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位于新安江中游,原为歙之东乡,最古属中华九州之一的杨州;春秋后期属吴;战国初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灭吴即属越国。
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被楚成王所杀,越臣于楚,越人回归南山。
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的行政区划,分天下三十六郡,初属会稽郡,仍是越地。
秦朝对越族归化,采取强制性手段,令越民迁徙浙西、皖南等荒僻之处,同时又将北方“有罪吏民”流放越地。
秦灭汉兴,西汉王朝采取剿抚策略,令越民降汉,时淳安地区属丹阳郡、归歙县。
西汉末年,北方战乱,大批地方士族避乱江南,随着避乱的还有大量的农民与手工业者。
浙江、皖南是这次北人南移的主要地区,其结果是带来了中原文化,包括北方大量的劳动人口,也包括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以及中原的人才及学术与思想的观念,导致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基本同化。
那么,南迁踏进淳安境内又是那些北方土族呢?据史料及《新安方氏宗谱》记:……方氏鼻祖雷公,字天震,封于方山……居河南郡……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方望之长子纮,为汉大司马长史、汝南尹、因王莽篡乱,用方纮为丞相,纮不受,即潜地带家属骨肉过江,因怕追杀,初言姓房。
而方为望族,后即复姓方而扬名,过江后方曾任丹阳歙县令,子孙固桑梓东乡(淳安),汉光武乙酉年(公元25)即位,用方纮为丞相。
方纮是最早南迁淳安,传播中原文化的士大夫。
方纮有方旷、方远兄弟,方纮又有四子,长雄、次杰、三纲、四毅,而且都为出类拔萃之人才。
方雄,字代英,汉光武六年(公元30年)拜尚书郎,后迁给事中,十一年为金牙将军,二十五年升云麾将军,后征战有功,拜西河太守。
方雄又有三个儿子,而且个个了得。
长子方侪,少年英俊,善辨天文,汉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举良贤为南郡守六郎君,后为太子门下大夫左侍郎。
癸亥(公元63年)封关内候。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方雄的第二个儿子方储,淳安自古就称他“方仙翁”。
到处建有仙翁庙、真应庙,贺城竟有东、西两座庙来祀祭方储,方储可谓是淳安文化之神。
方储少失父,立大志,学业精通,善星文五行,精占卜吉凶。
曾注释《孟氏易》。
举孝廉,授郎中职,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中,并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毫不迟疑,拔佩刀将乱丝斩为三截曰:“乱必剪之而后理!”帝赞其胆识,夸其才,出为句章(今慈溪西南)令。
元和初年(公元84年),方储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
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皇帝出郊祭天,方储劝驾曰天有灾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信反下诏责储“卿不尽忠,而出欺诈!”方储再奏,而奸相张林进谗言,皇帝仍一意孤行,方储曰:“臣性正直而得欺伪,获不忠之谤,宁杀身以成仁!”后即饮鸠而卒。
少顷,狂风大作,冰雹如斗,死者千计。
和帝追悔不已,下圣旨称方储任官惟明,莅政惟平,立身惟清,勅赐真应庙、方仙翁庙额。
方储死后,其兄方侪,弟俨诏征归京,名为讨伐匈奴乱国,实为奸相张林欲加害之。
果然,张林以“三召不至,必有异谋,请兵讨之”,即率兵马南下,永元六年(公元94年)端午日,方侪、方俨在古威坪堨村村下,共陈冤枉,忽起忿怒,兄弟二人拔剑刺腋,两血相溅合,高二丈余,湖水变亦,以此称为血湖。
方储等兄弟虽遭奸相加害而死,但当时歙之东乡(即淳安)汉风日盛,人文蔚起。
方储从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成为淳安历史上第一个荣获“辟召”称号者。
其弟方俨,学行清高,文武多奇,兄弟三人,俨文章最优。
当时方姓在淳安政界学界都最为鼎盛,方储曾祖方望就在西汉为太傅兼太史令,祖父方纮为司马长史丹阳令后为东汉丞相,父方雄为西汉云麾将军西河太守;方储兄弟三人也曾为高官显爵;方储生三子,长子观之,任长城(浙江长兴)县令,次子觌之,授关内候,三子洪之,晋安县令,可谓显赫的官宦人家。
所以他们当时能在贺城东北之迈山,修筑占地近百亩,雕有翁仲、石狮、石马、石羊等气势宏伟、壮观荫威的汉代古墓群。
较方姓迁淳安晚180年的东汉皇室成员刘蒜,因避黄巾之乱,南迁歙之东乡林兰(今淳安光昌)。
建安二年(197),龙骧将军汪文和任会稽令,从河南迁居歙县,为汪氏始祖。
当时淳安虽未建县,只属歙之东乡,但由于高官厚禄者众多,一时官宦迎来送往,加之文人学士相交来访,新安江上舟辑穿梭,白帆点点;歙东古道,车马奔腾,烟尘滚滚,地方官吏,诗人墨客相聚的风水宝地,为后来的贺齐建县立郡打下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改天换地话今昔——沧桑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