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寝 -清朝皇陵 盛京三陵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
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福
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陵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
福
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
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
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明清皇家陵寝
昭
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
同年竣工,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
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
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
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
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加上画栋雕
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
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
宫墓室。
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
,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
列三陵之首。
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
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
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
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果楼等部分组成。
启运山如屏风
矗立背后,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显得十分壮阔。
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
终年香火不断。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
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
陵园大小建筑580座。
清东陵共建有皇
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
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县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
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
面
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
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
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
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
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
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
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
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明清皇家陵寝
清
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
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
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
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清孝陵
明清皇家陵寝
内葬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
他是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帝,在位18年。
与福临合葬的还有孝康皇后、孝献皇后。
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
孝献皇后是顺治帝的宠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景陵
明清皇家陵寝
内
葬圣祖康熙皇帝和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贵纪。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为入关后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
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出兵击退盘踞在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遏制
了沙俄对华的侵略野心。
他曾多次平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部分上层分子分裂祖国的叛乱。
玄烨注重农业,大力治理河患,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热心学习西方自然
科学。
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干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誉。
他本人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天文地理、诗词
歌赋、书法算学都比较精通。
孝诚皇后是玄烨的嫡皇后、被废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
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清裕陵
裕陵
内
葬高宗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二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
他25岁登基,在
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勤于政事。
政治上,继续平定国内叛乱,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
污吏。
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屯田开荒。
在文化上,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
在他统治期间,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康干盛世”推向了顶峰。
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封建社会寿命最长、掌实权时间也最长的皇帝。
孝贤皇
后是弘历的嫡皇后。
孝仪皇后是嘉庆皇帝的生母。
清定陵
内葬文宗咸丰皇帝和孝德皇后。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l—1861),在位11年中,国家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逃到热河,死在避暑山庄。
孝德皇后为奕詝的嫡福晋,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惠陵
内葬穆宗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是慈禧的独生子,6岁即位,卒年19岁。
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昭西陵:内葬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本布泰(1613—1687)。
她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庄妃,是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
曾协助皇太极处理国政,又先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幼主,为大清江山的开创作出了贡献,被史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东陵
内葬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她是顺治皇帝的皇后,21岁时被尊为皇太后,77岁死,当了57年皇太后。
她是清代当皇太后时间最长的一位。
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
普祥峪定东陵
内葬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即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
她是咸丰帝的皇后。
咸丰帝死后,曾与慈禧在同治、光绪年间两次垂帘听政达20年之久。
菩陀峪定东陵
内
葬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皇太后,俗称西太后。
她原是咸丰帝的一名贵妃。
咸丰帝死后,她与恭亲王奕欣合谋,发动了“辛酉北京政
变”,登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
在她统治前期,一方面拉拢满汉勋旧贵族势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务派走靠西法强国之路。
她利用汉族地方武装,同时又借助洋人力
量,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使清朝统治得到了相对稳定,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
在中后期,由于外国的侵略扩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
地赔款,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程。
慈禧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扼杀了“戊戌变法”,扑灭了义和团烈火。
到晚清,迫于形势,她也采取了一些立宪新政之
举。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
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
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
1668
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
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
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
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
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
考)。
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纪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纪园寝。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
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
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
在孝庄文皇
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
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
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
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
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
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
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
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
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
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
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
堪称上乘之作。
明清皇家陵寝
1747(乾
隆十二年)裕陵纪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
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
东西配殿。
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
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
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
年)建成。
其纪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
宝华峪陵寝建成第
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纪园寝废掉,
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
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
1859
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
直到
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后完工,命名“定陵”。
随后纪园寝也相继告竣。
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
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
同时完工。
但16年以后,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建筑之精美,使与之毗邻的慈安陵为之逊色。
因为这两座陵都
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
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
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
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
位于惠陵西侧的
纪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问建成。
由于国力维艰,建筑材料低劣,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
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
由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搁浅,到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之久。
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活动,不仅极大地耗费了国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特别是光绪年间屡兴
大工,更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复亡。
清朝入关以前,已经在关外营建了3座皇帝陵,即水陵、福陵和昭陵。
这三座陵寝规制各异,说明当时并无定制。
入关以后营建的陵寝,基本因袭了明陵规制,但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营建的陵寝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皇帝陵
自
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
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
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
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风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
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焚烧纸、锞的场所)、东
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
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
神厨库区位于
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
围墙外建井亭。
三个区的所
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复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复顶(包括墙顶)。
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入
关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袭孝陵规制,宫殿区和神厨库区与孝陵相同,惟神路区有较大改动。
主要表现在:一、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
服殿。
二、圣德神功碑亭改竖双碑,分书满汉碑文。
三、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
四、改龙风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道光年间,为求划一,谕今将牌楼门
也称龙风门)。
五、裁撤了七孔桥、一孔桥,保留了五孔桥和三路三孔桥。
六、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关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基本承袭了景陵规制,但稍有展拓。
一是神路区的牌楼门以北增加了一孔拱桥。
二是石像生增至8对,比景陵多出3对。
三是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
四是在三路三孔桥两侧对称地各增设了一座三孔平桥。
入关第七帝咸丰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了祖陵的规制,但又仿效了其父道光皇帝慕陵的某些做法,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三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
入关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规制更为减缩,不仅未建石像生,连与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为割断统绪的孤陵。
皇后陵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的孝东陵,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
但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又埋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纪园寝的局面。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是清王朝营建的最后两座皇后陵,其规制基本参照了孝东陵,但又有所区别。
一是在神路区增建了下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平桥;二是陵内不再埋葬妃嫔,比起孝东陵来规制有所展拓。
埋
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由于是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规制极为特殊。
一是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未设桥涵;二是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
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三座琉璃花门;三是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四是隆恩殿为清代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顶。
其规制与其他皇后陵迥
异,当为特例。
妃园寝
在清东陵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是景陵妃园寝,其布局只有宫殿区。
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和平桥、东西厢
房、东西班房、宫门、燎炉、享殿、园寝门。
后院建49个小宝顶。
厢房、班房均以布瓦复顶。
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复顶。
景陵妃园寝成为
后世妃园寝的蓝本。
景陵皇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纪园寝。
乾隆皇帝出于对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的尊重和孝顺,拓展了规制。
与景妃园寝
相比,有以下三点不同:一是增加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二是享殿月台前设置了丹陛石;三是为两位皇贵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绿瓦单据歇山式的明楼,从而该园
寝成为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是裕陵妃园寝。
该园寝规制接近景陵皇贵妃园寝,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34座小宝顶。
定陵妃园寝和惠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营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园寝,它们的规制均与景陵妃园寝相同。
从清东陵各类陵寝规制的传承演变情况可以看出,陵寝规制不仅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当时最高当权者个人意志的影响。
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
清
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
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
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
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雍正8年(1730年)时,以此地"山脉水洁,条理详明",系龙脉吉地而于此兴建泰陵;雍正死后,乾隆继位,父子不葬一地为制,遂形成东、西陵隔辈建陵的现象。
清西陵东起梁各庄、西到紫荆关,南抵大雁桥,北接奇峰岭,占地约一百平方公里,内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后陵三座,以及妃嫔、公主、亲王的园寝七座,而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则分布东、西两侧。
西
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后依次有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后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
等,这些建筑物以一条南北贯穿、长2.5公里的神道串联起来,入口的石牌坊,东陵只有一座,西陵则建有三座;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后,西陵
则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筑形制大致与东陵相仿。
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禛之外,还附葬孝敬皇后喇喇氏及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
陵西侧2公里为昌陵,系嘉庆皇帝和孝淑皇后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铺地,为帝陵中所罕见。
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两位皇后
的陵墓。
该陵不置方城明楼,规模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气清远的楠木构筑,且只施雕镂而不着彩绘,在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显得朴实典雅。
殿内藻井刻
满许多腾云驾雾的飞龙,其用意在借引龙上天,吞云吐雾而不喷水,以保持陵墓内部干燥。
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于宣统元年
(1909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崇陵的地上建筑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鲜丽;地宫则已遭盗掘,随葬品尽失,但内壁的佛
像、神兽等浮雕精致生动,倒也有一看的价值。
崇陵东侧紧邻着埋葬光绪妃嫔的崇妃陵,珍妃和瑾妃就葬在这里。
传说珍妃系被推下紫禁城内的一口井里而死,尸体
捞上来后就葬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