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但也有很多婉约词,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很是动人。
侠骨柔情,便是如此了。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2/3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扩展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主要成就: 1、词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2、文 词之外,辛弃疾的文也值得称道。 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 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