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 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 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 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饕餮好食,举凡目之所及, 无所不食,若天下食尽,则将自食己身;是四大凶兽中物理杀伤力最强的怪兽,传说为三苗氏死后所化,纵使大罗金仙,也难逃饕餮吞噬。
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狗,是食人。”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 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世人皆谓穷奇好恶而毁善, 却不知穷奇也食蛊而济人,举凡蛊毒,皆不能伤穷奇,所以穷奇百毒不侵;除人外,也常以毒物为食,越毒的东西它就越喜欢吃,喜欢吃人,可能也与“人心最毒”有关。 穷奇脚踏二龙,背有双翼, 是四大凶兽中行动速度最快的怪兽,传说是共工死后所化,能御天下水族,虽名为兽,却与龙族相近,能代替四海龙王兴云布雨,也能代替龙王统御天下龙族。
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 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 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梼杌人面兽身,虎背熊腰, 力大无穷,传说是鲧死后所化,能变化黄龙,吞吐息壤,止天下之水,举凡水族,皆不能伤,克尽天下水族,也是穷奇克星。
浑沌: 浑沌,即[浑敦]。其状如 犬,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无五脏,行走而足不开。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 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传说浑沌是怨气所化,极恨 极恶,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周身没有一处弱点,几乎天下无敌,除了饕餮能将其活吞,便再没有对手,驩兜氏死后所化。
相生相克
封神演义中从西岐到朝歌依次经历了那些关隘?双方都有哪些修士参战?
从朝歌到西歧依次要过临潼关、穿云关、界牌关、汜水关。
周
姜子牙:吕氏,姜姓,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世称姜太公,是书中主角。
姫昌: 文王 ,四大诸侯之一,作为西伯侯治理着西岐。
散宜生:西岐文官。
武王:称姫发, 姫昌次子。西周开国君主。
姫伯邑考:姫昌长子。被妲己处死(作了肉饼)。
周公旦:称姫旦, 姫昌第四个孩子,几乎不出现故事中。
雷震子:姫昌养子。文王第一百个儿子。
哪吒:李靖将军第三儿子。少年时十分凄惨,西游记中有出现。
商(殷)
纣王:君主
妲己: 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被千年狐狸精杀死并占据身体。
胡喜媚:九头雉鸡精,是千年狐狸精同伴。
闻仲:殷商太师,对殷商忠心耿耿。
商容:商朝首相,纣王残暴后撞死九间殿。
比干:商朝亚相,纣王叔父。妲己用计使其被剖心而死。后来被周武王封之为国神。
箕子:商文官,纣王叔父。 妲己用计剃发投狱。
微子启:商文官,纣王异母兄。进谏纣王无效后归隐。
微子衍:商文官,纣王异母兄。进谏纣王无效后归隐。
梅伯:商上大夫,纣王母亲叔父。进谏纣王被炮烙而死。
姜王后:纣王中宫原配皇后。妲己与费仲联合,用奸计使其背上弑君罪名。后纣王剜其一目,炮烙其双手,终因熬刑不过而死。
阐教
元始天尊:阐教教主,居于昆仑山玉虚洞。
云中子:终南山玉柱洞炼气士。
南极仙翁:阐教仙。申公豹迷惑姜子牙时出手解围。
昆仑十二仙:
广成子:九仙山桃源洞
赤精子:太华山云霄洞
黄龙真人:二仙山麻姑洞
太乙真人:乾元山金光洞
玉鼎真人;玉泉山金霞洞
灵宝大法师 :崆峒山元阳洞
道行天尊:金庭山玉屋洞
清虚道徳真君:青峰山紫阳洞
惧留孙:夹龙山飞云洞
文殊广法天尊:五龙山云霄洞
慈航道人:普陀山落伽洞
普贤真人:九宫山白鹤洞
截教
通天教主:截教教主,居于碧游宫。
十天君:东海金鳌岛截教弟子,摆十绝阵对付西岐军。
赵公明:截教上仙,道行高深,法宝厉害,有定海珠、神鞭、黑虎。
三姑:赵公明妹妹。云霄、琼霄、碧霄,道行高深,法宝众多且及其厉害,最强的是混元金斗和金蛟剪。
地图及人物分布
朝歌四镇
【朝歌】
宫廷建筑:显庆殿(筵宴),龙德殿(纣王与近臣商讨之所),寿仙宫(妲己之处),摘星楼,喜善殿,分官楼(纣王上朝必经之路),九间殿(朝政之所),九龙桥,虿盆(方圆二十四丈阔,深五尺,内中放满毒蛇的大坑),酒池(虿盆右边灌满酒的沼坑),肉林(虿盆左边的以糟丘为山,上挂满肉的池子),鹿台
皇族:纣王,亚相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启,微子衍,伯夷,叔齐,中宫姜皇后,东宫太子殷郊,殷洪,西宫黄妃,磬庆宫杨妃,寿仙宫妲己、胡喜媚,
文臣:首相商容,中谏大夫费仲(家臣姜环),尤浑,司天鉴太师杜元铣,上大夫梅伯,杨任(目中掌瞳),胶鬲、赵启、孙寅、方天爵、李烨、李燧、杨修,麦云、麦智,夏招,姚中,下大夫徐荣
武将:镇国武成王黄飞虎(弟飞彪、飞豹,子天化、天翔、天禄、天爵,部将黄明、周纪、龙环、吴谦),鲁雄,晁田,晁雷,殷破败,雷开,方弼,方相
能人:太师闻仲(雌雄蛟龙金鞭,黑麒麟,三眼神目),孔宣,殷郊,殷洪。
丁策,朝歌
【东鲁】
姜桓楚,姜文焕
【南都】
鄂崇禹,鄂顺
【西岐】
入朝歌路线:西岐城,岐山,白柳村,燕山,首阳山,金鸡岭,
分叉:
1、 五关(汜水关,界牌关,追梦关,潼关,临潼关),渑池,黄河,孟津,朝歌城。
2、 青龙关
3、 佳梦关
灵台,封神台。
王族:文王姬昌(先后天八卦),四乳,武王姬发,昌母太姜,昌妻元配太姬,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幼子雷震子,二十四妃,百子(七十二子姬叔明)
文臣:右灵台丞相姜子牙(打神鞭,杏黄旗,四不象),上大夫散宜生,
武将:大将军南宫,开国武成王黄飞虎一脉,毛公遂、周公旦、召公、毕公、荣公、辛甲、辛免、太颠、闳夭、四贤八俊
能人:哪吒,金吒,木吒,杨戬,黄天化,龙须虎,雷震子,韦护,土行孙,
【北】
崇侯虎,崇应彪,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崇应鸾,偏将梅武,大将黄元济,孙子羽
各处关隘
【汜水关】韩荣,七首将军余化(戮魂幡,化血神刀,黄面赤髯),偏将徐忠,韩升、韩变(万刃军)
【界牌关】
前:黄滚
后:徐盖,先行官王豹(劈面雷),彭遵(菡萏阵)
【穿云关】前:陈林。后:徐芳,先行官龙安吉(斧,四肢酥),神烟将军马忠,方义真
【潼关】前:陈桐(火龙标)。后:余化龙,余达(撞心杵),余兆(杏黄旗),余光(梅花镖),余德(五方云,毒豆)
【临潼关】前:张凤,箫银。后:欧阳淳,卞金龙,桂天禄,公孙铎,卞吉(幽魂白骨幡)。后:邓昆,芮吉
【佳梦关】
前:魔礼青(青云剑,白玉金刚镯),魔礼红(方天画戟,混元伞),魔礼海(玉琵琶),魔礼寿(双锏,花狐貂)
后:胡升、胡雷(替身法)、徐坤(枪)、胡云鹏(斧)
【青龙关】
前:张桂芳(唤名落马),风林(黑烟红丹)
后:邱引(原形曲鳝,银盔素甲,白马长枪),马方(刀)、高贵(斧)、余成、孙宝,督粮官陈奇(火眼金睛兽,荡魔杵,哈)
【游魂关】窦荣,彻地夫人
【三山关】
前:邓九公,太鸾,邓秀,赵升(喷火)、孙红焰,邓婵玉(五光石)
后:张山,钱保,李锦,裨将马德、桑元
后:洪锦(奇门遁),季康(顶上现一块黑云,云中现出一只犬来)、柏显忠。
【渑池】总兵张奎(独角乌烟兽,地行术),王佐,郑桩,高兰英(日月刀,四十九根太阳神针)
【孟津】梅山七圣,高明,高觉,邬文化(排扒木)
【陈塘关】李靖(五行遁术,玲珑塔),殷氏,翠屏山哪吒行宫,九湾河,水晶宫,东海龙王敖光,三太子敖丙,巡海夜叉李良,
【北海】龙须虎(召石术)
【冀州】苏护,苏全忠,副将赵丙,陈季贞,郑伦(鼻窍二气,哼,火眼金睛兽)
【曹州】崇黑虎(铁嘴神鹰,火眼金睛兽),崇应鸾
【金鸡岭】魏贲(入周)。孔宣(五色神光),陈庚(戟),孙合(锤),高继能(蜈蜂袋,枪),周信
仙山福地
***阐教(道教)***
【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三光神水,无名宝盒,三宝玉如意,盘古幡),白鹤童子,邓华,萧臻,南极仙翁(五火七禽[翎]扇),申公豹(天珠,白额虎,剑,飞头术)
【大罗宫,玄都洞,八景宫】老子(太极图,风火蒲团,乾坤图,扁柺)
【终南山,玉柱洞】云中子(松木巨阙剑,通天神火柱,照妖鉴),雷震子(风雷双翼,黄金棍)
【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乾坤尺,紫金钵盂,玲珑塔,定海珠),李靖(玲珑塔)
【五夷山】金毛童子(拜杨戬为师,红丸弹弓)
【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戮仙剑,八卦紫绶仙衣,阴阳镜),殷洪(紫绶仙衣,阴阳镜,水火锋,方天戟)
【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诛仙剑,翻天印,八卦紫绶仙衣,落魂钟,雌雄剑),殷郊(翻天印,落神钟,雌雄剑,三头六臂三眼)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九龙神火罩),灵珠子哪吒(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风火轮,打仙砖,三头八臂,九龙神火罩,阴阳剑),金霞童儿
【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遁龙桩,捆妖绳,青狮),金吒(遁龙桩)
【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吴钩双剑,长虹索,白象),木吒(吴钩)
【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混元,五火七禽扇,莫邪剑),杨任(飞雷枪,云霞兽,五火神焰扇),黄天化(玉麒麟,八棱银锤,钻心钉,火龙标)
【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鹤)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清净琉璃瓶,金毛吼)
【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捆仙绳),土行孙(捆仙绳)
【崆峒山,元阳洞】灵宝大法师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陷仙剑,斩仙剑),杨戬(九转玄功,三尖两刃刀,啸天犬,弹弓)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绝仙剑),韩毒龙,薛恶虎,韦护(降魔杵)
【昆仑十二上仙】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清虚道德真君,黄龙真人,惧留孙,玉鼎真人,灵宝大法师,道行天尊,慈航道人
***截教***
【碧游宫】通天教主(四仙剑,鱼鼓,紫雷锤,青萍剑),金灵圣母(四象塔,龙虎如意),龟灵圣母(日月珠),武当圣母,毗卢仙,灵牙仙,乌云仙(混元锤),金光仙,虬首仙,水火童儿,多宝道人,长耳定光仙,金箍仙,
二十八星宿:角木蛟,斗木豸,奎木狼,井木犴;尾火虎,室火猪,翼火蛇,觜火猴;斗金牛,鬼金羊,娄金狗,亢金龙;箕水豹,叁水猿,轸水蚓,璧水蝓;女土蝠,胃土雉,柳土獐,氏土貉;星日马,昴日鸡,虚日鼠,房日兔;毕月乌,危月燕,心月狐,张月鹿。
【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八卦龙须云光帕,太阿剑),碧云童子,彩云童儿,一气仙马元(应是在石矶死后占洞府,)
【九龙岛】四圣,王魔(狴犴,剑,开天珠),杨森(狻猊,开天珠),高友乾(花斑豹,混元宝珠),李兴霸(狰狞,锏)
【九龙岛】吕岳(蓝面三眼,赤发獠牙,三头六臂,形天印,瘟疫钟,定形瘟,指瘟剑,列瘟印,瘟癀阵),周信(头疼磬),李奇,朱天麟(昏迷剑),杨文辉(散瘟鞭),(郑伦,降周前曾认吕岳为师),陈庚,李平(吕岳之友,来历不明)
【九龙岛】刘环
【东海,金鳌岛】菡芝仙(风袋),秦完,彩云仙子(戳目珠)
【东海,白鹿岛】十天君(秦完,赵江)
【峨嵋山,罗浮洞】赵公明(神鞭,黑虎,定海珠,缚龙索),陈九公、姚少司
【三仙岛】云霄(金蛟剪,混元金斗,青鸾),碧霄(鸿鹄鸟),琼霄(花翎鸟)
【黄花山】邓忠(斧钺),辛环(天生双翼),张节,陶荣(聚风)。一万喽啰。
【白龙山】温良(白玉环),马善(不畏斩首、水火不侵,本体是燃灯道人琉璃灯的灯焰)
【火龙岛】焰中仙罗宣(赤烟驹,飞烟剑,三头六臂,照天印,五龙轮,万鸦壶,万里起云烟)
【邱鸣山】火灵圣母(金眼驼,火龙兵,太阿剑),胡雷,
***各路散人***
【女娲宫】女娲娘娘(山河社稷图,招妖镜,伏妖索,),青云女童
【火云宫】三圣:伏羲,炎帝,轩辕
【西昆仑】散人陆压(钉头七箭书,斩仙飞刀)
【西昆仑九鼎铁叉山八宝灵光洞】度厄真人(定风珠),郑伦(哼),李靖(玲珑塔)
【五夷山,白云洞】散人乔坤
【五夷山】散人萧升(落宝金钱,红衣)、曹宝(青衣)
【凤凰山,青鸾斗阙】龙吉公主(昊天上帝亲女瑶池金母所生,雾露乾坤网,四海瓶,乘鸾),碧云童儿
【蓬莱岛】羽翼仙(金翅大鹏鸟),一炁仙余元(化血神刀,金睛五云驼,乾坤如意袋),法戒(晃人晕倒的无名宝贝,弟子:韩升,韩变,彭遵),
【轩辕坟】朝歌南。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大小众狐妖。
【仙界?】月合老人,符元仙翁,
【二龙山,黄峰岭】庞弘(银装锏),刘甫,苟章,毕环
【飞凤山】闻聘(五股托天叉,青骢马),崔英(八愣熟铜锤,黄彪马),蒋雄(五瓜烂银抓,乌追马)
【梅山】七圣。袁洪(白猿精,铁棍,七十二变),吴龙(蜈蚣精),常昊(长蛇精),朱子真(猪精,头陀),杨显(羊精,头上两角),戴礼(狗精,红珠),金大升(牛精,独角兽,三尖刀,牛黄)
【棋盘山】桃精柳鬼,高明高觉,千里眼顺风耳。
***西方沙门***
准提道人(七宝妙树,六根清净竹,乾坤袋,二十四面十八臂:璎珞伞盖,花贯鱼肠,金弓银戟,架持神杵,宝锉金瓶)
接引道人(青莲宝色旗,拂尘,十二品金莲),
白莲童子
什么是中药黄龙
【出处】黄龙藤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说黄龙藤生云南山中。藤巨如臂,纹裂成鳞。细蔓紫色,长叶绿润。开五瓣团花,中含圆珠,殷红一色,珠老则青。并附有较好的图。本种至今仍为云南南部习用的民间草药。根据上述描述及产地,其原植物当为合蕊五味子。
【拼音名】Huán? Lón? Tén?
【别名】五香藤、通气香、铁骨散、小血藤、蛇毒药、拔毒散、小红袍、岩青叶、大红袍、满山香、滑藤、紫龙、血藤、五沙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合蕊五味子的藤茎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propinqua(Wall.)Baill.〔Kadsura propinquaWall;Schisalidra propinquaWall.var.intermediaA.C.Smit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当年生枝褐色。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1.5cm;叶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狭长圆状卵形,长7-11(-17)cm,宽2-3.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钝下延至叶柄,上面干时褐色,下面带苍白色,疏生腺齿或有时全缘,侧脉4-8对,网脉稀疏。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橙黄色,直径1.5cm,单生或2-3朵聚生于叶腋;花被9(-15),外轮3片绿色,内轮橙红色;雄蕊群连合成球形的肉质托,直径约6mm,雄蕊9-12,每雄蕊钳入横裂的肉质托缝内,无花丝,药室内向纵裂;雌蕊群球形,直径4-6mm,心皮25-45,倒卵形。聚合果长约15cm,小浆果成熟时近球形,猩红色。种子近球形或椭圆形,两侧扁,种皮光滑。花期6-7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2000-3200m的山地河谷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化学成份】含安五酮酸(anwuweizonic acid)和漫五酸(manwuweizic acid)。
【药理作用】黄龙藤所含的漫五酸对小鼠Lewis肺癌、脑肿瘤-22及肝肿瘤有抑制作用,而在体外则无细胞毒作用。
【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流感;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风湿麻木;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黄巾三十六渠帅,十方将领是谁,还有哪些著名
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张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张曼成、波才等
屠呦呦“催红”青蒿素,古人是何时发现青蒿可治疟疾的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关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甲骨卜辞中疟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朝人扑来。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风疟、温疟、寒疟等10多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即是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青蒿方”……
古人是从何时开始认识疟疾的?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已列出“疟论篇”
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其成书最晚不会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中国疟疾最早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先秦人已大体摸清了疟疾的发病规律。《周礼·天官》“疾医”条称:“秋时有疟寒疾。”当时,负责全国疫病防治工作的“疾医”,都要掌握季节性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古人还总结出了疟疾的不同类型。如在《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十多种,有风疟、温疟、寒疟等。其病症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间日而作”。中医这些关于疟疾的总结,与现代医学观察完全一致。
对发病原因,古人也进行了研究。如《素问》中,黄帝问上古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为什么疟疾是隔日发作?岐伯回答:“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岐伯认为是“阴阳失衡”引起的,虽然这种理论缺乏科学性,但其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还认为疟疾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礼记·月令》称,如果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意思是,如果春季的气温偏高,当年疫病多发。现代医学已证明,春季气温高,蚊蝇便多,通过蚊虫传播的疟疾一类疫病自然就多发;同样的,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也会暴发疟疾。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认为疟疾“似酷虐者也”
对于疟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古代医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瘴气”致病,故也称疟疾为“瘴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山瘴疟方一十九首”条,有这样的说法: “《备急》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病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早期古人直接将疟疾写作“虐疾”或“疟疾”,《礼记·月令》中便称“民多虐疾”。“疟”字从“疒”从“虐”,正是因为“虐”太厉害了。“虐”字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从字形上看,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这意思很明了:疟疾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东汉人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中释“疟”时称:“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此外,湖南也曾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区,瘴气很重,湘南一带也流传“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疟疾左右古代战争进程?
唐玄宗李隆基派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因传上瘴疫“全军皆没”
在古代,疟疾是影响军事活动最严重的疫病之一,直接左右战争进程。如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南征军事计划。
蜀国处于南方,南方军队都怕瘴气,北方的军队更是谈瘴气色变。北朝时期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八月,魏文成帝拓拔濬行幸河西遇到瘴气,不得不撤军。《魏书·高宗纪》中是这样记载的:“西征诸军至西平,什寅走保南山”,“九月,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疫疾,乃行军还。”
唐玄宗时,也曾因瘴气而南征失利。《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朝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什七八”,李宓被活捉,全军皆没。后再派军征讨,前后差不多死了20万人。
上述都见于史书,而医书上也有明确记载。曾做过军医、生于十二世纪的金代医学家张子和,曾亲见疟疾给部队带来的灾难,并写入其《儒门事亲》一书中。该书卷一“疟非脾寒及鬼神辨”条称:“余亲见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丙寅,征南师旅大举,至明年军回,是岁瘴疠杀人,莫知其数,昏瞀懊憹,十死八九……次岁疟病大作,侯王官吏,上下皆病,轻者旬月,甚者弥年。”
因为疟疾太厉害,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为防万一,古代军事征战时,军医都会给士兵配上随身带的“预防药”,其中“瘴药”是必备的。如在宋朝,夏秋疾病流行季节,常由太医局定方,配置“夏药”、“瘴药”及“腊药”。在疫情严重时,由太医局派遣医官出处方治疗,如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六月,因湖南瑶族起事,兵卒久留该地,夏秋之交常苦瘴雾之疾,令医官院命方和药,遣使以给。
古人是如何治疗疟疾的?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收入治疟药方多达85种
古代中医治疗疟疾的方法相当丰富,且标本兼治,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方》中,所收入治疟药方多达85种。《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一》中也曾提到治疟法。金代人患上疟疾后,一般都会喝“大柴胡汤”,继之以“白虎汤”、“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类汤剂。这是中医治疗疟疾的传统手段,也是治疗其他发烧疾病的药方。如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等中药组成,是著名的清热剂,现代中医仍在使用。
古人对付疟疾的手段可以说非常丰富,但有的治疗方法在今天看起来却相当滑稽,有的甚至感觉有点像巫术。如有方子用到猪粪、人屎,《外台秘要方》“山瘴疟方一十九首”条中即有这样的一种方子:“水煮豉研犀汁与服,兼时进生葛根汁。其大热盛者,与紫雪如两枣许大,水和饮之,并烧猪粪、人粪作黄龙汤亦善,各可服三二升。”中医称人粪便为“人中黄”,《本草纲目》等中医书籍认为,人中黄可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当然,入药的人中黄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中药成品。
还有的方子用到猴骨、驴粪、兽骨,甚至人骨。如《外台秘要方》“温疟方五首”条引《广济方》:“疗温疟,渐渐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汤方。常山三两、车前叶一握、甘草二两(炙)、猕猴骨三两(炙)、乌梅肉二两、天灵盖一两(烧作灰末)、驴粪汁三合……”
用青蒿治疗疟疾始于何时?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总结出治疗疟疾32种方子
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如果就药材本身而言其实并不“新”,其“新”在使用现代化学方法,从中药材青蒿中提取出了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
青蒿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生长,又称草蒿,还有廪蒿、邪蒿等多种叫法,是古代中医治疗疟疾等疾病的常用药材。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东汉时期结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提到青蒿,但不是用于治疗疟疾,“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
使用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卷三“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就是“青蒿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此后中医用青蒿治疟疾便多了起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青蒿功效的开发更多,除治疟疾外,还治痨病(肺结核)、刀伤、牙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青蒿并不是古代中医治疗疟疾的主要药材,常山或蜀漆等中草药更受青睐。以《肘后备急方》为例,治疗疟疾有32种方子,其中14种使用到常山,而使用青蒿的仅1种。古代中医认为常山治疗疟疾的效果优于青蒿,《肘后备急方》即称,“先发服(常山),无不断者。”对青蒿的治疗效果到底如何,《肘后备急方》则无说明。
可见,青蒿虽然很早就被用于治疗疟疾,但还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才被充分利用并得到世界公认。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