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又名离宫,有宫殿区和山区,据说有10个故宫那么大。
山庄墙外有8个庙宇,统称外八庙。
小布达拉宫的正名为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殿宇依山就势,布局自然,富于变化,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全庙布局、气势仿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布达拉宫”。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承德市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就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其他的有围场县的坝上草原,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兴隆县的雾灵山和溶洞。
个人觉得溶洞最好看,不过门票也最贵。
避暑山庄为什么能避暑
承德地处群山环抱,又有大量森林和流水,小流域气候不同。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 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干隆六年(1741年)到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干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形成界墙内约占地564公顷,其规模壮观,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 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 ; 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它象徵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承德“外八庙”分布在避暑山庄东北面山麓的台地上,面积达 40多万平方米,原有寺庙十一座,现存的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普宁寺、安远庙、溥仁寺、殊像寺。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英文名称 :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 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148608.html?fr=qrl3
河北省有什么自然风景是最出名的?
【河北旅游景点介绍】【 概况 】河北简称翼,省会石家庄。河北东临渤海,西为太行山,北有燕山,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4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全省最高峰小五台山海拔2870米。
河北历史悠久,夏禹时为中国的九洲之一,在春秋战国时,北部属燕国,南部属晋国,故有“燕赵”之称。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雨少而多风,夏季炎热而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不用说秋季去河北旅游最好的季节。
河北的历史悠久,因此河北旅游景点遍布全省,各地的名胜古迹众多,承德、保定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承德旅游景点介绍 】承德位于河北东北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紫塞明珠”的美称。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北,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564万平方米,内有康熙乾隆钦题72景及其他人文景观共120多组,山庄的围墙长10公里,宽1.5米,高3米,墙上有垛口,可用来巡逻和作战。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分为宫殿区、湖区、山区和平原区;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湖区的湖面被长堤和洲岛风割成5个湖,湖与湖之间有桥相连,湖区的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如:烟雨楼是仿自浙江嘉兴南胡烟雨楼、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的金山;平原区是一片草地和树林,当年有万树园,园内有28座蒙古包,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皇帝的临时宫殿;山区是奇峰异石,树木茂盛,这里的温度比承德市区低4-5度,避暑圣地非他莫属。
溥仁寺:位于武烈河东岸山脚下建于康熙年间的溥仁寺,占地面积3.76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是承德外八庙中兴建最早的寺庙。
普沱宗乘之庙:坐落在避暑山庄的北方,因仿造西藏布达拉宫建造,所以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内有大小建筑60多处,其园林艺术别具一格。
潘家口水下长城:位于宽城县南部,因部分长城没入水库中而成为水下长城。
雾灵山风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承德市兴隆县西北部,总面积1.4万公顷,因山高峰美而有“京东第一峰”的美誉。雾灵山原是清朝皇家风水禁地,经260多年的封育,使得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场,建于康熙20年(公元1681年),面积10400平方公里。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其中一部分森林和草原共2324平方公里划为国家级风景区,景区有游览区、猎区和生活区。【 秦皇岛旅游景点介绍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相传秦始皇东巡驻于此而得名。秦皇岛景观以山、海滨风光著称,同时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
北戴河:位于秦皇岛西部,海岸线长约15公里,海滩沙质比较好且坡度平缓,是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游客可尽情享受海浴、沙浴和日光浴。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15公里处,是长城的起点,,又称“天下第一关”,与和他相呼应的靖边楼、牧营楼、临阎楼和威远楼形成“五虎镇东”之势。主要景点还有老龙头、角山长城、孟姜女庙。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是长城入海处,也是明代长城的东部起点。角山长城位于山海关城北3公里处,长1540米,建有敌台、战台5座,关隘一座;角山顶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地。孟姜女庙又叫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6.5公里的凤凰山上,因秦代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而得名。现孟姜女庙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皇求仙入海处:位于海港区东山公园,是秦始皇在此拜海求仙的地方,整个景区占地19公顷。【 保定旅游景点介绍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在太行山北部的东麓,冀中平原的西部,有“京畿重地”之称。保定是一座历史名城,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景点有:莲花池、清西陵、燕下都遗址、野三坡和白洋淀等。
莲花池:地处保定市区中心,总面积240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溏,水心亭居于其中,以池为主体,周围环以山、水、楼、台、亭、堂、榭等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有“城市蓬莱”之称谓,是我国十大名园之一。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的永宁山下,是清朝帝王的陵寝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100多平方公里,陵区内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4座帝陵,3座后陵,3座妃园寝4座王公、公主园寝。其中的昌陵有一回音壁,其规模和效果胜于北京天坛回音壁,是世界四大回音壁之一。
野山坡: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520平方公里,由7个各具功能的景区组成,包括百里峡自然风景游览区、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佛洞塔奇泉怪洞游览区、龙门峡长城文物保护区、金华山灵奇狩游乐区和三皇山旅游区共百余个景点,突出的特点是“野”。
白洋淀:位于保定市东45公里处,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汇集了唐河、府河、漕河、拒马河等九条的河水,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由146个淀泊和3700多条壕沟组成,其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堪称白洋淀一宝的芦苇在一年四季中风景各异。
涿州影视城:建于1990年12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和制作服务的场所,总占地面积2197亩。先后有《唐明皇》、《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水浒传》、《武则天》、《西楚霸王》、《苏武牧羊》、《碧雪青天—杨家将》、《神奇山谷》、《汉刘邦》、《乱世英雄吕不韦》和《秦始皇》等剧组在此拍摄。【 石家庄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河北省的省会。旅游资源丰富,又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等。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又称安济桥),建于隋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该桥全昌64.4米,拱顶宽9米,跨径37.38米,拱矢高7.23米。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脚下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的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分前后两部分,前院有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和董必武的旧居,在后院是朱德的办公室、休息室和会客室的旧址。
天桂山:位于距石家庄市90公里的天桂山景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道教名山,景区以奇山、险峰、深洞而闻名,有“北方桂林”之称。景区分为青龙观、万佛岩、玄武峰、滴翠谷等八个小景区。【 邯郸旅游景点介绍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所以是寻古、踏青的好去处。邯郸还是成语典故之城,邯郸学步、黄粱美梦、毛遂自荐、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几十条脍炙人口的成语诞生于此。
武灵丛台:即现在的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面积360亩,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著名的成语“胡服骑射”典故就发生在此。
赵王城:位于邯郸的西南部,是战国时赵敬侯元年迁都至此的遗址,分东、西、北三城,有很多遗址,后建有仿古园林的赵苑和成语典故园,古代文化韵味浓厚。
学步桥:位于邯郸旧城北关沁河之上,长30米,宽8米,高4米,为五孔石拱桥,桥头立有战国寿陵少年邯郸学步雕像。
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梁梦镇,是成语“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始建于宋代,明清时代及1984年大规模修复过。
响堂寺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的鼓山上,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分南北两窟,大小造像4300余尊
乐都的主要景点
1.瞿昙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镇,距县城约21公里,距省会西宁70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
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
瞿昙寺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
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2.柳湾墓地
柳湾墓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湾,在乐都县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距省会西宁50多公里,墓地座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占地面积为112500平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
1974-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彩陶博物馆:由日本友人小富潦次郎捐资500余万元而修建的,目前大部分出土彩陶陈列在那里,供游人、考古工作者参观考察。
3.关帝牌坊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牌坊”即“八卦绰楔”,是关帝庙前的牌坊,座落在乐都县城古城大街,位于青海省东部,距西宁50多公里。此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初建成时,规模壮观,有门前牌坊、戏楼、庙门、正殿、后进宫。正殿塑有关羽金像,左有关平,右有周仓,两壁画有关羽一生的故事,如出五关、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等。后进宫塑有刘、关、张三人金像,门口左右塑有黄骠,赤兔二马和御者,姿态雄壮,造型精奇,御者手持辔头,虎目扬眉,名冠全城。大门前就是号称“八卦绰楔”的关羽庙牌坊。现在牌坊虽在,但庙宇、塑像已全部拆除,为了保护好牌坊,县人民政府曾于1960年、1979年先后两次拨款重新油画,使牌坊面目一新。
关帝牌坊:牌坊高十五米,是用6根柱子支起来的7个角楼,柱根围以雕有各种花纹的方石,中间立有二扶柱,上以铁带勒缚,二柱中间悬匾,7个角楼相互连锁,拱成三层重楼,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结构玲珑,工艺精巧。楹顶竖一幅楷书大匾“关帝庙”。
4.石 沟 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寺位于乐都县县城东偏南9公里处,距西宁60 公里,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清乾隆碾伯举人吴 木式 《石沟寺序》)。是明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石沟寺初建与重建时都有一些神话传说,明万历年间初建时,据说有一牧羊人每天闻石壁中有人大呼“我要出来!我要出来!”牧羊人惊,回家述其状,主人告诉说“可答应”。次日至沟口复闻是音,牧羊人答应说:“你出来”。于是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尘土蔽空。牧羊人大恐。急呼:“不要出来!不要出来!”霎时崩停声静,尘雾顿消,再看长沟,一石手伸出壁外。自此,附近村民每遇水旱灾害,吉凶祸福都到此处求卜。
石沟寺在历史上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在文化大革命中殿宇被毁,石手被砸,因佛像幸存,古迹犹在。因此,姜湾村及附近村民集资于1981年开始第三次重建殿宇。至2000年建成了山门、百子宫、药王殿、观音菩萨殿、韦院殿、三清殿、钟亭、道士院、三星阙牌坊等。并进行了各殿宇的彩绘和塑像。至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香客蜂涌而至,香火十分旺盛。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即“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青海花儿”表演,届时,商家云集,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
5.武当山(俗称老爷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始建于雍熙甲申年,位于乐都县县城东北的引胜沟内,距县城10公里处的杨家岗村对面,距西宁60多公里。武当山座落在引胜河的东岸,山势陡峻,荆棘丛生,桦木、苍松挺拔,生长于陡坡岩壁上。山脚有温泉流注于引胜河中。南北两侧有曲径可攀登达到顶峰。山顶有无量殿、磨针宫、三清殿、观音殿、老爷殿(关羽殿),以及黑虎宫、山神土主、牛王、吕祖和百子宫、雷祖殿。
老爷山道观有不少民间传说。据传,北宋时杨家将杨满堂 在寿乐黑城子(现在的寿乐乡境内)平叛,战败退守老爷山,见山上有一道观,殿宇残破,上书:“磨针宫”。殿内“玄天上帝无量祖师”金身已损。于是拜而曰:“如使杨某旗开得胜,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再战果得胜,乃出资重修道德观。自引香火日盛。清同治年间,因屡遭兵火,旧殿被毁,民国初年经邑人捐资和道士化缘进行了修复。“十年动乱”中又被毁,1980年以后群众集资部分修复,但已非貌。
老爷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有盛会,至今不衰,届时游人云集,善男信女上山焚香,商贾熙攘,叫卖声喧,钟磬齐鸣,音荡山谷。入夜歌声阵阵,此起彼伏。这一盛会称“朝山会”、“花儿会”或“物资交流会”。
6.西来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东部,距省会西宁50多公里。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座落在乐都县县城东关街,占地面积约2100余平方米。
据说修寺中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想再出远方化布施。晨起,在院中发现两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邑人们认为是行脚驼峰,驼主会来赶走。迟至日中,未见驼主,始派人到处寻找,夜幕降临,未见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满是白银,约有九千余两。得此银后加快了进度,增建了殿堂。竣工后为寺命名时,人们以为如无西来之资,此寺难以完工,今能完工实乃西主资助之力。故定名“西来寺”。另一传说曰,有人在河边拾得一铜佛,为之建寺,特名为“西来寺”。
西来寺建筑工程宏大,设计精细,全寺有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东廊房、土地祠、观音殿等。该殿宇布局合理,施工严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仅次于曲坛寺,在泥塑上名冠全省,特别是正殿古佛莲台后的壁塑背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7.羊官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官寺,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乐都县寿乐镇羊官沟村,距西宁80公里。该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县城碾伯镇22公里。佛寺在50度陡的山梁上层层下建四大院三大殿,布局悬妙而错落有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
据说该寺原先藏有很多珍贵文物: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皇帝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蟒袍一套,象牙碗六对,珊瑚树两株,金佛四尊。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宁寺僧人根登罗哲搬到现址重新修建了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显宗学院(讲经院),从而形成一座乐都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廷赐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匾一桢。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堂资助修缮,并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桢。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该寺修建有118柱的经堂,其建筑为七转九、三重檐、九脊顶斗拱合壁、高三层的藏汉式殿堂。内有十六根通天柱,用龙毯包裹,地毯铺地,珍贵的壁尘帐悬空,琅琅夺目,还有一百两和五十两银灯。经堂内供各种佛像,法器法物布满大堂。经堂上方有大殿一座,其建筑为三转五,高三层,内设主佛像是一尊高10米的弥勒佛8岁童像。经堂前山脚下,有三转五,三重檐的护法殿一座。还有官房、讲经院、吉洼昂等建筑64间。文革期间,寺院除北楼之外全部被拆毁。直至1981年才开始重建寺院。截止目前修建的建筑有:经堂、拱檩悬牵大佛殿3间、尊神塔2座、大佛像一尊、讲经院三间(经室)、本康两座,并从拉布楞寺运来塑就的八尊佛像供在经堂内。
羊官寺的属寺有龙沟寺、长嘴沟寺,香火部落有班塘族、阿拉族、大巴族、小巴族,总称为羊官寺三寺四族。过去化隆县尕若东寺和甘肃凉州的白塔寺也是柳家佛的管辖寺院。这个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有:正月观经、放茫茶、晒大佛、跳禅、诵经;四月、六月、七月、十月观经。
8.央宗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央宗寺,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唐朝,位于县城东南27公里处,在今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县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每年举办佛事活动,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
央宗寺在明万历年间成为曲坛寺、药草台寺僧人闭关静修的主要静房。在清光绪年间建成无量佛殿9间,到全盛时期,仅修行洞多达30多处,僧过半百。但在“文革”中,寺内经堂、佛殿、僧舍、禅房、佛塔、桑墩、佛像、经典等全部被毁。直到1984年开始了央宗寺的重建工作,1995年,建成僧舍4间,一转三结构经堂三间、单数腰规格的小经堂一座、一转三式弥勒佛殿一座、佛塔一座等,并塑有佛像。
央宗寺周围都是红沙石山峰,边缘红崖陡峭,两侧山谷有清流从山上而下,山间多有茂密的森林被覆盖,期间混杂有多种灌木和名贵中药材、花卉、野果等。山林间还生活着一些种类不同的鸟类和其它动物,有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
央宗寺的主要景点有:央宗自然风景,唐朝圣僧修仙的胜乐洞、三贤洞、华吉多吉洞、光明天女洞等。
9.药草台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座落在乐都县曲坛镇药草台村。离省会西宁80多公里,距县城西南30公里,距曲坛镇9公里。
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喇嘛到曲坛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
寺内建有主体工程四柱大殿、弥勒殿、祈愿殿、吉洼殿、印经院等建筑,还建有佛塔五座,活佛囊钦府三院,僧舍百余户。法器法物应有尽有,一应俱全,铸有各种青铜和红铜佛像,唐卡,堆绣。有历代皇帝馈赐珍品,有各代达赖、班禅施舍之遗物。继三世达赖之后,五世达赖亦亲莅扎寺讲法,扎西当噶寺的寺规,就是由五世达赖亲手拟撰写的。五世和六世班禅还从西藏札什伦布寺寄来了馈赠品,由于历代达赖和班禅的扶持使扎西当噶佛光四射,成为安多地区格鲁派名刹之一。但是,“文革”期间,扎西当噶寺被荡为废墟。
1990年至2001年对该寺院进行了重建,重建了佛塔、经堂;尕让活佛昂;弥勒佛殿,三世活佛殿、寺院大门。
主要佛事活动有:正月十五“酥油花供灯会”和六月“毛兰姆祈愿大法会”。
10.昆仑道观
昆仑道观位于乐都县马营乡孔家嘴,距西宁90多公里,距县城40公里。始建于1916年。
昆仑道观初建成时,观内有一进五院。有前后八卦规式的、座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
从1998年开始筹备道观重建工作,到1999年结束,在这十二年间逐步修建了山门、三清殿、玉皇阁楼、观音殿、太极殿等,并彩绘了殿宇,雕塑了佛像。
11.鲁班亭
鲁班亭,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都县城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距西宁75公里。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县景观之一。该亭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现在的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
鲁班亭远远看去,好象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画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巨石。
清代陈晓晴咏亭云:
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12.水峡石佛
水峡,在乐都县县城东北45公里的下水磨沟脑,距西宁100公里。石头佛矗立在两山之间,座西北向东南,高约100余公尺。基地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此峰直插青空,气势磅礴,势如天外飞来,远观如人坐,故称石佛。
石佛神水: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峡喝“药水”日。
秀丽风光:峡内峰崖奇秀,古木参天,石峰嵯峨,古松生于岩缝,枝叶如浮云蔽日。绿茵布满山坡。桦杉长在谷旁,农荫覆盖山间,山下百花斗艳,流水淙淙,如银带蜿蜒,冰块累累,虽历夏而不融,林间枝头,鸟声委婉。人到此地心旷神怡,真有羽化界外之感。
参考:
http://www.haidong.gov.cn/html/128/1966.html
中国四大古建筑群的山东泰安岱庙
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岱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创建历史悠久,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西汉史料就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
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时曾有多次大的维修,现基本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它东至仰圣街,西至二衙街,南至东岳大街,北至岱庙北路。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南向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东向称“东华门”;西向称“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坤角楼。岱庙在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众多的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从岱庙南门外的门户建筑遥参亭起,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在轴线两侧,东线有汉柏院、东御座、鼓楼、东寝宫、东花园;西线有唐槐院、雨花道院、钟楼、西寝宫、西花园,两侧呈对称分布,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岱庙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的重建和增建物,保持了宋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 ,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它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称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重檐庑殿顶,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这种布局突出了主体建筑天贶殿为君,并借助臣位的两翼次要建筑进行对比衬托,形成了一个既统一又主次关系分明的整体。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何回答?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解释如下:
一、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木构架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
二、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规律如下:
(1)原始住居建筑雏形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持续发展和佛教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著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宋、辽、金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最后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承德避暑山庄是不是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