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
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
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
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
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
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
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
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
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
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
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
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
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
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