容相冲突的基本都是假的,特别是与*河蟹*有关的内容。
现在,《竹书纪年》里面造假的内容也有找到证据的了,比如伊尹被太甲杀害的记载,通过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伊尹在整个商朝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都有,伊尹的后人在整个商朝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甲骨文的记录比《竹书记年》更早,而且是不同地方出土的古骨文,又跟《史记》等书的口径相吻合,《竹书记年》上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假的。商朝距离《竹书纪年》成书不过700年,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中国的传统是后一个朝代给前一个朝代修史,历史资料是不缺的,《竹书纪年》都敢乱编,“尧幽囚、舜野死”的事情就更不靠谱了,这些内容迎合了魏氏自立为王的合法性,又与其他的史书相冲突,也可以确认是假的。
魏氏家族为了一家之私利不惜诬陷上古多位圣人,自毁中华历史,其心歹毒,魏国的国运自然不可能好了。魏文侯一家子苦心经营使得魏国成为中原的强国,可惜,魏罃称王以后便“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国力由盛转衰。秦始皇开始统一天下之后,魏、赵、韩这三个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国家也最先被秦国所灭。本来,秦国跟晋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两国经常通婚,“秦晋之好”就是描述的这个情形,但是,魏、赵、韩三家把晋国给分了,结果他们成了最先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主人家有人胳膊有病,腿部骨折,这家院子风水哪里有问题
作为风水学有些积累的我是这么说的:并不是所有灾祸都源自风水,其实风水对于阴宅来说极其重要,但对于居家来说没有太多决定性的因素在里面。很多时候,人的三衰六旺都是命理该有的,只是到时候出现了,这也很正常。出现的时候,无非是因为本人功德的得失使得灾祸变小或变大而已。比如有人命理中该今年九月出现伤筋动骨的血光之灾,但此人行善积德,结果只是蹭伤了一点表皮。这不能够说受伤了就不好,相反,这是最好的结果。毕竟您不能够要求完全没有灾祸。
关于安培晴明??
不是呀,比如说:少年阴阳师 他就是正面角色吧
安倍晴明(公元921--公元1005年9月26日) 据载,安倍晴明是活跃于平安时代中期的阴阳师。平安时代是一个高层外表文治、和平,而内部却充满了肮脏的贵族权力斗争的时代。由于当时公家统治的无能,造成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在这种的恶劣的情况下,底层的人民产生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疑问。而高层的有能者和权力失败者也有着“政局江河日下,如何才能挽救?”的疑问。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负面的情绪充斥了一个时代,与之具来的便是怨灵的出现,而同这些危害人类的怨灵对抗就是阴阳师们的工作。再加上当时日本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大地震、大火、洪灾等情形不断涌现,因此人心惶惶,鬼神之乱甚嚣尘上,不仅上位者言之凿凿,连百姓间也流行起来。贵族们对方位、日期的吉凶之说深信不疑,每逢出门均要挑日子挑方位,一有疾病灾祸就托言鬼物生灵作祟或碰上百鬼夜行等不洁之物。因此,当时的贵族熟知阴阳道的各种禁忌,严格遵守其礼仪及法令,就连起床、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有相应的禁忌。而朝廷行事的吉凶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所以说当时的阴阳道不但在国家拥有专属的部门--阴阳寮(阴阳寮是中务省管辖下的六寮之一,负责观测天文、气象以及占卜、制定历法等,除官员外,还有阴阳师、阴阳博士、阴阳生、历博士、历生、天文博士、天文生、漏刻博士、守辰丁等职员),同时也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实施,这一时期的阴阳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以禁忌和咒术为主的信仰,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了。
然而,要从正史中寻找安倍晴明的事迹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可以用一个“迷”字来形容。首先他的确切生殁时间无法判定。一说是延喜21年(921年)--宽弘2年(1005年)享年85岁。但据《土御门家记录》记载,安倍晴明仅享年45岁。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只能说:是迷,是迷,还是迷。
[事实中的晴明]
安倍晴明、据安倍氏所传系图、为大膳大夫官之下级贵族安倍益材(あべのますき)之子,生于摄津国阿倍野(现・大阪市阿倍野区)。据称为阿倍仲麻吕之子孙。生年未详、而以宽弘二年九月(1005年)亡身,享年85岁之记录反推,或许生于延喜廿+年(920年)。也有一说为享年45岁。(土御门家纪录则享年有异。)幼少时期没有详细的纪录、先后在阴阳师贺茂忠行、保宪父子的门下学习阴阳道、受保宪赏识而被传授天文道。 关于安倍晴明的确实纪录出现在西元960年,当时村上天皇任命当时还是天文得业生(所属于阴阳寮,跟天文博士学习天文道的学生的职称)的晴明占卜。虽然晴明出人头地得晚,但他的占卜才能已经得到了贵族社会的承认。在那之后,他被任命为天文博士。 西元979年,59岁的晴明受了皇太子(之后的花山天皇)的命令,到那智山举行封印天狗的仪式。从那时起,晴明似乎得到了花山天皇的信赖,纪录中详尽的记载了晴明执行阴阳道仪式的情况。花山天皇退位后,晴明也得到了一条天皇和藤原道长的信赖,这可以从道长的日记‘御堂关白记’和其他贵族的日记之中得知。 身为阴阳师极负盛名的晴明,担任过左京权大夫,谷仓院别当,播磨守等职位,地位从从四位下一路攀升。另外,晴明的两个儿子吉昌和吉平,也被任命为天文博士和阴阳助(阴阳寮的次官),安倍家族也在晴明这一代成为能跟师父忠行的贺茂一族相提并论的阴阳道世家
仅供参考,真正的历史谁也无法考证,因为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393.htm?fr=ala0_1_1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的意思
1、失衡
【读音】:shī héng
【词义】:
失去平衡
【例句】:《世界经济导报》1986.3.17:“消费基金的膨胀带来消费水平的超前和结余购买力的高度扩张,引起消费性投资膨胀,导致国民经济失衡。”
2、
藩篱
【读音】:fān lí
【词义】:
A)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
【出处】:《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 韦昭 注:“藩篱,壁落。”
【引证】汉 贾谊《过秦论下》:“ 楚 师深入,战於 鸿门 ,曾无藩篱之难。”
B)边界;屏障。
【出处】汉 贾谊 《过秦论上》:“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藩篱。”
C)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引证】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一二枭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
D )比喻界域,境界。
【引证】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阃奥。”
E)
用以指某一范畴。
【引证】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 查尔特
一商人也,尝著《贸易新论》及《论贸易与债息之关系》两书,其於贸易差率说,虽未能尽脱藩篱,然论谷物等之贸易自由,颇有卓见。”
3、监控
【读音】:jiān kòng
【词义】:监测并进行控制
【例句】:《人民日报》: “棱镜门”事件尽管已经过去一年,但国际上对美国实施全球监控的关注仍未平息。
4、归咎
【读音】:guī jiù
【词义】:归罪。
【出处】:《左传·桓公十八年》:“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
【引证】:
晋 潘岳 《西征赋》:“扞矢言而不纳,反推怨以归咎。”
宋 苏轼 《滟滪堆赋》:“凡覆舟者,皆归咎於此石。”
【例句】: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
5、在劫难逃
【读音】:zài jié nán táo
【词义】:命定的灾祸是无法逃脱的
【出处】: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例句】:
巴金 《<序跋集>跋》:“那么重的包袱!那么多的辫子!我从小熟习一句俗话:‘在劫难逃’,却始终不相信。”
6、五彩斑斓
【读音】:wǔ cǎi bān lán
【词义】:
五彩:各种颜色,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例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7、啸聚山林
【读音】:xiào jù shān lín
【词义】:
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例句】:《三国演义》第十三回:那李乐亦是~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
8、束手无策
【读音】:shù shǒu wú cè
【词义】:捆住双手,无计可施。形容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
【引证】:
宋 陆游 《南唐书·朱元传论》:“ 元 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船上管船的舵工,押船的朝奉,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例句】:茅盾 《锻炼》十四:“眼看着病症如此严重,明知道该怎么医治,可是又束手无策;这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的痛苦。”
9、物竞天择
【读音】:wù jìng tiān zé
【词义】: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出处】严复所译达尔文《进化论》。谓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
【引证】:梁启超 《新民论》第六节:“循物竞天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与国不能不冲突。”
【例句】:欧阳山
《苦斗》四七:“我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忽略那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把那弱肉强食的道理,也该透透彻彻地给孩子们灌输下去。”
10、无动于衷
【读音】:wú dòng yú zhōng
【词义】: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例句】: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