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槐指山西大槐树。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政府在其上办公。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清明节诗歌和散文!!求解!
清明节诗词
欧阳旺云
堂弟打电话来,
盼我清明节回老家扫墓,
我也想回去,
因为清明节是“探望”祖先的季节,
我们要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尊敬,
我们要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思念。
我们要把最好吃的东西敬上并打发“钱财”,
也表明家族后继有人。
清明节是打扫祖先阴宅的季节,
我们要清理坟墓上的杂草,
我们要挖除多余的树木和给保留的树木修剪,
我们要疏通排水设施和修理石砌,
清明节是传统教育的季节,
我们要介绍祖先的光辉事迹,
我们要学习祖先的优良品质,
培养后代对家族的热爱。
清明节是探亲会友的季节,
活着的长辈都希望我们回去,
在这个时间见到他们会格外地高兴,
在这个时间容易见到小时候的朋友。
清明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这时候气候宜人,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强身健体,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规划未来。
清明节是交流的季节,
在这个时间我们会跟各位亲友见面,
互通信息、表达感情,
我会向家族负责人和为家族作出贡献的个人表示敬意。
或者
清明节雨思(散文诗)
踏着晶亮的雨珠
在时间的乌云下走过
远望雾里浮出来的箭簇般松林
心灵也抖落了一路的迷惑
每一丝微小的雨沫
都是这雨的纤灵
勾挠着一颗颗尘浊的魂魄
去祭奠时光里那无可忘怀的传说
满天的细雨正呜咽着叙说
缥缈的烟尘连天的烽火
朝朝代代的前身往事
缠缠绵绵勾魂摄魄
这旧梦般的雨沉重清冷
是几千年的语言凝缩
一滴滴从远古飘漫而来
是一首旋律凄美的挽歌
我的魂也将化成这雨
从最圣洁的天庭飘落
连同我那清明的泪水
在夜色中悄悄滑落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就要到了,清明节祭扫在我国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从记事起就听老人说:清明前十天、后十天是为已故的亲人祭扫上坟的日子。从08年起,清明节在我国已经规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便令这个悠久的民俗节日,堂而皇之地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合法的祭扫的节假日。这对于咱普通百姓,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扫墓和踏青的好日子!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词,抒发了诗人在小雨纷飞的清明,看到路上的行人在前去凭吊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诗人融景伤怀至极,孤独地在雨中赶路。春寒料峭,小雨打湿了衣衫。诗人想到借酒消愁,向路人打听酒家。顺着牧童所指的方向,看到了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
每每要到清明时节,我的心情总是非常沉重的。那是因为每到这个日子,就更加思念已故的父母亲。沿袭了中国的民风民俗,每到这个日子,就会与亲友到已故亲人的墓地供奉鲜花果品追思;或在这个日子的晚上为已故亲人烧纸祭奠。我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已故的亲人安息放心,也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自父亲去世35年,母亲去世3周年来,我是年年如此,从未忘记或者未间断过。
今天,吟诵着杜牧的诗句,我脑海便浮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一方面沉浸于诗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无限忧伤之情;一方面又陶醉于诗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无限浪漫之趣。此刻,我又想起了近年来社会上提倡清明节文明祭扫、海撒、树葬等新风俗。最近,我又听说咱北京要推进“零百千万”工程殡葬惠民工程。即:实行零消费骨灰撒海、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和万元骨灰安置。这又是一项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我想新风俗会日益成为人们的新时尚,并会日益成为人们的新风俗。
清明节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好时节,此时,我们不妨在无限缅怀亲人的同时,抖擞抖擞精神,舒活舒活腰脚,携亲朋好友去郊区踏踏青,一起来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来尽享大自然绿色氧吧的无私馈赠。让我们心情随温柔的春风放飞;让我们心境随绚丽的春花绽放;让我们以低碳生活为新的理念;让我们以从我做起的愿望出发,让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实际行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颠覆
(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每颗游荡的孤魂
我听到了
你们在鬼嚎 你们在狂笑
所有声音 和着风声,呜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黄土
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
还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字迹
像把把锋励的剑
刺向我的眼睛
剖开我的泪腺
于是
毫无意义的泪滴
润湿了我的唇齿——苦涩
(四)
他们都跪拜在那里
尽管路是泥泞
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
他们依然如雕像般 久久不愿离去
香烛袅袅
鞭炮轰鸣
是为那些亡死的灵魂追悼魂灵吗?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双指
挖开每一座坟墓
让那些魂灵能透一透气
天国的清明节 有雨吗
我那天国的妈妈啊!你还好吗?又到清明了,你远方的屋顶一定又是白云群岚,氤氲如梦吧?你门前的花庭依旧芬芳,依旧青丝如柳吗?那天国的清明节,也有雨吗?
许多年以来,我游走在你世界的另一端,漂泊、挣扎,做生命的、壮阔的旅行、痛着、爱着、哭泣着、幸福着!在自然的波涛中浮沉启锚,淡然而坚定地向前。
我一直听见你深深的呼唤,它们就这样像注定的宿命在冥冥之中牵引我,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藐视芸芸众生,让我超越,让我无畏无惧。
我常常惊诧于你给予我的小小生命它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你温暖的子宫着床、孕育、呼吸、长大,每天被妈妈呵护、抚摸、听你爱的呢喃,与你一起呼吸、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你婉转的歌喉如银燕在天空飞翔,足音跫然,渐行渐远。
小小的我如此柔弱而娇嫩,承载不了这份浓烈的爱!我想破茧而出,看看这美妙的歌喉有着怎样的一副容颜?是什么样的轮回注定了我们前世今生的相守相约,注定了这无可更改的血脉的链接。
清明的柳丝在母亲的坟前飘扬、漫天西风卷起了一地苍凉的残片,也卷走了那缕怀念的檀香!迷蒙的细雨飘在青草上,飘在你门前的花庭。哦,母亲!那天国的清明也有雨吗?
我那天国的妈妈啊!你已走的太久、太远、、久远的你已模糊了我记忆中的你、惟一的你、仅属于你的姣好的容颜!唯有你温润的亲吻还残留在久久不肯散去的,你美丽的齿间!那缕缕女人的清香萦在我儿时的枕畔,夜寂时,总有一滴天堂的清泪落在我念你的眼帘!
佛说西天的极乐世界金碧辉煌、繁花烂漫,众生享受着天人般的快乐生活。但必是信愿行证之人才能到那极乐的彼岸。
我知道我那慈善的妈妈定在天国的闲庭惦记凡世的孩儿!要我怎样修持,才能得渡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开悟证果?才能与你相见?
哦,妈妈,我的妈妈!你天国的眼睛能俯瞰我的世界,洞照我的灵魂吗?你能给我般若智慧让我卓然于世?转动我的乾坤、我的星辰,让我疲惫的身躯感受你旧日的宠溺,一如过去?这奢望的想念已入骨入魂却又遥远而陌生。
我厌倦了凡世的妄想执着、厌倦了爱恨纠缠、厌倦了灵魂和肉体永无休止的博弈、厌倦了游走着的倍受熬煎的决斗场!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次又一次地放弃,恨透了那个软弱的自己那颗怯懦的灵魂。肉体的遮羞布一次次被撕破、被蹂躏、被唾弃!就在你传送真言的季节!这是你对我最无情的鞑伐吗?对我是否虔诚的垂问?
而我依然如故,绝地而起!一次次重整我骄傲的锦衣,欲把它变为镶嵌在血肉中的金丝铠甲。固若金汤,满身的铜墙铁壁。
可我又一次次的隆装盛出,只为博你莞尔一笑,转辗在人神世界不知所往。
我天国的妈妈啊!你一直在那里,不断地开示我,不断地给我梦境,只为让我明白,让我懂得:何谓舍取、何谓自在、何谓包容、何谓大爱大义!
我天国的母亲一直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那天国的清明,有雨吗?有人为你撑一把花雨伞如儿时的我?
清明节,为你落笔成殇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年断肠时。
我手捧一束菊花,默默地伫立在你的台前,眼中娇艳的黄花,是你昨日的笑靥吗?都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那么生命也像花儿一样有凋谢零落吗?曾经绽放的美丽绚烂,如今却化作伤心的祭品。
幽寂深沉的夜晚,是谁在路边燃起一折黄纸?风起时那漫天飞舞的片片纸花,是你不舍的眷恋吗?我踮起脚尖,看路的尽头,可有你踯躅的脚步缓缓走来?哀伤满腹,清风如有耳,可听见我顺风而过的呜咽?
风从远方来,将我的绵绵思念传送,月下花无语,守望我缠绕的心事诉说。曾经与你共渡的日子,不懂得珍惜,年少轻狂,以为未来很长,路也很长,又怎知时光蹉跎,一转眼已是萧瑟呢?让我心凉如止水。
三尺方台,两个世界,成一方净土,断一缕繁华。现在的你,可以放心安息了,世事纷纷扰扰,从此再不用牵挂红尘,再不用书写离愁,徒留我梦短惆怅,夜夜无眠。
今时今日,我在这方想你,静静地想你,想对你说的话很多,却无言一一表述,于是只有落笔成殇。更多
还有没有??
散文和诗歌都要?
嗯。不然老师会打死我滴、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组诗)
简易
土之下
土之下,那是阴界
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极乐世界
去的人,都没有回来
闭上眼睛,进去
绕过一场葬礼
让一些泪和纸灰
飘起来
土之上的人
不能停止怀念
不相信人真的已经死去
想,他们是去了异地生活
在地下保佑我们
念叨我们
http://sanwenzx.com/sanwenzhuanti/2010/0226/17160.html
http://www.duanwenxue.com/tag/9777.html
http://www.xiaogushi.com/wenzhang/zhuanti/qingming/散文网址 写的还很不错
清明节诗歌和散文!!求解!
清明节诗词
欧阳旺云
堂弟打电话来,
盼我清明节回老家扫墓,
我也想回去,
因为清明节是“探望”祖先的季节,
我们要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尊敬,
我们要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思念。
我们要把最好吃的东西敬上并打发“钱财”,
也表明家族后继有人。
清明节是打扫祖先阴宅的季节,
我们要清理坟墓上的杂草,
我们要挖除多余的树木和给保留的树木修剪,
我们要疏通排水设施和修理石砌,
清明节是传统教育的季节,
我们要介绍祖先的光辉事迹,
我们要学习祖先的优良品质,
培养后代对家族的热爱。
清明节是探亲会友的季节,
活着的长辈都希望我们回去,
在这个时间见到他们会格外地高兴,
在这个时间容易见到小时候的朋友。
清明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这时候气候宜人,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强身健体,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规划未来。
清明节是交流的季节,
在这个时间我们会跟各位亲友见面,
互通信息、表达感情,
我会向家族负责人和为家族作出贡献的个人表示敬意。
或者
清明节雨思(散文诗)
踏着晶亮的雨珠
在时间的乌云下走过
远望雾里浮出来的箭簇般松林
心灵也抖落了一路的迷惑
每一丝微小的雨沫
都是这雨的纤灵
勾挠着一颗颗尘浊的魂魄
去祭奠时光里那无可忘怀的传说
满天的细雨正呜咽着叙说
缥缈的烟尘连天的烽火
朝朝代代的前身往事
缠缠绵绵勾魂摄魄
这旧梦般的雨沉重清冷
是几千年的语言凝缩
一滴滴从远古飘漫而来
是一首旋律凄美的挽歌
我的魂也将化成这雨
从最圣洁的天庭飘落
连同我那清明的泪水
在夜色中悄悄滑落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就要到了,清明节祭扫在我国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从记事起就听老人说:清明前十天、后十天是为已故的亲人祭扫上坟的日子。从08年起,清明节在我国已经规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便令这个悠久的民俗节日,堂而皇之地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合法的祭扫的节假日。这对于咱普通百姓,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扫墓和踏青的好日子!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词,抒发了诗人在小雨纷飞的清明,看到路上的行人在前去凭吊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诗人融景伤怀至极,孤独地在雨中赶路。春寒料峭,小雨打湿了衣衫。诗人想到借酒消愁,向路人打听酒家。顺着牧童所指的方向,看到了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
每每要到清明时节,我的心情总是非常沉重的。那是因为每到这个日子,就更加思念已故的父母亲。沿袭了中国的民风民俗,每到这个日子,就会与亲友到已故亲人的墓地供奉鲜花果品追思;或在这个日子的晚上为已故亲人烧纸祭奠。我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已故的亲人安息放心,也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自父亲去世35年,母亲去世3周年来,我是年年如此,从未忘记或者未间断过。
今天,吟诵着杜牧的诗句,我脑海便浮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一方面沉浸于诗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无限忧伤之情;一方面又陶醉于诗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无限浪漫之趣。此刻,我又想起了近年来社会上提倡清明节文明祭扫、海撒、树葬等新风俗。最近,我又听说咱北京要推进“零百千万”工程殡葬惠民工程。即:实行零消费骨灰撒海、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和万元骨灰安置。这又是一项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我想新风俗会日益成为人们的新时尚,并会日益成为人们的新风俗。
清明节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好时节,此时,我们不妨在无限缅怀亲人的同时,抖擞抖擞精神,舒活舒活腰脚,携亲朋好友去郊区踏踏青,一起来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来尽享大自然绿色氧吧的无私馈赠。让我们心情随温柔的春风放飞;让我们心境随绚丽的春花绽放;让我们以低碳生活为新的理念;让我们以从我做起的愿望出发,让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实际行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颠覆
(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每颗游荡的孤魂
我听到了
你们在鬼嚎 你们在狂笑
所有声音 和着风声,呜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黄土
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
还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字迹
像把把锋励的剑
刺向我的眼睛
剖开我的泪腺
于是
毫无意义的泪滴
润湿了我的唇齿——苦涩
(四)
他们都跪拜在那里
尽管路是泥泞
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
他们依然如雕像般 久久不愿离去
香烛袅袅
鞭炮轰鸣
是为那些亡死的灵魂追悼魂灵吗?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双指
挖开每一座坟墓
让那些魂灵能透一透气
天国的清明节 有雨吗
我那天国的妈妈啊!你还好吗?又到清明了,你远方的屋顶一定又是白云群岚,氤氲如梦吧?你门前的花庭依旧芬芳,依旧青丝如柳吗?那天国的清明节,也有雨吗?
许多年以来,我游走在你世界的另一端,漂泊、挣扎,做生命的、壮阔的旅行、痛着、爱着、哭泣着、幸福着!在自然的波涛中浮沉启锚,淡然而坚定地向前。
我一直听见你深深的呼唤,它们就这样像注定的宿命在冥冥之中牵引我,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藐视芸芸众生,让我超越,让我无畏无惧。
我常常惊诧于你给予我的小小生命它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你温暖的子宫着床、孕育、呼吸、长大,每天被妈妈呵护、抚摸、听你爱的呢喃,与你一起呼吸、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你婉转的歌喉如银燕在天空飞翔,足音跫然,渐行渐远。
小小的我如此柔弱而娇嫩,承载不了这份浓烈的爱!我想破茧而出,看看这美妙的歌喉有着怎样的一副容颜?是什么样的轮回注定了我们前世今生的相守相约,注定了这无可更改的血脉的链接。
清明的柳丝在母亲的坟前飘扬、漫天西风卷起了一地苍凉的残片,也卷走了那缕怀念的檀香!迷蒙的细雨飘在青草上,飘在你门前的花庭。哦,母亲!那天国的清明也有雨吗?
我那天国的妈妈啊!你已走的太久、太远、、久远的你已模糊了我记忆中的你、惟一的你、仅属于你的姣好的容颜!唯有你温润的亲吻还残留在久久不肯散去的,你美丽的齿间!那缕缕女人的清香萦在我儿时的枕畔,夜寂时,总有一滴天堂的清泪落在我念你的眼帘!
佛说西天的极乐世界金碧辉煌、繁花烂漫,众生享受着天人般的快乐生活。但必是信愿行证之人才能到那极乐的彼岸。
我知道我那慈善的妈妈定在天国的闲庭惦记凡世的孩儿!要我怎样修持,才能得渡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开悟证果?才能与你相见?
哦,妈妈,我的妈妈!你天国的眼睛能俯瞰我的世界,洞照我的灵魂吗?你能给我般若智慧让我卓然于世?转动我的乾坤、我的星辰,让我疲惫的身躯感受你旧日的宠溺,一如过去?这奢望的想念已入骨入魂却又遥远而陌生。
我厌倦了凡世的妄想执着、厌倦了爱恨纠缠、厌倦了灵魂和肉体永无休止的博弈、厌倦了游走着的倍受熬煎的决斗场!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次又一次地放弃,恨透了那个软弱的自己那颗怯懦的灵魂。肉体的遮羞布一次次被撕破、被蹂躏、被唾弃!就在你传送真言的季节!这是你对我最无情的鞑伐吗?对我是否虔诚的垂问?
而我依然如故,绝地而起!一次次重整我骄傲的锦衣,欲把它变为镶嵌在血肉中的金丝铠甲。固若金汤,满身的铜墙铁壁。
可我又一次次的隆装盛出,只为博你莞尔一笑,转辗在人神世界不知所往。
我天国的妈妈啊!你一直在那里,不断地开示我,不断地给我梦境,只为让我明白,让我懂得:何谓舍取、何谓自在、何谓包容、何谓大爱大义!
我天国的母亲一直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那天国的清明,有雨吗?有人为你撑一把花雨伞如儿时的我?
清明节,为你落笔成殇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年断肠时。
我手捧一束菊花,默默地伫立在你的台前,眼中娇艳的黄花,是你昨日的笑靥吗?都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那么生命也像花儿一样有凋谢零落吗?曾经绽放的美丽绚烂,如今却化作伤心的祭品。
幽寂深沉的夜晚,是谁在路边燃起一折黄纸?风起时那漫天飞舞的片片纸花,是你不舍的眷恋吗?我踮起脚尖,看路的尽头,可有你踯躅的脚步缓缓走来?哀伤满腹,清风如有耳,可听见我顺风而过的呜咽?
风从远方来,将我的绵绵思念传送,月下花无语,守望我缠绕的心事诉说。曾经与你共渡的日子,不懂得珍惜,年少轻狂,以为未来很长,路也很长,又怎知时光蹉跎,一转眼已是萧瑟呢?让我心凉如止水。
三尺方台,两个世界,成一方净土,断一缕繁华。现在的你,可以放心安息了,世事纷纷扰扰,从此再不用牵挂红尘,再不用书写离愁,徒留我梦短惆怅,夜夜无眠。
今时今日,我在这方想你,静静地想你,想对你说的话很多,却无言一一表述,于是只有落笔成殇。更多
还有没有??
散文和诗歌都要?
嗯。不然老师会打死我滴、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组诗)
简易
土之下
土之下,那是阴界
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极乐世界
去的人,都没有回来
闭上眼睛,进去
绕过一场葬礼
让一些泪和纸灰
飘起来
土之上的人
不能停止怀念
不相信人真的已经死去
想,他们是去了异地生活
在地下保佑我们
念叨我们
http://sanwenzx.com/sanwenzhuanti/2010/0226/17160.html
http://www.duanwenxue.com/tag/9777.html
http://www.xiaogushi.com/wenzhang/zhuanti/qingming/散文网址 写的还很不错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槐指山西大槐树。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政府在其上办公。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