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历史重大事件有烛影斧声、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熙宁变法、靖康之耻。
1、烛影斧声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时,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
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光义继位(《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
后太祖逐渐加封光义直至“晋王”。
此间,宰相赵普一直反对光义继位,主张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立太祖二弟光义为“晋王”。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
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2、澶渊之盟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3、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战争频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8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9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 1045年,主持“新政”的主要官员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4、熙宁变法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5、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 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 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