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位于古城东北四里。
以春申君姓得名。
山高九十一点七米。
上有席帽马鞍龙头诸峰。
吴时为烽火之所。
其巅有元诗人王逢结庐隐居处。
黄山隔江与靖江孤山遥相对峙。
江面最狭窄处仅一点五公里。
为著名军事要塞,今废垒犹存。
有诗赞曰:席帽高举眼界开,嶙峋怪石郁崔巍。
营房泥垒蜂巢似,炮置南台更北台。
舜过山
又称高山。
在观山西,相传舜曾过此山,春秋时吴季札逊根之处,即在此山脚下,山之北有唐末高士魏璞隐居处,今存魏村名。
诗云:有虞遗迹遍尘寰,江上名传舜过山,魏璞高风今在否?隐居曾记此峰间。
舜过山与1962年划归武进县。
姬墩山
位于古城西南七十里,相传该山为堆土成山,海拔约50米,为春秋时期吴国姬光太子终累之墓。
山南有姬光庙,清咸丰十年间毁于战乱,姬光太子没有能继承王位,其父吴王称为阖闾,迁都姑苏。
据考古学家称,吴国人采取土墩墓葬制,为防水患,一般葬于高坡,而平地高处墓室则堆土为馒头状,似墩称山。
晚清诗人金武祥有姬山考非常详尽。
前栗山
在古城西六十里,海拔约40余米,山旁多种瓜果,味甜美,人称前栗山瓜。
此山甚怪异。
平地隆起,或为王墓不得而知,粱陈时多有王族葬江阴。
山上建有崇圣寺,为清初所建。
抗战时,西乡人兴学,借山上寺院开课,颇得时誉。
新四军陈毅军长在民国28年,应地方绅士请,在崇圣寺神殿宣传抗日,并赠银助学。
青山
位于古城西南五里,海拔36.7米,相传春秋时,干将莫邪在此山铸剑炉九所,故名九炉山。
古诗云:西望高峰黛色浮,山青一幅图画收,干将炉将安排九,剑气冲霄逼斗牛。
据传江阴名士沙万里隐耕青山数十年,身居茅屋,风雨不入城。
沙善古文,诗有《竹窗漫稿》。
上世纪70年代,在该山南麓出土史前石器、黑陶器与兽骨、石犁等。
山上有中共钱振标烈士墓。
寿山
称半山,在城内中山公园北侧,原称梅花岭,又名万寿山。
据称其为江阴诸山之归宿处,不可小视。
其山高仅13米,翠岗连绵,似一游龙在卧。
寿山实为清光绪年间学政,挖后花园玉带河推土而成。
东峰建有香雪亭,西峰建有万寿亭,南坡有明万历年间建造之獬缙亭,俗称状元亭。
亭内四柱有盘龙浮雕,造型精美,此亭意在激励后人勤奋攻读。
寿山有雪浪湖,墨桦榭碑廊,忠邦亭,千年紫藤园,院内铁佛寺有“心经碑”,其字体狂肆奔放,似正似反,初睹心惊肉跳。
中有一“声”字直泻而下,近一米,疑为持禅杖所为。
非斗笔能书。
今学政衙署改造,古迹换新貌矣。
庆山
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富杯河之南,以庆云里得名,又名盘古山,海拔仅数十米,相传尧舜曾居此,富杯河西建有西舜城,今庆石墙脚,依然可见,旧有《得堰松楸》《西墩樵唱》等八景。
此处有诗歌赞曰:《无色祥云集此间,庆因名里又名山,登临盘古胸怀畅,远望观高叠嶂环。
观高二山相接,皆距庆山不远。
顾山
位于城东七十里,有大小两座山岗,远望为龟,故此山又名龟山。
古时山上兰草芬芳,又名香山。
因界于常熟、江阴、唔系三县交汇处,故名三界山。
江阴占半山,大历史学家顾颉刚说此山为江南顾姓于汉时封王得姓之山。
山腰处有昭明太子刊刻诗文集的《文选楼》。
寺内旧有山茶树一株,相传为其手植。
有诗赞曰:为喜登临访顾山,又名三界势连环,昭明文选楼何处?手植茶树在此间。
近闻文选楼遗址在恢复中。
秦望山
在古城西南二十里,《风土记》称:莪耳山,又名秦履山,为秦皇求仙登高望归处。
山在月城、南闸交界,海拔189.3米。
东为鸡笼山,西至武进焦溪镇,三茅峰蜿蜒起伏状似龙。
山之西有仙人墩,上有芦崎庵,为鸟窠禅师栖身放螺处。
院内有放生池,昔有白乐天题匾,诗曰:“栖身盘曲古松奇,如鸟高飞绝俗宜。
院筑芦崎臻悟境,乐天题匾放生池。”
观山
位于古城西南二十里余,其西南支为丁果山,又名丁国山,相传吴王曾游观于此而得名。
海拔149.9米,山顶如屏,东西分嶂,谚称观山顶上玉屏峰,其两峰矗立,一道中通,曰观山门。
元代文学家朱德润写《三山歌》曰:“秦望山,秦皇何所望,卢敖去不还,海水白茫茫,观山亦何高,山上仙人卧石床,至今枕头痕,草苦苔自香,驱之不成羊,吹之不成粮。
白石白石,徒焉彼方,山灵夜出喷雾花,白石蜿蜒飞白蛇。”
焦山
焦山为秦望山西支,今在武进县境,本为樵山,为采樵之地,海拔66.4米,后人误以为焦。
古诗称:“时人深林人翠鬟,樵山竟误作焦山。
毗连秦望峰如画,薪荷归来夕照间。
”言樵夫砍柴到傍晚才能回家。
白石山
位于城西南十八里,在申港夏港南闸交界处,海拔85.2米,山势如伏狮,又称狮子山。
山上产土如石,可制陶、罐、磁。
相传有叫蔡仁溥的高人隐居在此山,与花山和尚最友善。
蔡有楚音,清顺治初来山庙居住,打草鞋易食。
每与人不语但笑,人问之更大笑。
每见山水佳处,便临风鼓掌大笑,人称笑和尚。
古诗云:“不言而笑笑无声,恰笑人争利与名,名利皆空空色笑,笑他名利误平生。”
砂山
此山在定山东十里,为华士镇屏障,山体东西连绵约五公里。
西端与鸡笼山连冈,东为白龙山又名龟山,中为牛岭山,海拔192.8米。
山巅有五峰,称五峰顶。
相传该山初为平地,晋宋间,因潮涌砂石堆积成山,吴越大战,吴兵败,即此地。
砂山自古为军事扼守要地,山南72个村,山北72个墩,为古时屯兵之所。
砂山西有泰清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唐宋间成名刹。
山脚有元代画家倪云林结庐隐居的倪家湾村。
龟山
又名白龙山,位于砂山东麓二里。
相传有白龙游其土而得名,今龙洞犹存,其山形似龟,海拔119.8米。
山麓有石佛寺,相传古时江边一个无名和尚嗜酒,长醉不起,竟变成三尊石佛,人们为之建寺。
寺内有大铁钟,悬挂树上,击钟警示,劝人不要饮酒过量。
有诗曰:“山峰首尾象形奇,俗号龟山恰似龟,古寺丛林尊石佛,相寻龙洞赋诗词。”
白鹿山
白鹿山位于砂山龟山之北,是一座土岗,山高仅10米,今已消失。
古时江阴为荒蛮之地,满山遍野杂草丛生,也是白鹿出没之地,吴王出猎得白鹿于此故名。
诗曰:“砂山东北有高岗,白鹿名题胜迹彰,艳说吴王曾出猎,归携奇兽气飞扬。”
琦山
位于古城东九里,昔吴王泛舟其下,建野花错锈如琦故名,其山海拔135.1米,山北麓有明兵部尚书徐晞墓,徐称“不可”先生,破南蛮象阵,又征甘凉积功升兵部尚书。
徐告老还乡,因病嘱其子死后葬于山北,其子一生未听父命,想临终应听一句,故将父葬于山北。
有诗曰:“风鉴由来适地宜,徐公卜地太离奇。
如何北向偏南向,教子无力悔亦迟。”
花山
位于古城南十里。
一名华山,与妯娌山相接,海拔241.2米。
相传此山西侧有两峰,故名妯娌山,又四面皆九里,又名九里山;又因其石似鲤,又名游鲤山。
山南有建于明崇祯初年的九莲禅院,徐霞客儿子李寄与其母周氏曾移居其旁之山居庵。
东有松荫庵,宋葛文康墓在焉。
山巅有云,乡人以为雨候。
花山风水称盛。
近考古发掘,花山脚下挖出佘城遗址,可证三千年前花山即为江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毗山
位于城南二十里,俗名时山,以时姓居此地得名,海拔70.4米,山麓有建于北宋之能仁寺,有《毗山诗抄》稿本传世。
东乡云亭,长寿、峭岐皆以此山为界。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乡为毗陵县,以此山为县名,晋太康二年,置暨阳县,建治所于长寿莫城,即毗山南,属毗陵郡,江阴称郡,即以此开始。
明高士夏树芳携母隐居毗山东麓,设塾授课,东林党人缪其昌即出其门下。
董其昌有诗题赠曰:“毗山把酒和陶诗,千载柴桑是尔师,敢道桑榆输一著,此山何似在山时?”长寿出土商周铜锛等器物。
可见人文之早。
稷山
位于古城东二十里,海拔80米,唐代大书法家薛稷建别业于此,故名稷山。
诗云:“高风别业在峰湾,薛稷幽居号稷山,啸傲烟霞谁作伴,顾淞墓碣许追攀。”
苏州翰林顾淞墓在稷山,昔日该山有“彭山拥翠”“小圃凝香”等十景,如今难寻其迹了。
售山
售山位于古城东十七里,海拔60.9米。
梁天监年刘售啸聚于此,自命售山。
诗云:“称雄刘氏冠尘寰,强号名山作售山,啸聚威风犹在否?空嗟狐貉集峰湾。
”售山居山观中心,群山环抱,刘占山为王,称霸一方。
环境使然。
虞(欤)山
在县东十五里,为定山西延突起山峰,其形似龙头,海拔167.4米,山脊有阜,垒垒相比,其形如欤,故称敔山,又称耙齿山,此山亦名赤石山,相传山石是红颜色。
有樵夫上山砍柴,因为可以挖到金银,不听劝阻,遭洞塌而死,人又称为贪山,以警世人。
耙齿山来历,据考山顶有石室能藏人,据考是古时军事设施,虞山时有狼群出没,乡人避之。
又考古挖掘,虞山有王墓,风水极佳,按左青龙右白虎,前青鸟后玄武排列。
今虞山湾列入开发,成风景区。
赤石山
山在县东三十里,高仅数丈,俗呼为缪墅墩,上有周穆王厅、赤石亭,山下产红石。
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是也,诗云:“山形卑微宛如墩,下游嶙峋赤石根,开凿为亭今已废,丹砂妙用孰探原。
”该山已移为台地。
定山
在县东十八里,雄峻磅礴为诸山之冠,相传此山为唐代高僧法响禅师驻锡地,山上有定光佛视现,故名定山。
此山周长30余里,海拔273.8米,主峰五峰顶有定峰庵遗址。
宋代山腰龙冈建七级普照塔,塔旁有虎跑泉,相传为法响禅师驯虎得泉。
自宋以来葛氏建别业十一景,明徐霞客之子李寄曾移居定山湾,文人雅士均赋诗咏之。
鸡笼山
此山位于城东二十六里许,为砂山西延山岭。
海拔30余米,相传古时有锦鸡出没,被天师关进鸡笼内,因山形似笼故名。
明正德皇帝路过此山,有周姓人招待杀鸡,感动皇帝,便下旨本地曹御史将女儿许配周家完婚。
周家做官候,大兴土木,建周庄,延续至今。
有诗曰:“寺建砂山号太清,禅参弥勒佛争迎,鸡笼龟岭东西接,众水潆洄远岸平。
”其意砂山如伏龙,东有龟岭,西有鸡笼,首尾相望,龟示长寿,鸡为凤凰,龟凤相伴伏龙,人间一奇景也。
长山“十里长山”。
海拔90.4米,梁武帝时,有女子于此修道成仙,建玉真观,故名。
山之西侧有巨石飞跨入江,平面如筏,始皇欲乘此筏浮海。
有诗曰:“高飞巨石入江中,数丈平悬竹筏回。
上下疑随潮水定,秦皇浮海逞威风。
”此山曾出土13亿年前磷木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网纹陶片,证明人类据此山从事渔猎活动很早。
巫山
位于古城东北二十五里,又名浮山,为江海门户,故名巫子门。
其山北有石壁峭立,平直如门,左右嶙峋对峙,各分12层。
骤雨来时,飘入石缝,殊有奇观,所谓“巫门夜雨”。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于此大战,有诗曰:石壁高分十二层,淋漓瀑布水云蒸,巫门夜雨传佳话,更见鸡冠旭日升。
镇山
镇山在县东三十里,旧志云昔有虹霓出此山,为镇星所陨化,故名。
山北石独立为老僧形,曰和尚石,土人以石顶液出为雨兆。
诗曰:昔日虹霓出此山,镇星陨化任回环,老僧独立惊奇石,云看无心作岫间。
蟠龙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又名蛟山,相传唐时有黄龙蟠其上,三日始没故名,古诗云:“蟠龙峻岭色称黄,垂拱编年纪盛唐,三日攀留鳞爪现,云从五彩兆祯祥。
”王时霖《蟠龙山望江》诗“天娇蟠龙入画图,春林红树两模糊,晚来岸帻江天望,几点云帆淡欲无。
”上世纪70-80年代,山上曾出土磨制石器、石斧、石锛,铜炊器等。
相传龙无骨说,刺伤其上始白石土,其下为石英石。
凤凰山
在县东二十里与蟠龙山相接,海拔93.5米,《太平环宇记》云:晋太康元年有人掘得玉凤凰于此,故名。
诗云:凿石喧传得凤凰,争看岩际任翱翔,蟠龙相错增奇彩,圣德来仪送圣王。
“蟠龙山与凤凰山两山之间,有一块较大的空地,开掘南坡有汉墓群,出土独木棺材和古陶等。
据分析此处夹在龙与凤之间,是古人的所谓风水宝地,汉墓在此大批出土可想而知。
香山
在古城东北三十三里,今山观与张家港交界处,《吴地记》载:吴王夫差遣美人采香其上日采香径,又名香湾。
此山海拔136.6米,山势逶迤曲折,引人入胜。
山南有小香山,有苏东坡题匾之“梅花堂”。
明代旅行学家徐霞客多次来游此山并赋诗,其中:“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广为流传。
“香山昔有祖师殿,兜率院、最胜塔、桃花涧等胜迹。
君山
位于旧澄江门外二里,以春申君得名,又名瞰江山,为一邑主山。
由西麓而上有东岳庙,龙飞驻跸坊,春申君墓。
山腰有松风亭,山巅有无梁殿,山之北有望江楼寺等。
清光绪年间学政夏同善于此植松万株。
今君山重建寺,有巨赞法师纪念堂,远近香客朝圣不绝。
金武祥诗曰:“独善蓉城盛,登临万象呈,远峰明夕照,高阁纳江声,古木深千尺,幽禽时一鸣,此间容闭户,不愿逐浮名。”
鹅鼻山
位于古城北四里许,为黄山西延山峰,山势高斜如鹅鼻,海拔59.6米。
昔澄江八景有“鹅鼻积雪”等。
明代进士尹嘉宾诗云:“鹅鼻如银虬,下饮千江雪。
树与鹤洲平,日补黄田缺。
”鹅鼻山有清淮军固守炮台。
鸦片战争时,英人入侵长江,与清廷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大批英舰即停泊鹅鼻嘴。
今鹅山青翠如阴,山巅有徐霞客《江源考》碑,咏江诗文碑廊,有西流坛其下鹅鼻处有听涛阁,最得文人雅士青睐寄兴。
萧山
位于古城东北十里,以肖姓所居得名之,俗称小山,上有祭江台,明朝以子鱼齐鱼入贡。
渔人群集于此,焚香祭江,以求鱼产丰收。
诗云:“台筑萧山近水滨,年年邑令祭江神,鱼齐珍入贡知鱼美,更喜烹鲜宴如宾。
”该山长年取石,现已渐渐推平。
彭公山
在萧山东,此山本定山支脉,或称张岐山。
海拔40余米,相传汉将彭越东征,扎营于此。
有一说是彭人始祖之墓,彭人是武人集团,扼守古渡口,维持大江南北的交通孔道。
大棚之裔封于暨,其实情有待考古挖掘,江阴月城乡有彭家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江(长江)阴山水位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