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景点如下:
第一节 现存古迹
1、海蚀遗址
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天狗走灵蜓。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迹群
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全长390米,宽1.1米。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3、百龄流芳牌坊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树
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2003年经中山市林业局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2006年黄圃镇政府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5、旧城区“社头公”
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6、天主教堂
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于南坑社市场侧。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7、革命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墓。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第二节 残存古迹
1、鰲山书院
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2、留春圃
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建造人为刘东序。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3、逸圃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假石山。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闸门
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一、石岭的古老闸门
1、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2、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2.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3、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1997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4、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1、“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2、“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2.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柜槓两枝。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2.5米。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5、拎鸡桥
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1.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1.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采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直到197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6、通里桥
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7、水运码头
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1.5米。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客运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线:
1、黄圃——广州线。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2、石岐——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75年开办,1980年停航。
3、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4、石岐——黄圃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50年代中期开办。1985年停航。
5、石岐——黄圃——太平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8、小沥涌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9、西桥古道
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至今近400余年。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闸门于文革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10、利济门
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闸门是用大麻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珠江三角洲的水系与地形特征
珠江水系特征:1、羽状水系,支流较少
2、流程较长,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流域面积较大
4、河道较宽,较深
5、落差较小
珠三角地形特征:1、以平原地形为主
2、地势北高南低
3、地形起伏较小
全国4A级景点有哪些?
湖北(4家):
1. 武汉市博物馆
2. 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景区
3. 宜昌市三峡观坝旅游区
4. 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
湖南(7家):
1. 张家界市茅岩河九天洞旅游区
2.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
3. 湖南省博物馆
4. 长沙天心阁
5. 长沙市雷锋纪念馆
6. 岳阳市任弼时纪念馆
7. 岳阳市君山公园
北京(10家) 天坛公园 明十三陵 颐和园 北京海洋馆 八达岭长城 北海-景山公园 中华民族园 中国科学技术馆 北京动物园 北京植物园
天津(2家) 天津黄崖关长城风景游览区 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
河北(9家) 清东陵 山海关旅游景区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市普宁寺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普陀宗乘之庙 吴桥杂技大世界 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 清西陵
山西(3家) 五台山旅游区 云冈石窟旅游区 晋祠旅游区
内蒙(3家) 内蒙古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辽宁(9家) 沈阳市植物园 大连森林动物园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鞍山玉佛苑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大连虎滩乐园 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沈阳故宫博物馆 大连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
吉林(4家) 吉林省北大湖滑雪场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2家)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上海(6家) 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上海博物馆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野生动物园 上海豫园 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江苏(12家) 苏州市拙政园 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 苏州乐园、周庄古镇游览区 南京中山陵风景名胜区 无锡市灵山景区 江苏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 扬州市瘦西湖公园 无锡中视股份三国水浒景区 镇江市金山公园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浙江(10家) 宋城 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 溪口风景区 绍兴柯岩风景区 宁波滕头生态旅游示范区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金华市双龙风景旅游区 仙都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横店集团八面山影视城
安徽(5家) 九华山旅游区 黄山风景区 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滁州琅琊山旅游区 广德太极洞风景区
福建(8家) 厦门鼓浪屿旅游区 泰宁金湖 永安桃源洞旅游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泉州开元寺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厦门园林植物园 连城冠豸山
江西(4家) 庐山风景名胜区 井岗山风景区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 滕王阁
山东(11家) 曲阜孔庙 孔府 孔林旅游区 崂山风景名胜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 蓬莱阁旅游区 烟台南山旅游区 灵岩寺旅游区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青岛海滨风景区 济南跑马岭旅游区
河南(6家)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白马寺院 关林景区 清明上河园 嵩山少林风景区 开封包公祠
广东(11家) 珠海圆明新园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 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阳江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 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孙中山故居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广西(7家) 七星景区 芦笛景区 漓江景区 北海银滩旅游区 南宁青秀山风景旅游区 象山景区(原象山公园、滨江公园) 桂林世外桃源旅游区
海南(3家)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天涯海角风景区
四川(9家)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景区 青城山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宜宾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 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重庆(4家) 丰都名山 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奉节白帝城-瞿塘峡
贵州(4家) 黄果树瀑布 龙宫 黔灵公园 红枫湖
云南(5家) 云南世界园艺博览园 云南民族村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藏(5家) 西藏博物馆 西藏布达拉宫 西藏大昭寺 西藏罗布林卡 西藏林芝巴松措旅游区
陕西(9家) 秦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 华山风景名胜区 乾陵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 大慈恩寺大雁塔风景区 法门寺旅游区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历史博物馆
甘肃(4家) 嘉峪关文物景区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青海(3家) 格尔木昆仑旅游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 塔尔寺旅游区
宁夏(2家) 沙湖生态旅游区 沙坡头旅游区
新疆(2家)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吐鲁番葡萄沟游乐园
求小谷围历史变迁的资料
小谷围街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部, 是珠江广州河段中的一个岛屿,面积20.15平方公里,西邻番禺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接黄埔长洲岛,与海珠区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该岛是广州大学城所在地,岛内分布国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10所高校,有11.82万大学生入读。岛内有南亭、北亭、穗石、贝岗4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3352人(其中部分村民搬迁至谷围新邨安置),流动人口3773人。
小谷围是番禺管辖的一个岛,其风土人情同周边地区多如出一辙。但由于该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又孕育出其独特的奇趣现象,兹选取其中一部分介绍如于。
1、开灯、团灯 一条村同姓的一般都有共同的祖先,叫“大太公”,所建的祠堂叫“大祠堂”。其下按血缘的远近,又分为若干支系太公和祠堂。通常十代八代内的叫“私伙太公”,其祠堂叫“私伙厅”。同一个私伙厅的族人,由于血缘近,关系密切,所以共同参与活动也较多。族中凡新诞男孩,其家人必须向宗族理事会报告,把名字登录在族谱中。按族例,还要操办开灯、团灯仪式,以昭示族人。开灯和团灯分别在每年正月初十日左右和腊月二十日左右,由私伙厅定出统一日期举行。因“灯”与“丁”二字,小谷围岛土语是同音的,故灯表示男丁之意。把写有新生男婴名字、出生年月日的红纸贴在一个纸灯笼上,悬挂在巷口门楼下,这就是“开灯”,“团灯”时把灯笼收藏起来。开灯日和团灯日,族中男子不分老幼全部集中在私伙厅内,以家庭为单位用晚膳,以示祝贺联欢。这顿饭由私伙厅提供,按例只有红烧猪肉和咸菜炒蚬肉两道菜,按各家男丁人数把菜分到户,饭则敞开供应。至于酒水和包“生菜包”的生菜叶则各人自备。餐后剩饭分派给讨饭之人,有些小康或富有人家,为图个吉利,也带小孩去讨点饭回家吃的。
2、拜魁星 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中国神话说它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祗。以前在亭山书院旁建有一座魁星神像。岛中儿童初开学时,必须去魁星阁拜魁星神(不一定要拜孔子),以求“神灵”保佑学业进步,将来平步青云。在藤制的小书箱内,除了启蒙读本和文房四宝外,还装有少许橘子、芹菜和葱,取其谐音吉祥、勤学和聪慧之义。·上学第一天,还要请村中德高望重、学问彪炳之人为学童“开笔”,即手执童手,用毛笔教写其姓名。
3、建“挡钟” 建国前,有的人迷信,讲究“风水”,认为住房门口正面对着巷口,或冲着“煞气”,对家宅不利,于是在门前几米远处,建一座挡钟去“挡煞”。挡钟是一道高约2.5米、宽约2米的砖墙,以能遮住自己大门口为准。
4、揸太公箱 各级祠堂多有一定的田地产业,有开展各种宗族活动的经费,管理祠堂财务之职,称之曰“揸太公箱”(因为装账簿、单据的多是用白铁皮造成的箱子)。揸太公箱之人的产生有两种办法,大祠堂由族务理事会中选出,私伙厅基本是轮流由各户负责,一年轮换一届。管理者要定期公布账目,接受监督。
5、上祠堂 建国前村中族权相当大。凡族中人内部发生矛盾纠纷,双方无法自行解决时,则需通过族务理事会的乡绅进行仲裁,双方必须服从遵守裁决,这就是所谓“上祠堂”。因此,族务理事会具有调解民事的功能,甚至有时代替了今天公安派出所和法庭的部分职能。
6、游刑示众 昌华市和官山是岛内两个规模颇大的墟场,是岛内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日用品供销地。建国前,农历每月上、中、下旬的一、四、七日和二、五、八日分别是两个墟的墟日,每逢墟日,客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就必然吸引一些鼠偷狗窃之辈前来作案。村民抓到小偷后,不是交由当局有关部门处理,而是自行实施“游刑示众”之刑罚。把小偷五花大绑,一人走在前面打铜锣,另一人则牵着小偷走在其后面,锣响一声,则狠狠地鞭打小偷一下,在墟内各街道游刑一周,然后绑在娘妈庙门前的石柱上,任由村民拳打脚踢,到近中午散墟时,才把小偷释放。
7、堆英雄 农历除夕日,家家户户都重新张贴红艳艳的“挥春”(一种春联之类写有吉祥意思的民间张贴物),呈现一派“桃符万户更新”景象。堆者,岛内土语意烧也,雄字粤音与红字相同,指挥春,就是把撕下来的破旧挥春和红纸集中起来焚烧,熊熊的篝火,表示送旧迎新之意。
8、老鼠嫁女 老鼠毁坏庄嫁杂物,农民恨之人骨,盼望来年把老鼠驱走,根除鼠患,故有“老鼠嫁女”这一招。除夕深夜,一些妇女在老鼠经常出人的地方拜祭,在地上燃点香烛,摆上鼠类喜欢偷吃的祭品,并喃喃祷告,俨然施行“送嫁”仪式。
9、抢花炮 这里说的花炮,并非火炮或鞭炮之类的东西,而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内装嵌房屋、花木、人物模型的纸扎假山。花炮被认为是吉祥之物,谁占有它,谁该年就万事如意。农历二月初二日(岛外日期不一,有正月十九的,也有四月初十或五月初十的)是“土地诞”,每逢诞期,常常举行“抢花炮”、唱八音活动,热闹非常。在青云里巷口的“路接青云”门楼下,摆着3座触目的花炮正默默地等候着幸运之人领取。是日正午,抢炮的紧张时刻到了。在广场上摆一张木桌,上放竹炮,导火索上套有一个直径约三、四厘米的小金属环。当燃点竹炮爆炸时,金属环弹上半空。这时,一百几十个青年就蜂涌地去争夺这幸运小环。谁夺得它,谁就捧得花炮归。有时小环落在鱼塘中,争夺者也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去。如是者放炮3次,夺抢3次,然后按顺序排出名次。为增加夺标成功机会,他们多以“醒狮会”为集体,派出多人去参加竞抢,其他观众则拼命鼓掌呐喊助威。
10、打醮 昌华市墟有一座娘妈庙(有的地方叫天后庙或妈祖庙,供奉原名叫林默娘的女神),每逢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娘妈(当地人读马字音)诞,都要隆重地举行打醮和迎神赛会。打醮时,一班南无先生和道士道姑设坛作法祭神,打击法器,唱歌诵经。娘妈出巡时,旌旗雄狮开路,锣鼓造势,抬着天后娘娘型像沿村游行。在庙门右边廊下,放有一尊纸扎神像,其体型大小和容貌每年都有变化,有时身高超丈,上顶檐瓦,似威猛的天兵神将,有时又如高仅尺余的猥琐侏儒小鬼。人们往往视其颜容体态而瞎猜当年天时的好坏和收成的丰歉。
11、拜石猪 在云梯里巷尾,有一状如母猪、半藏在大路边的天然岩石,这是“昌华八景”之一的“阴阳古石”。其旁建有一座面积不大的石猪庙,内塑有一人形的石猪神像。迷信之人拜石猪时,把薄薄的一小片猪肉贴在神像身上。故今村民形容东西量少时,也说“好似拜石猪这般少!”
12、还经 隆冬腊月,正紧张地绸缪过大年之时,各户照俗例进行酬谢“神恩”活动,把村中全部的庙宇社坛一个不漏地逐间施行膜拜。小康人家还有雇请一位南无先生到家中开坛诵经,这就是所谓“还经”。后又使人去田沟捞几条野生小鱼,再回放珠江河中去,名曰“放生”。
13、上匾 过去岛内成年男子要命一个“大名”,用大名的机会一生中只有结婚和死亡两次。大名除姓外由二字组成,其中一个字,由老祖宗早就以诗句或楹联形式统一规定下来的,另一个字则由自己去定。比如北亭村梁姓,就有“……熙勋猷高继美”的排列。因此,看大名就可知此人是第几代孙。上匾者,是在结婚时把他的大名写在红纸上,用簪花挂红的玻璃镜架镶嵌着,并永久地挂在新房的墙壁上。
小谷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岛村庄,在2000年时,还是一个平静的村。2004年,著名的广州大学城,就是在小谷围那。把小谷围夷为平地,然后建成大学。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规划起点最高的大学城,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2003年7月改称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
小谷围大学城是建筑在浓郁的、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让广州的年轻一代或者外地到广州来上学的年轻人知道,在此读书的环境曾是千年前的一代皇帝(南汉王)的御用狩猎场;年轻的大学生们生活的地方曾是岭南皇帝的御花园;现在的运动场曾是培养国家军事栋梁的黄埔军校的演练场;在这可以眺望珠江口的狮子洋;到校园漫步可以欣赏到田园水乡的秀丽景色;可以随便到众多的岭南建筑的明清祠堂实地考察;甚至可以在百年古桥----渭水桥一留影…在这样的一种自然与人文环境美好的地方上学,时时能被岭南文化熏陶,该有多么美好!因为这是“持续的文明”,而不是“失落的文明”。
广州市有哪些好点的墓园,有熟知情况的大神指点一下?!
广州市目前共有11家经营性公墓,其中4家处在主城区,其他都在郊区,其中花都区4家,南沙区1家,增城区1家,从化区1家,具体名称如下:
1、广州市中华墓园
2、广州市番禺祥和陵园
3、广东从化华夏陵园
4、广州增城正果万安园
5、广州市祥景陵园
6、广州南沙玉德堂
7、广州市金钟墓园
8、广州市花都祥安墓园
9、广州市花都新华陵园
10、广州市新塘华侨公墓
11、广州市花都万福山庄
以上前七个墓园是表示可办理华侨、港澳台同胞遗体土葬业务。
要是论便利性,选择市区的较好,不过现在大部分墓园都提供接送服务,这个问题不大。要是论环境我觉得金钟墓园和正果万安园值得推荐。
2、尤其是金钟墓园,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很到位,强烈推荐!墓园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秀峰耸峙,龟山蛇岭,盘龙隐现,目前占广州市在售墓园的80%资源拥有160000平方米超大天然湖泊,湖水常年碧波荡漾,是先人入土为安福荫子孙之福地,整体环境非常符合风水学上讲的“山主人丁水主财”的要求,是不可多得的风水福地。 墓园采用先进科学管理方式,方便快捷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骨殖、骨灰、遗体土葬,实现“落叶归根,福荫后代”的夙愿。 本墓园还对社会公认的、有杰出贡献知名人士及革命烈士等免费提供墓地,让我们感恩它们的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