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baidu.com/%D2%B6%B9%C2%B3%C7%EC%A8%CF%D8(可以在我空间里看)
以下是全部内容: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一集:《前世今生》
走进徽州,走进徽州的村落。
像很多落户徽州的宗族一样,西递的胡氏,也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一片山水之间的。《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说,西递的胡氏本来姓李,他们的祖先出自帝王之家,他们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落在徽州,便长成西递的平常人家了。胡门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递生根发芽,然后枝繁叶茂。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走马楼坐落在西递村头,这一幢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建筑,是西递的胡家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从走马楼上下来,走了很远的路,还能听到落日的楼头,传过来的琅琅书声。
2000年的岁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说,这样的乡村是古老文明绵绵不绝的化石,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宏村。前来宏村考察的专家说,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蕴含着无限的优美。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古老而朴素的民居和宁静又悠深的街巷,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是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城市,像宏村这样的乡村,真是举世无双啊。聚住在宏村的是汪氏宗族,宏村的故事,它的开始与西递并无二致。“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是牛形的村落。在宏村的承志堂,我们见到了大堂之上,安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徽州。承志堂是清末宏村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四处奔波经营有方然后腰缠万贯的汪定贵最明确的想法是,富贵不归故里光宗耀祖,就像是穿一身华丽衣服在黑夜里行走。
如果说流水使宏村添了隽秀和灵动,那么,坐落在宏村的南湖书院,使这一方水土,又多了几分书卷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二集:八千里路
徽州人不蹲家,经营走八方。无徽不成镇,离开家园的徽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商帮集团。
山和山环抱之间的徽州,流水是进出的道路。“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在徽州,因为新安江,这条徽州的母亲河,这流水两岸美丽的风景,才有了沧桑的意蕴。“歙山多田少,况其地瘠,其土骍刚,其产薄,其种不宜稷粱,是以其粟不支,而转输于他郡,则是无常业而多商贾,亦其势然也。”这是清朝洪玉图写在《歙问》中的一段话,因为地少人多,山上又收不了更多的庄稼,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荡,灾荒迭作,为了生存,徽州人开辟出了一条经商之路。
在杭州胡雪岩旧居,粉墙高耸,仰望这一片天空,或许当年胡雪岩抬头时就已经想到了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而最初的时候,胡雪岩只是杭州一家钱庄里的学徒。自1860年开办钱庄起,仅仅四五年时间,胡雪岩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美誉。在官场,胡雪岩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因为倾心囊助左宗棠,1878年,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这样的荣耀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全盛时期创办的药店。胡雪岩说“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这是胡雪岩的生意经。在徽州,在胡雪岩故里,再一次体会红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三集:书香门第
朱熹是婺源人。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朱熹说:“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回到婺源的朱熹,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再一次经过朱绯塘的时候,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康熙皇帝曾经这样评价朱熹的学术思想:“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为什么徽州人对于朱子理学的传承这样毅然决然?徽州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是朱熹的乡里乡亲,我们要保持煌煌千年的邹鲁之风,所以我们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徽州人就这样唱响了新安理学。
朱熹说:“读书志在圣贤”,辽阔的徽州积极响应,这一唱一和成就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千古佳话。走南闯北的徽商,做各行各业的生意,他们相同的个性是左儒右商和亦商亦儒,他们相同的志向是使自己的后代业儒入仕,所以在徽州创办书院蔚然成风并且经久不衰。坐落在歙县的紫阳书院,是为祭祀朱子而建,是徽州境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 还有竹山书院,还有南湖书院。正是这种风气的推动,使得徽州人在科举仕途上竞跑特别起劲。自唐以来,徽州地区共出过2081名进士,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
在程朱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故事传说,无论是达官贵人的显赫,还是贩夫走卒的坎坷,都折射着程朱理学的光芒。
戴震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位硕儒,也是徽州人。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却说,以理杀人,是违背原始儒说精神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戴震的思想无疑“启导了19世纪的一线曙光”。然而,从戴震故居中走出来,立在“东原桥”头,竟意外地感到一丝迷惘,关于戴震,关于戴震坎坷的一生,我们久久难以平静。
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四集 归去来兮
徽商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所用的伙计,也多为族人,所谓“携族人乡党与共事”。而徽商宗族通过科举在朝中谋取的政治势力,也为他们的行业垄断,特别是盐业垄断,提供政治靠山和官僚庇护。
靠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徽商,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他们觉得,这是荣宗耀祖,也是光耀门楣。然而,这样的光荣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资本,徽州也因此失去了再造辉煌的良机。
历史上的徽州 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在徽州,过年最神圣的朝拜,就是祠堂里的祭祖。
从任何一座祠堂说起,都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我们走过胡氏宗祠的时候,感慨万端。胡氏宗祠建在“龙凤相对,天马奔腾”的风水宝地上,因为龙川是一艘船的形状。有人说,胡氏宗祠是“木雕艺术的殿堂”,也是“中国古祠一绝。”
徽州的祠堂,大抵分成三井,第一井的“仪门”也叫“大门”或“大厅”,穿过仪门就是“享堂”,第三井是“寝”。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聚族而居的徽州村庄里,祠堂是一种标志,标志一个宗族从前以来的荣耀和流光碎影中的源远流长;祠堂是一种象征,象征了一个宗族的一脉相承和众志成城。如果说去北京,可以了解明清帝王的历史,到徽州就能了解明清的平民生活;如果说去故宫能够读懂封建专制制度,在祠堂就能够明了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在徽州,最能体现故园这个意义的,是宗族;维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则是卷帙繁多的家谱。和修祠一样,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
作为宗族事务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化身,祠堂有形、无形地维系着整个宗族的利益,徽州出状元,和宗族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有很大的关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五集 阳历阴历
大学士许国所建的八脚牌坊,在当时极其罕见,留到今天也是独一无二。早许国坊6年建成的胡文光刺史坊树立在西递村口,牌坊上有32支镂空的花翅,大家说这32支花翅恰好与胡文光为官32年相吻合,看来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从前的有钱人家,可以造个园子,也可以建一座亭子,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牌坊,牌坊是国家树立的典范,是皇帝亲自批准的最为隆重的表彰。建造一座精雕细刻大气磅礴的牌坊,钱主要靠牌坊的主人和乡里乡亲来筹集。
贞白里坊建于元代,是徽州大地上惟一一座没有经过皇帝恩准的、最古老的牌坊,是郑村的老百姓自发捐资,为郑千龄建造的。
在槐塘,我们见到了记载着朱元璋与紫阳书院山长唐仲实对话的“龙兴独对坊”。在徽州,牌坊和民居、祠堂称为“三绝”,从元朝到清朝,徽州的山山水水之间,曾经树起过千余座牌坊,大家说徽州是“中国牌坊城”。棠樾的鲍氏家族,是一个以封建“孝悌”为核心,奉行程朱理学、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宗族群体。因为忠君,鲍象贤为自己赢得了“尚书坊”;因为孝行,鲍氏家族树起了“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和“鲍逢昌孝子坊”;而“吴氏节孝坊”、“汪氏节孝坊”是鲍氏家族的女人用她们的贞洁换取的荣耀。按照程朱理学的标准,忠、孝、节、义是四位一体、相得益彰的。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鲍氏家族下定决心,一定要建起一座“义”字坊,让家族的荣光流芳百世。据《歙县志》记载,鲍漱芳“屡次捐输,叠奉恩旨,以优议叙,加十级”,就这样,嘉庆二十五年,填补棠樾村又一项空白的“义”坊建成了,上面赫然写着“圣旨”、“乐善好施”等大字。品读这样的牌坊群,我们仿佛是在翻看一个家族辉煌而又沉重的家谱。还有丞相状元坊,还有同胞翰林坊,还有徽州最小的双孝节坊。一次又一次,我们还与贞节牌坊相遇,与程朱阙里的“三纲五常” 相遇,仿佛听到了滴落在岁月深处的一声叹息。
歙县新南街,建于1905年的贞烈砖坊,这是徽州大地上建造的最后一座牌坊,贞烈砖坊旌表的是65078个节妇和烈女。徽州女人,就是凭着遥遥无期的贞节,和义无反顾的刚烈,换来了贞节牌坊上的“节劲三冬”和“一庭冰雪”的“旌表”。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六集 人间词话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一句唐诗,是婺源彩虹桥这一座风雨廊桥桥名的由来。
蹲在阳光下的万安老街,有一点老态龙钟,唐朝以后,它便成为重要的商埠和码头。到了明清,万安老街已经名列休宁街市之首,依照民间的说法是“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万安老街上的吴鲁衡没有背井离乡,他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做一个小学徒,然而这位貌不惊人的孩子,竟是长成了名声赫赫的一代罗经大师。罗经是风水先生对于罗盘的敬称。吴鲁衡罗经在当时是受到欢迎的优质产品,二百年后,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少年的程大位已经是村子小有名声的算学天才了。20岁的程大位离开家乡,踏上了“遨游吴楚访名师”的漫漫长路,20年过后,程大位回到家乡,开始了《算法统宗》的写作。又过了20年,一部集各种算理算法之大成的著作,在徽州乡村编撰成功。此时,程大位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于运筹国计民生的仕宦之途望而却步时,就开始了弃儒业医悬壶济世的生涯。创造了营卫学说的新安医药大家汪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老桥上走过,我们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是中国徽州歙县人王茂荫,还有婺源人詹天佑,以及他们远去的背影。
与紫阳桥毗邻的是渔梁坝。“紫阳之麓,绝流为梁,潴为渊,”这是渔梁坝名字的由来。专家还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这也是祖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意外。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因为渔梁坝可泄洪防旱,二是因为它能截流行船,三是因为它能美化环境。所以他们心连石坝,魂绕渔梁,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七集 月到风来
因为黄山,徽文化的韵味才更显得明净而淳厚。因为徽文化,黄山的自然风光才更显得动人而灿烂。
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别的山是以形态取胜,而形态是能看得够的,黄山靠变化取胜,但变化是看不完的。走过黄山的画家石涛,如鱼得水,石涛说自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以黄山为题的画家,成百上千,石涛是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石涛说,“渐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石涛说的渐公,就是渐江和尚。渐江,俗名江韬,法名弘仁,别号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人,是明末的生员、新安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在黄山,猿鸟都不去的地方,渐江去了,猿鸟都没有看到的景色,渐江看到了,然后,久久地独坐在这样的景色之中的渐江,和黄山促膝谈心。他们的谈话,渐江用书画的形式,记在纸上,《黄山画册》便是渐江以至灵之笔传写黄山真性情的精心杰作。“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这是渐江一贯荒寒冷逸的艺术风格。
新安画派源远流长,如果说渐江是超凡脱俗的峰回,那么黄宾虹就是标新立异的路转了。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于山于川,可以说是“身到,心至”。 黄宾虹大器晚成,“先生七十后,夺得造化之精英,图写自然,千笔万笔无一笔不是,年过八十,尤见精神。”八十岁的老人,“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所谓“黑、密、厚、重”的风格,正是黄宾虹进入艺术巅峰时期最显著的特色。
最初的时候,国内著名的墨工因避乱来到徽州,手艺代代相传,制墨也生生不息。而黄山上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这样的珠联璧合,使徽墨水到渠成地名扬天下。徽墨的创始人是李廷珪,他使碌碌无名貌不惊人的徽墨,出落得“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一代代徽州墨工,使黄山上的松树,以一种人文的姿态,展示在一朝一代的册页之中了。
在徽州,和徽墨一样悠久且赫赫有名的是歙砚。徽州的文人墨客,几乎都有一段与歙砚相关的故事,与笔墨比较,砚石仿佛更是终身的伙伴。歙砚的好,好在质地,好在雕刻,好在铭文。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文房四宝,徽州的风花雪月才是如此的动人心弦。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八集 云外山河
沿新安江两岸山水尽得风流,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船靠岸的地方,赤岭村和黄潭源的陶氏,就是桃花源了,就是陶渊明的后人。
镶嵌在民居、祠堂和牌坊之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之为徽州“三雕”;三雕使三绝别开生面精妙绝伦,三绝使三雕天衣无缝容光焕发。衣锦还乡的徽商,开始建祠造楼,但当时的政策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灵机一动的徽商,将功夫放到精雕细琢上,三雕应运而生。“三槐堂”精美绝伦的木雕,让我们怦然心动。
依旧是走在黄潭源的路上,我们的眼前闪过了清贫人家发愤苦读的少年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马牛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黍稷下功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教育理念,至今依旧焕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陶行知的好友,也是他的同乡、同学的胡适,一样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在胡适故居,我们想起了一个传统的小脚女人江冬秀。对于母亲给他安排的这桩婚事,胡适不是没有意见,但作为新安理学熏陶下的徽州人,他最终却无法决绝,更无法与他心仪已久的新派女子曹诚英结为秦晋之好。和鲁迅一样,胡适先生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急先锋,但同时又是旧道德、旧文化的牺牲品。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九集:花雨弥天
在徽州,傩戏就是贴在春天里的对联。最初的时候,傩,是徽州乡村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后来,傩的表演中,有了人物和故事,傩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戏剧形式,徽州人说,这就是傩戏。
徽州的乡村,看戏的热情是高涨的,演戏的日子也肯定是不少的。目连戏是徽州古戏台上,演出最多的剧种。目连戏是一个剧种,又是一个剧目,说的是目连为救打入地狱的母亲历尽千难万险的故事。徽州人说,目连戏“出在环沙,编在清溪,打在栗木”,指的是这一个故事发生在环沙,而编写《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郑之珍是清溪人,“打”就是演出,要说目连戏的演出,栗木的戏班首屈一指。“一年目连三年熟”,说的是村子里邀请目连戏班前来演出的费用,还是比较昂贵的。
与目连戏一样,在徽州生长的,还有徽剧。和徽剧最有关的人物是曹文埴,回徽州之前,曹文埴去了一趟扬州招了一班童伶,他将他们带到徽州去,让自己在徽州说起曹文埴,更多的话题是“父子尚书”以及栽在竹山书院的桂花。户部尚书曹文埴在京城官场上呆了28年后打了离职报告,并得到了乾隆的批准。的老母亲在歌舞升平中颐享天年。为了取悦老母亲,用心良苦的曹文埴开始了扩大和改进戏班的努力,首先是从附近的戏班中请来老艺人做教师,对童伶们加以辅导,丰富和改进了原来的唱腔,当徽州腔和昆腔不再是楚河汉界的时候,传统的弋阳腔一变之下,成了二黄平板,这也是后来徽班进京所采用的主要唱腔。
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就这样,徽剧从乡野走向了皇城,走向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殿堂。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十集:逝水流年
李白在洛阳游山玩水的时候,看到同华传舍的墙上题着一首诗。诗是徽州的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题的,李白记住了许宣平的名字,并且有了去徽州的念头。李白第一次泛舟新安时,与许宣平失之交臂,再一次来到新安江边,却是人去船空了。同样是与李白有关,还有太平桥、桥头的“太白楼”。
和李白一样,唐伯虎去徽州不单单是游山玩水,还是因为一个名叫程敏政的徽州文人。唐伯虎到南京参加乡试,名列榜首,成了名闻遐迩的“唐解元”,然后兴冲冲地往京城里赶,他是去一试身手的,也是想大展宏图的,不料却陷身科场舞弊案,以为要衣锦还乡的唐伯虎,锒铛入狱,甚至险一点丢了性命。唐伯虎涉嫌科场舞弊,这一年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程敏政为此蒙冤经历了牢狱之灾。程敏政去世后的第二年唐伯虎到了徽州,想起从前读过的程敏政的《游齐云山记》,唐伯虎就上了齐云山,一气呵成地写下了《紫霄宫玄帝碑铭》。
被古老的徽州深深感动的,还有谢灵运、苏辙,还有范成大、汤显祖,还有郁达夫……
感受徽州,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就是竹山书院清旷轩里的满园桂树,就是黄山悬崖绝壁上的一棵松树,就是泡在青瓷杯中的一杯黄山毛峰……
就这样,我们和徽州心心相印——永远的徽州。
央视大型纪录片
央视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
央视大型纪录片敦煌
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陵寝
央视大型纪录片
央视纪录片 华尔街
央视大型纪录片《河之南》
央视纪录片《徽商》
央视大型抗震纪录片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
·····等等 有很多 希望能帮到你!
求婺源故事
婺源故事——茶余饭后说秦桧
地处婺源县赋春镇境内的古城村,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屯兵之地。不远处有一千年古溶洞,洞内妙趣横生。说来也巧,几百年前,同朝称臣的岳飞和秦桧,各有各的事因,都来此走过一遭。
《婺源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抗金英雄岳飞征讨叛将李成途经婺源,见古城四周山峰环抱,其内方平入口处仅仗许,形如古城堡,岳武穆赞曰:“真乃古城也!”,遂屯军在这里休整。古城从此叫开了。
民间传说秦桧被金兵追赶,无处藏身进了山中一古溶洞,洞内一片漆黑,几口在网上守株待兔的蜘蛛吓了一跳,等秦桧进去后,立即织起了蜘蛛网,金兵追至溶洞口,用火把照了照,见洞口的蜘蛛网完好无损,以为他向后山跑了,没有进洞搜查,是蜘蛛救了他。秦桧躲过一难,甚是侥幸。又一传闻,说岳飞征讨李成,要途经婺源,秦桧得知,因婺源古城是救他性命的地方,故临行前,请岳飞吃饭,席间,秦桧希望他到婺源后,遇事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岳飞性情耿直,听不出味来,以为是说他的眼睛时睁时闭,所以非常恼火。他到婺源后,破了许多风水龙脉,要不然,婺源早期年间就能出许多大人物,乃至天子。自然这是人们的主观臆测,客观地来说,又要另当别论了。岳飞毕竟是公认的抗金英雄。
婺源故事——江湾萧江的来历
江湾镇江湾村,原名叫云湾。现今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姓江。江湾的江姓祖先原本姓萧,故称萧江。萧江一世祖江祯为唐朝宰相萧遘的第二个儿子。萧祯天生英杰,文武双全。僖宗广明年七月,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皇帝敕封为柱国上将军,江南节度使。赐府第于安徽县篁墩,唐朝未年,光启三年秦宗权叛逆,萧祯奉旨领兵保金陵,剿灭秦宗权。后朱温纂位当了皇帝,灭唐,建后梁,萧祯因耻待二主,指江易姓,改姓为江。从此隐居篁墩到死,人称萧公。
萧祯生有三子,长子江董,二子江威,三子江郑,遵父之命,全改姓江,江董大唐天复年迁入婺源皋径(今大畈水路),曾任婺源主簿。后加赠银青光禄大夫,是迁入婺源之始祖,庄严肃穆的董公陵园墓便是他安息地。
到了八世祖江敌,于宋元丰已年(1709年)从旃坑迁入江湾村居住,所以说江姓来自萧江,这就是江湾江姓的来历。
婺源故事——绿色宝库—大鄣山
大鄣山,古又称三天子都、率山、张公山。
西汉间(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有张公(字金仙)由黄山跋涉至此隐居修炼。故昔有白云庵、须弥庵、张公洞。张公洞洞旁有仙人药臼,天生棋局。西行20里有仰天台,仙人跨涧,景致幽奇。清著名学者江永等有文记、题诗。
大鄣山为庐、浙两水发源地之祖。山巅之峰擂谷峰,海拔1629.8米,登临其上,可“西瞻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瞻信州。”山上林木苍翠,有杉、松、桦和毛竹,珍贵树种有红豆杉、香榧、兰果树等。初步探明有植物83种,动物77种。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黑熊、山羊、猴、獐子、豺狗、野猪,物产以大鄣山茶、鄣山顶茶著称。上鄣山道路崎岖,鄣山顶有人小村叫鄣山村,百余户人家,主要靠种茶叶为生,附带种些自给自食的蔬菜,该村连片茶地,已建成茶叶生态观光园。
名胜主要有清风岭、瀑布泉、那伽井、龙井、张公洞等。古人汪循有诗:“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登大鄣山有上庐山之感。
婺源故事——龙尾砚的传说
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石产于婺源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县古属歙州,故也称“歙砚”。关于龙尾砚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呢!
唐开元间,婺源万安乡长城里,有一位姓叶的猎人,为追捕一只金钱豹,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一片葱翠欲滴的丛林里,群山茂林覆盖,山谷流水潺潺。叶氏来到这里,金钱豹已不见了,他感到有些失望,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突然,他发现溪上游,有云气缭绕,行云有龙的灵气,于是他好奇地向上游走去,见溪中有不少石块,如城垒状,莹洁可爱,闪闪发光,随手捡上一块,细看原来是不少如谷粒一般大小的金星。融结于石块中,叶氏爱不释手,将石块带回,请工匠把石块雕琢成砚,该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敲击有金属声。石质象皮肤一样细腻。叶氏十分高兴,他决定在有云气缭绕的山上定居下来。此地正处于宛如苍龙昂首的山尾端,故将该山取名为“龙尾山”,又称它为“砚山”,砚也就以此随名了。
百余年过去了,叶氏的子孙为了龙尾山上的宝藏能被发掘,专程到歙州,把那方宝砚献给了歙州令。歙州令见后拍案叫绝,当即召来名砚李少微,令其重新精雕细刻,在砚台上刻下“蛟龙喷水”的图案。然后进京献给南唐宗主李璟,后李璟传给精于翰墨的南唐后主李煜。据传,李煜拿起这方龙尾砚,准备加水研墨试笔,忽见龙嘴里吐出几滴水珠,恰好流入砚池中,倒掉后,又吐出几滴水珠,正好研墨。李煜不禁惊呼起来,真乃神砚也!好砚!好砚!歙州令因献砚有功,官升三级,砚工李少微也受到皇上的赞赏,擢为砚官。在龙尾山专管砚务,为朝廷督制龙尾砚。龙尾砚从此名扬天下了。
婺源故事——凤游山的传说
凤游山,又名大游山,在镇头镇近内,是婺源与景德镇的界山,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75米,山上树种繁多。
唐末,德兴海口有一位姓金的人来到这里,他发现此地山美水美,就不想走了,在大游山的东面定居下来,以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若干年后,成了一个村庄,他用自己的名字把村子命了名。可是有一年,村庄背后的大游山上来了一只美丽的大鸟,此鸟不仅外貌好看,叫起来的声音也好听,婉啭动人。全村人都跑去看了,可都说不出来叫什么鸟,碰巧一位过路的老者经过此地,一捋胡须说:“这鸟叫凤凰鸟,凤凰那是贵鸟,没有灵气的地方,它是不会来的,你们这里是吉祥之地呀!”凤凰鸟居住一段时间后又飞走了。从此大游山改叫“凤游山”,村子也叫“凤游村”了。
凤游山山顶建有静隐寺,附近的善男信女每年都要来朝拜。山南有一佛教高僧圆寂之所舍利塔。外用岩石砌成八角形状,高约2.5米,半径2米,前方石碑镌刻阴文楷书“神光寂照”四字,明万历丁已年建,清乾隆丁丑年修,山腰路边的剑泉,为吕洞宾挥剑捅出,泉水清爽甜润。
婺源故事——灵山的故事
灵山为大畈、江湾、溪头的界山。与大鄣山、石耳山并称三大名山。相传古时乡人有祷多灵,故称灵山。县志载:山顶有悬瀑,下有深潭,有石房,房有石笋。此山钟灵毓秀,终年云雾缭绕。最高海拔有997米,形似芙蓉,又名芙蓉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山上建有登云庵,是南唐国师何令通修真之所,当年何溥(字令通)被贬后,就隐居在灵山修仙悟道,并与江董玄孙江文采交往甚笃,两人常在“碧云庵”内品茶论道,秉烛长谈。有一次,何令通指着山下的董公陵对江文秉说:“你祖之墓,灵泉宝地,人丁必昌,为吏必灵,是大富大贵的地方。”后来萧江董公后裔从宋至清共出过四十六名进士,八名尚书,明嘉靖已未年,江湾江天赐在殿试中高中第一,被嘉靖帝点为状元。另灵山脚下的大畈村、梧村人才辈出,侍郎以上的官员有24位,进士近百名。
江湾人为纪念何令通,在村中央修了一座仙坛,并将一条巷命名为“仙坛巷”。何令通精通“堪舆术”,人称“何公仙”。
婺源故事——荷包红鲤鱼的故事
荷包红鲤鱼是婺源县四大特产之一,它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背部隆起,腹部肥大,形如荷包,体色全红,不仅有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还有药用价值,起到治病的效果。1985年,钓鱼台国宾馆将它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1994年,该鱼被省九会选定为吉祥物,赐名“跃跃”。
荷包红鲤鱼现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婺源沱川理坑村人余懋学任南京户部侍郎时,神宗念其“代天巡狩”有功,特从御花园的鱼池中选出数尾红鱼作为赏赐。余懋学告老返乡后,将皇帝恩赐的鱼放养在一口特制的石缸里,供人观赏。待繁殖成多,他就送给亲友乡邻,传入民间,与山乡的塘鱼一起放养,大家自养自食。解放后政府重视繁殖培育工作,数量越来越多,如今全县总产量已达1500吨。2001年5月30日下午3时过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同志视察婺源时,来到了县荷包红鲤鱼研究所,询问了红鱼的养殖情况。对荷包红鲤鱼这一人间尤物养殖、做大特色产业寄予希望,如今,荷包红鲤鱼更是婺源人的骄傲。
婺源故事——江永与江湾雪梨
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而得名,以体大肉厚皮薄核小、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而驰名。
《婺源县志》载:明代,婺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并以柿油渍纸为袋将果逐个包封,一可避免虫蛀,二可档风雨,三可保护梨的“皮肤”,令其光洁雪白,嫩薄细腻。成熟果实雪白松脆无渣。江湾雪梨品种繁多,有“六月雪”、“西岗坞”、“白梨”、“苏梨”、“马铃苏”等多种,其中尤以“西岗坞”梨为上品,是梨果品种的佼佼者,江湾雪梨有不耐储运的缺陷。民间传说一生清泊乡居的江永先生研究过江湾雪梨的储运。他81岁时,选了一个江湾雪梨中的上品“西降坞”封存后吩咐童子送给他的学生——著名学者戴震。当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启开包裹时,见雪梨鲜白脆嫩,甜香扑鼻,一分为二,切痕如新。戴震“啊呀”一声:“吾师去矣!”,童子急返乡里,江永先生已于几日前仙逝,他研究的储运方法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后人不得而知了。江永62岁时,遇见戴震,那年戴震才20岁,拜门下问业。在江永的熏陶点拔下,成为江永之学集大成的高足弟子。
婺源故事——灵岩洞洞群轶事
位于婺源县古坦乡通元观村的灵岩洞群,在方圆两公里之内有三十余个溶洞,是国家森林公园。有涵虚、凌虚、卿云、萃灵、琼芝、莲华等洞。洞内石乳、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兽类、人物造型逼真。洞内还有相连宽敞的大厅,幽长的长廊。如涵虚洞内上下七层,游程2100多米,洞外奇木珍禽数百种,可与国内外一流灵岩洞穴媲美。故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灵岩归来不看洞”之说。
古洞的洞壁上至今保留着唐代以来的游人刻墨2000多处,卢燔、宋泽、岳飞、朱熹、戴铣、齐彦槐等名流学者均有题墨。
民间有传闻,当地一村民手持松脂火把,进入古洞之一的莲华洞,他想试试这洞到底有多深。他走呀走,不知走了多久,怎么也见不到头。火把烧完熄灭了,周围是一片黑暗,他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正处绝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老者,老者面含微笑,手捋胡须,不慌不忙地点燃一根蜡烛给这位村民,这位村民借着烛光,艰难地走出了洞口,在洞口他细看,哪有什么蜡烛,原来他的大拇指在发亮,到明处便熄灭,手指毫无损伤,众人都说这人在洞里遇到仙人了,是仙人救了他。
早在唐代,此处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南宋祝穆写的《方舆胜览》中有记载。当年这里建有36寮(就是旅店),可见其盛。唐会昌四年间,道士郑全福还在此修真。
当年的旅游空前盛况,达官贵人吃喝玩乐,不务正事,不管百姓疾苦。引起民众反感,一度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众怒之下大家一夜之间把所有的洞口都堵了起来,外面伪装好,想找都找不到。从此,灵岩洞群销声匿迹,不为人知。直至1982年,婺源县才发现挖掘了这地下瑰宝,古溶洞群揭开千年面纱,让我们观瞻她那多彩多姿的容颜。
婺源故事——皇太子隐居婺源
今婺源县高砂乡考水村有一皇太子墓。墓高6米,宽0.5米。上刻阳文篆字“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墓中之人叫胡昌翼,是唐末皇帝李之子。
唐天佑甲子年,梁王朱温构乱,因唐被梁所灭。皇子流亡,被在长安为官的婺源人胡三遇见,将其掩带回原籍。更名改姓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但不做官,仍隐居乡里过了些年,胡三去世,享年84岁。胡昌翼知恩图报,厚葬胡三之后仍然生活在乡间,讲学施教。他时常教导子孙,李改胡姓要代代相传,不能复宗。在考水村,他与妻子詹氏生有3个儿子,长子胡延进,因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胡里。次子胡延宾,为官迁歙州紫阳(今歙县),三子胡延臻世居考水,其后裔名儒辈出。其中有宋代文学家胡伸、胡次燚、元代文学家胡炳文等。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胡昌翼离世,享年96岁。
婺源故事——朱熹祖坟的传说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在国内外的声望都行高。婺源的百姓把他尊为圣人,当地有名民谚,说婺源出了“三仙、四相、一圣人”。圣人指的就是朱熹——朱老夫了。有关他的民间的传说很多,这里只记下一二供参考。
说的是婺源晓林乡(文公山所在地),有一看风水的先生,帮人看地很灵验。这位先生姓吴,据说他当年在皇宫里测过风水,有神算之称。此人很有本事,真的能看出个所以然来。有一回他到婺源,同徒弟从文公山上经过,忽然闻到一股异样香味,徒弟说:“看来此地要出妃子或娘娘了”。吴先生说:“不是胭脂粉香,而是翰墨香味,此地必有圣贤出,是块宝地啊”二人便在山上测了起来,在山的背面,还找到了一眼翰墨泉,那井口形状象墨盒子,那水是黑色的似墨汁,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吴先生掐指一算,几日内定有人找他看墓葬风水。果然不久,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病故,朱家派人找到他,吴先生和朱家交情甚厚,而且也只有他们家的先人才配得上这块宝地,于是就把日后有灵验能发迹之事明说了。他还嘱咐朱惟甫,此风水墓穴要自已动手参与挖,要挖到如有“碎碗吃饭、葛藤系腰”的景象出现,方可停止。
朱惟甫言听顺从,同乡人一起上山挖墓穴,每天挖土不止,因离家远,中饭是一村妇专程送来的,她每天挑着担要走几十里路,连续送了许多天,累得腰酸腿痛。有一天,快到墓地时,脚绊着葛藤摔了一跤,把一担饭菜全散了,饭碗打碎成碗片,挖墓人都责怪她,可有什么办法呢?离家又那么远,肚子又饿,大家只好拿这碎了的破碗盛饭吃,朱惟甫见此景,心中暗喜,吴生生讲的“碎碗吃饭”灵验了,可“葛藤系腰”呢?村妇告诉他,刚摔了一跤,裤带断了,就只好用一根葛藤先系上。朱惟甫马上通知大家立马回去,墓地不用再挖,可以了。
待下葬那天,棺木已抬到山上,可吴先生却不让入土,说是在下黄金(即撒石灰)之前,还要有三种景象在一个时辰内出现,否则不宜入土。这三种景象是“鲤鱼上树”、“头戴铁帽、脚穿套鞋”、“人驮马、马还要驮牛”。说来也怪,吴先生神算,这几种违反常理的景象一个时辰内都出现了。因群山岭上有人来此奔丧、立墓,村民觉得稀奇,都围拢过来看。先是一位网鱼的村民,或许觉得手里提的鲤鱼有些沉,于是就往树上一挂,不就是“鲤鱼上树”吗?大家在围观的人群里还注意有木工从邻村做手艺回来,肩上扛着固定树木用的作马(三角形),作马的一只角上挂着刚割来的牛肉,不是“人驮马,马还要驮牛”吗?还有一村民是放鸭的,所以晴天穿着套鞋。忽然之间下起几滴雨来,另一位汉子因图方便就把买来的铁锅倒扣在头顶上了,又有了“头戴铁帽”。这些景象都出现,程氏豆蔻夫人顺利下葬。下葬前,吴先生还在棺木底下用七颗石子摆了个七星阵,后朱熹出世,右脸上有了一个七星阵形的痣。别说,此处还真是风水宝地,听当地人讲,棺木入土后不久,文公山岭一面田里的水没有了,另一面坑里的水也没有了,全干了,水份被吸收,所以这边的村子取名叫干坑,那边叫干田,现今还这么叫,只是干坑村因出了几任官员,后改叫官坑。
婺源故事——婺源古代四大名建筑
——江湾祠堂、汪口碣、方村牌楼、太白塔[/COLOR]
江湾祠堂 又名“永思堂”,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原政府附近。
永思堂占地面积五亩,三进两院的永思堂,规模和气势十分壮观。前进是二层的五凤楼大门,中进也是二层,底层享堂悬巨匾“永思堂”。后进寝堂,高达三层。永思堂的高度在徽州祠堂中可算得上是最高的,五凤楼式的大门如同张开的巨龙之嘴,俯伏在地,吸山水之灵气,有很高的地理风水理念,留给后人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为大兴旅游业,再现历史风貌,江湾镇已规划重建落成。“永思堂”建于明代,是江湾镇人,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捐资所建,因火灾被毁,清代重建。
隆庆元年(1567年),江一麟升广东监军副使。奉旨征讨倭寇,他带领军民英勇奋战,身先士卒,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村寨,立下战功。皇上重赏了他。江一麟将赏银连同积蓄、筹措的资金一并带回家乡,建了“永思堂”。江一麟为官多年,生前无积蓄不置宅,死后皇帝赐御葬回乡。
汪口碣 又称曲尺堰、平度堰。在江湾镇汪口村头的河中。是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碣呈曲尺形,用鹅卵石砌成,长120米,面宽15米,经历200多年,完好无损。
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汪口河水流漩急,又是段莘水与大畈水汇合处。每逢洪水涨落,船舶易颠覆,加之给当地村民出门行走带来不便。为平缓水势,江永先生设计了一座既能通舟放排,又能提高水位、灌溉农田的平渡堰。并且从坡度、弯度、长度、高度、水的冲击力等进行测算。堰坝由片石直立砌筑,坝体中间部位片石横砌,与水面组成“丁”字结构,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该碣虽经200多年的水流冲击,仍横卧河中,成为一大景观,吸引着游人前来观赏。
方村牌楼 方村牌楼,坐落于婺源县中云镇方村村委会范坑村口,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该村进士、福建布政司右参政方帮庆所建。方村进出全是清一色的石板路,牌楼立于古道正中,宽度8米有余,高6米多,有6根石柱直立,左右各有4只石狮雄视,共是8只石狮,口含龙珠,神态威猛。上方悬梁长有6米,是整块青石凿成,刻有“长龙覆雨”图案,其石雕精堪逼真,据村民讲:有石狮跑到河里去喝水又回来之说。整个牌楼全部选用福建运来的名贵石材建成,并采用了钢筋加固。牌楼顶端修了屋脊,有倾斜度,防止雨水滴在青石上生色。悬梁下面,还有挂有一只欲啼的金鸡。正中一块青石板上写“方邦庆进士福建省布政司”字样,是皇宫里有名的雕刻师所刻,其工艺雄伟,江南罕见,名气特大。
为什么要建这么好的牌楼呢?据说范坑前后有狮形和象形的山体,前方又有笔架山,山脉下行。方邦庆看中了村边的这块风水宝地可出天子,而方村的刘百万也想要这块地,争执未果,将关帝庙的关公像搬下来放在风水地上,不让这块地发起来。方邦庆一气之下便花巨资请能工巧匠建了这座牌楼,把这块地镇住了。有了牌楼在,这块地谁也不好要。只可惜该村牌楼文革时被毁,其基地、遗址依在。
太白塔 太白塔位于婺源县太白镇潘村南面山上。所说的塔是一对双塔,两塔间距离相隔一里,建于明代。塔共有7层,每层有3.3米高,有六个窗户,内可摆三桌酒席。层层檐角挂有铁铎,风起铁铃以出响声。塔顶为铁攒尖顶,塔高30米,站在最高层方圆十里地一览无余。两塔全部用青砖砌成,每块青砖重40斤。塔外刷桐油石灰,十分坚固,是了不起的高建筑,可惜其中一塔于清末被雷击后倒塔,另一塔文革中拆除。传说潘村有三兄弟,三兄弟就是三个百万。大儿子为显示有钱造了太白塔,二儿子把村庄围了起来修城墙,三儿子在河道里铺石板,三个百万的来历另有故事。
婺源故事——九田十三村与婺源会馆
古婺源人多田少,山高地狭,经济基础薄弱,一部分婺源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走向经商的坎坷路。明清兴盛时期。有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人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之说,即十分之三的人在家,十分之七的人都外出经商。
这些商人通过同乡之谊与宗族之好,结成既亲密而又松散的商帮,足迹踏遍江南大地,是古徽商队伍中的一支劲旅,主要从事茶叶、木材、粮食贩运等。为方便联谊,叙同乡之情,婺源商人还在外经商的都市设立会馆,这些会馆是属于商人自己的地缘组织,如在外经商失意,或遇到困难事,只要求助到会馆,并可获得免费的食宿,领取回家路费,但必须是婺源人。如何证明你是婺源人呢?
按当时的要求,若能说出“九田十三村”便是婺源人。村与田还需相邻。如冲田赋春(村)、大田江村、严田王村、香田王村、浪田金村、枧田、梅田、丰田、罗田......... 。共是九田十二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央视大型纪录片《徽州》的完整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