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广东省汕头市南山寺
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古城之南,地处“独鲤朝阳”,后枕金山,面向梅花村,古树参天,坑泉潺潺,井水甘甜,幽深清雅。
该寺创于明末,由火神爷小庙扩建而成。
相传当时寺有木匾“潜云正宗”,至“文革”中的1976年被“红卫兵”连同大批佛像、经书典藉(包括叠石岩所移寄者)诸文物一起焚毁。
今遗一块石板,长1.05米,宽0.5米,因石面呈灰色中,左上角却浮现白色部分,弯形似月;右下方却露出一点儿似日之白,故素称“日月石”,昔为后座亭前台阶打坐之石,今已铺在天王殿弥勒佛前地面。
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
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时,寺倒塌殆尽,仅存门楼和大殿四石柱。
震后4年,岛上七鹤岩尼师释修彻、修解,发下宏愿,携徒来寺,在善信们捐助下,于废墟上,五易春秋,至1927年竣工,艰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厅宝殿、两侧厢房,使其重光。
“文革”中驱尼废寺,疮痍满目。
1978年,政策落实,寺获生机。
释长仰携盲师公释演证返寺,挑起复寺重担,经海内外善信解囊,总投资100余万元,重建大雄宝殿(1994年12月4日奠基,至1998年10月竣工),增建祖堂、客堂大楼、天王殿、观音阁(1990年仲秋竣工)等,全寺宏大庄严,结构精巧,雕梁画栋,飞檐翅角,琉璃焕彩。
建筑面积1千余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的古刹,只见古代门匾额石刻深厚逸美的“南山寺”三字。
新建的大山门楼,坐南向北,高约9米,宽约10米,恢伟瑰丽。
大门内辟有停车场,兴建一座三层接待楼(每层约200平方米)。
向南走过围墙,就抵中心,从西向东耸立着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堂、观音阁、左厢三层楼,右侧大庭院、斋堂等。
宝殿雄伟,祖堂庄严,观音阁恢宏,钟磬传声,花草流芳,令人留连。
7、广西区贵港市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贵港市城区南郊东南约3公里郁江岸边二十四峰中的南山公园内狮山岩洞里,是千年古寺,岭南名刹。
南山海拔70米,为郁江畔24峰之冠。
山上奇岩峭壁,杂树间生,景色雅致。
相传昔有不老松,今半山尚有“不老松”崖刻。
山前山后有岸洞11个,洞中多有宋以来题刻,观音岩内还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
登临山巅,可鸟瞰全城。
南山寺于南山上,始修于宋朝,宋太宗赐御书,宋仁宗题“景佑禅寺”额匾。
元文宗即位前两次住寺,题“南山寺”,称南宗正脉,是西江重要佛寺。
“山明水秀本从来,云水光中计四峰”。
寺依山踞洞而建,门外有菩提树,寺内曲径通幽,有宋、元、明、清石刻百余方和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大铁钟等历史文物。
洞内钟乳石丰富多姿,有飞来佛、石狮、石象、石鲤等,另有晋代葛洪炼丹遗址和流米洞遗迹。
南山寺历代为旅游胜地,今寺内石刻与宋代铁钟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二十四峰,根据各山的不同形状分别名为:狮山、文笔山、驴山、马山、鸡儿山、屏风山、栖凤山、靴山、风浪山、三台山、大钟山、朝笏山、螺山、莲花山、白鹤山、尖山、香炉山、望夫山、独寨山、两面山、凉帽山、龟山、凤凰山,形似狮子,半山腰有两个石洞,分列于狮鼻两边,形似狮子的两个鼻孔,山上遍长“龙骨草”,把整个狮山覆盖得严严实实,活象一只披茸醒狮。
迎着初升红日,狮山就会出现“醒狮朝阳”一景,煞是好看。
南山寺就在狮山下依山据洞而建,掩映于万绿丛中,山前群峰环绕,如向狮王俯伏朝拜状,构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秀丽胜景。
南山寺始建于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善智和尚来到贵州(今贵港),踏遍山川,最后选在风景如画的狮山岩洞里建立寺庙,供奉如来、三宝诸佛,自此南山寺香火兴旺,名气日盛。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以宋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南山寺获赐太宗御书224轴,并建御书阁安奉。
当时,南山已成为天下名山,扬名中原大地。
宋仁宗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大力整顿寺宇,下令“毁天下无额赐寺院”,由于南山寺是州治所在的寺庙,素负盛名,宋仁宗乃亲书“景祐禅寺”匾额赐给南山寺。
因此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
自此,南山寺声名远播,成为岭南名刹,终日香客盈门,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
这是南山寺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
南山寺距城区中心约四公里。
从市新世纪广场乘8路公共汽车,跨过郁江大桥,就到南山寺附近的文笔山。
这山巍峨高大,厚重端庄,西看如支笔,东望似猴子,北眺像观音。
山前有一池塘,据说,以前常有骅骝(猴子)、凤凰在塘边或塘中戏耍,故名骅骝塘,又名凤凰塘。
相传,文笔山是贵港一支神笔,它以骅骝塘为墨池,大地为纸,舔之不完,写之不尽,是贵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从文笔山行约400米,就到坐落狮山的南山寺步入寺门,再沿石级而上到八角亭。
此亭始建于清初,乾隆后期重修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南山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亭内供奉大肚佛,两侧是四大金刚,亭的三面墙壁镶满一块块石碑。
亭东第一块是建八角亭的碑文,文曰:清朝初期,南山寺“景物萧疏十之四五”,据贵县志记载,那时,由于农民起义纷呈,清立国十三年后才有县官来坐衙执政。
碑文里说的知县澹(淡)公,就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到任的。
从八角亭沿着之字形石级直上,就到南山大洞。
洞门刻有:“洞门云锁三冬暖,石室风生九夏凉”的对联。
洞门石壁上有一棵不老松,是贵县旧八景之一。
这棵小松树自公元989年建寺时已有,一千多年来,不长高也不长大,总是老样子,四季常青,令人称奇。
据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典故就源于此。
进入洞中,只见该洞上窟窿,下宽敞,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高15米多。
因洞中有“石像天成,非凿非刻”的天然石佛三尊及历元到明,后人增刻已达三十余尊,小石佛遍布崖上,故名石佛洞。
该洞又是南山寺供奉如来佛祖及寺僧做佛事的地方,这尊如来佛像是新塑造的,高八米,故该洞又称大殿。
大洞是个文物丰富的大宝库,不但有石佛、石象、石牛、石狮、石虎、石鲤,还有御书碑和飞来钟等胜迹,以及历代骚人墨客的诗词、题额摩崖,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南山寺的摩崖碑刻有180多幅(块),其中自治区博物馆有拓片的50幅,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一块极为珍贵的御书碑。
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图贴睦尔亲王被流放海南岛,中途来游南山。
公元1323年奉召返京,重游南山,并亲书“南山寺”三字赐与寺僧。
公元1328年图贴睦尔登位,号文
宗皇帝。
后贵州(贵县)州官撰跋刻《御书碑》立于石佛洞北壁下保存。
洞的左侧有一口大铁钟,叫飞来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一吨多,用槌击之,发出巨响,山鸣谷应,声播十里。
钟面铸有“皇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乙丑岁正月”,“抚州匠人曾守政铸造”等字样。
此钟历时近千年,为贵港市尚存16个铁钟之最,是全国十大名钟之一,被列为广西重点保护文物。
这个古老铁钟原是广州光孝寺的神物,它之所以神,据传说,因它慕南山风景优美,香火兴旺,在一夜之间从广州飞来,自挂于大洞一根横木之上,长鸣七天七夜而止。
神钟还能卜吉凶,知祸福,来人拜之、求之,都逢凶化吉,是南山寺又一奇宝。
大洞西侧是观音岩,与大洞相连,呈长方形,长约15米,宽5米多,从大洞拾级而上可到达。
此岩是历代石刻较多的地方,其中有讲农业生产的,如清雍正年间曾两度任贵县知县的天津人孙超群写的“南山记”石刻碑文。
文中提到当时贵县还不懂种旱田,农民都是“以手拔草,困难开辟,亦难多种”。
于是他推广了北方旱地农具铁锄,对农民“躬行教种”,“数日间旱田之利益通晓”。
他还满有信心地说“将来之辟土必多,民生厚望矣”。
观音岩宽敞明亮,旧社会官绅游山到此,必摆酒吟诗,清风南来,令人飘飘欲仙。
因此,清康熙贡生、山水郎曾光国题刻“登临即仙”。
岩内有“鲤鱼滴水”、“通天洞”胜景。
关于鲤鱼滴水有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郁江鲤鱼湾有条鲤鱼精,到南山寺称王作恶,民愤很大,被观音菩萨施法使其现出原形,并把它抛到观音洞顶的石壁上倒挂起来,鲤鱼哭泣的泪水流到嘴边滴下来,成了现在的“鲤鱼滴水”奇观,真是“一窍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桨”。
观音岩西壁上有一洞口,洞道仅供一人沿崖攀登而上,半山上有小岩洞,过去建有魁星阁,曾是僧人住宿之地。
这个洞叫“通天洞”,登临者眼前即展现奇观。
“登临即仙”,谁不雅兴倍增?我游至此处,曾触景生情,口占一绝:“古寺风光处处优,鲤鱼滴水送清流。
沿崖直上通天洞,掩映林光画阁楼”。
在大洞东侧,有两个小岩洞,一称流云洞,清晨经常有云雾从山外漫进。
一称流米洞,在洞顶石壁上有一似漏斗状的小洞,以前有米从洞中流出,寺中几人,米流几许,不多也不少。
这些米从那里来呢?相传是金龟和仙鹤去游伏波滩,见米船触礁沉没,将遗下的米运回南山寺的。
但后来有个贪心和尚,把流米洞凿宽,企图让米多出,把金龟和仙鹤辛辛苦苦运回的大米掏空了。
金龟和仙鹤知道后,叹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怒之下,从此不再去运米了。
自此之后,流米洞也不再流米了。
金龟和仙鹤终日坐禅,后来也仙化了。
据说,南山二十四峰中的龟山、鹤山,就是当年金龟、仙鹤的化身。
此外,在流米洞北侧的石壁上还有个直通山顶的洞,险陡难上。
洞中有条跃龙门的鲤鱼,故称石鲤洞。
公元1872年有个学士游南山曾吟诗一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道:“胡不贯之柳,烹玉法一试?”意思是说:“为什么不用柳条把那条鲤鱼串回来蒸它吃呢?”鲤鱼跳龙门,龙门就在这里,你看,鲤鱼已跳到洞口来了。
在大洞东门附近,过去建有东楼“御书阁”,是安奉宋太宗赐御书224轴的地方,现已被毁无存。
我们从大洞东门出来,沿着羊肠小道拾级攀登北上,只见半山峭壁上刻有“问心”两字,用意似乎是要每个登山者回答:“继续前进还是半途而止?”面对那“鸟道磐羊肠,怪石削鸡距,天梯断后连,下瞰毛骨竖”的险峻历程,只有下定决心,“飞步白云巅”,才能观赏到那“石龛益奇丽”的景色。
后人在“问心”旁建有个半山亭,让游人小憩后继续攀登。
有诗云:“一生能有几回游,勿在半山亭里休,南峰顶上风光好,古郡胜景目中收。
”到了北极洞,十分凉爽,有“南北户通”、“千里俯窥”的奇景。
清乾隆初年,浔州知府李绮(江苏人)有诗云:“未尽登临兴,还来绝顶游。
俯身皆下界,极目见神州”。
妙哉!尤为后两句写景抒情,情融于景,读后令人振奋。
北极洞又名葛仙岩,是公元四世纪晋代药物家葛洪从广东罗浮山来此山采药炼丹时居住的地方。
在这个岩的山脚下有个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动而出,水清味甜可口,水中含有丹砂,饮之可延年益寿。
据传说,当年葛洪就在泉眼边筑围成井,取此井水到北极洞筑灶炼丹。
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炼出了仙丹,修成了正果,成仙升天去了。
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尊称他为葛仙,北极洞又得名葛仙洞。
那口井称为仙人井,葛洪炼丹的灶称为葛仙灶,今遗迹尚存。
清代举人石崇先有《丹灶吟》云:“水云深入好栖迟,行满功成在此时。
九转灵丹真火候,三翻消息登离奇。
一天蓦静三更现,万法全空五夜知。
得道仙翁驾鹤去,长留丹灶使人思。
”看来,一切均有证可考。
从北极洞出来,登上狮山顶峰,倚着嵯峨的山石,远眺稻浪翻滚,蔗海葱茏,青山耸翠,郁水荡波,闹市人涌,大道车流,真是气象万千。
近看廿四峰罗列如画屏,翠黛环立。
宋代贵州(今贵港)郡守陈昭嗣作诗曰:“二十四峰称小桂,山明水秀本从来。
”1991年我们陪南宁市葵花诗社十老游南山时也吟道:“陪客南山再次游,攀登步上顶峰楼。
披襟极目情无限,廿四奇峰眼底收。
”可谓异曲同工。
从狮山顶峰沿石级而下,来到山背脚下的舍利塔。
此塔共4层,高6米,宽2.5米,塔上端书“舍利宝塔”四字,下端有佛像浮雕一尊。
塔旁有一石碑曰“南山舍利塔记”,碑高96厘米,宽76厘米。
碑文有“佛光频耀,震动人天,信女陈觉定喜舍桂钞一千五百一十五元敬造石塔……”等字样。
这个塔是民国年间,本邑南江村盛光庭得知南山寺末代住持李春崖收有普仁大师园寂时的一颗佛珠藏于广东肇庆庆云寺,便亲到那里索珠回来,即与当地绅耆龚雨庭、叶瑞庭、周景贤、林进才等人商议建舍利塔。
随后便以贵县佛教协会名义发出缘部,向各方善男信女,广结善缘,随缘乐捐,并得到香港信女陈觉定大力支持,遂于1936年间全塔建成,将普仁大师的佛珠藏于塔内。
舍利塔前面是一片广阔的悠闲林荫地,内中有水塘。
目前,市政府已拨款兴建动物园,并于2003年8月13日建成对外开放。
动物园占地60亩,分为猛兽观赏区、灵长类观赏区、综合表演馆、儿童逗趣园等区域。
展出东北虎、狮子、狒狒、犀鸟等极具观赏价值的动物30多种200多头(只),及包括黑熊、鸟类、猴子及宠物狗在内的综合性表演。
据了解,该园是广西仅次于南宁市动物园的第二大公有动物园。
南山寺动物园的建成开放,为南山景区增添了一个炫目的亮点。
从舍利塔沿石级南下,回到南山寺门西侧,甘液池边,有棵远近闻名的菩提树,树高16米,主干直径1.1米,叶大如掌,遮覆直径达8米,四季常青,树本名贝多罗,是佛教圣树,相传以前西天众僧在此树下宣讲佛经,证菩提果,因而又称菩提树,因其稀有长寿,而成为南山寺之瑰宝。
此树原产印度,我国稀有,南山寺和广东羊城光孝寺各有一棵,合起来齐名。
贵港人曾绍箕于1686年作《南山即景》诗时曾提到菩提树云:“行看池边菩提树,灵鸟枝头学梵音”,据此推断,南山寺菩提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但迄今还是青翠挺拔,枝繁叶茂,未显龙钟老态。
更奇的是,将菩提叶浸于水中,存其盘脉,俨如薄纱,寺中僧人曾用以写经,可存千年,今人用作书签,可防蛀虫。
南山风景区是贵港旅游胜地,属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南山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建工作,1977年起,南山寺扩建为南山公园,总面积达1354.6亩,其中石山占772.5亩。
至目前止,南山已建石级水泥登山路三条,两条分别建于寺的东西侧,各宽1.3米,总长451.7米,均置铁杆扶栏,老幼上落安全。
另一条建于驴山,开辟了驴山游览新区。
此外,还建了古香古色围墙170多米,古装企楼式园门一座,亭台楼榭多座,混凝土水泥环塘路一条,宽3米,长490多米;又另铺筑混凝土游园路600多米。
近年来公园内外遍植各种树木花卉4万多株,四季常青,花香满园。
连接中山路的南山公园主干道已通车,交通方便。
再有,在寺西还建有两层古青石楼文物陈列馆,展出罗泊湾一号大型汉墓出土文物;在寺东建有烈士陵园,竖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有谭寿林、董铨汉两位革命烈士的塑像,还有黄彰烈士墓及其塑像。
贵港市人民政府除了引资建动物园外,还引资4000万元兴建南山宾馆,把南山公园建成了A级国家旅游景区。
不久,南山寺将以崭新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的光临。
8、浙江省奉化市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奉化市南面的南山上,为佛教祭祀场所,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海拔约120米。
据传该寺由来自天台的行脚僧建造。
南山寺为硬山顶建筑,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山门殿,约50平方米,正面供奉弥勒,反面韦陀,两侧为四大金刚,第二进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正面供奉如来,反面供奉观音,两侧为十八罗汉另有文殊、普贤等几座菩萨。
第三进为三胜殿,分两层,第一层为观世音,第二层为三圣,始为做法事之处。
在寺西侧是斋堂厢房,厢房前有放生池和牌位楼。
另有一口古井,全寺共有六、七位出家人。
寺西北面约四百米处的寒山亭于2002年新建,为六角攒尖石亭。
亭前有南山不老松,周围分列功德碑、功德林及一块“心”字石。
[编辑本段]10、江苏省泰州南山寺
地处泰州老城东南。
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
僖宗赐名“护国寺”。
北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改名“资福禅院”;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改设道观“神霄玉清万寿宫”。
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复为“资福禅寺”。
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寺毁;绍熙年间僧绍信、觉妙重建;嘉定年间立戒坛。
明为“祝圣道场”,设僧正司(管理佛教的机构);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铸铁钟一口,钟声洪亮,声闻数十里,惜已不存。
崇祯五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图。
清道光时称南山教寺。
教寺,是佛教律宗派寺庙的专用名称,创始人唐代僧人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简称“南山宗”,他创设“戒台”,订佛教受戒仪式,简称“律宗”。
从此,凡归从此教义的僧人寺庙,皆冠“教寺”之名。
宋嘉定年间,此寺曾立“戒台”,南山教寺之名由此开始,后人简称其为“南山寺”。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轴线。
主轴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二殿、大雄宝殿,大殿左右分设钟、鼓二楼。
殿间两侧建有侧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规制;次轴线上,前后各有一座面阔五间的殿宇,中间一侧另有较大型的殿宇,还有一些辅助用房。
山门殿南是市河,再南边是城墙,外为护城河。
地势高敞,环境开阔。
沧海桑田,南山寺仅存大雄宝殿及东面几间附房。
大雄宝殿为庑殿重檐,楠木金柱,内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筑技法为元代以前常见手法,斗拱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和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以及动、植物图案。
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瓦当、滴水上饰有龙凤图案。
整体属明中期风格,屋面则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
虽经千年风霜,仍翘角飞檐,巍然屹立。
一九五七年,南山寺大雄宝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八五年四月,知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应邀来泰,在视察南山寺后认为,大雄宝殿为庑殿重檐的屋顶建筑,类同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东岱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至高等级的屋面式样,一般用于皇宫的主要建筑,以示尊崇或隆重。
在江苏的寺庙建筑中,只有苏州的文庙和泰州南山寺是这种形式的古建筑。
二零零三年六月,泰州对南山寺大雄宝殿进行维修,二零零四年八月告竣。
10、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南山寺
通州区南山寺一期规划用地48、5亩,控制用地100亩。
整体建筑按照明清风格设计,分三条轴线,中轴线上设计建造牌坊、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和万佛殿。
东轴线设计建造多宝财神殿、通州塔、观音殿、药师殿和方丈楼。
西轴线设计建造帝释殿、地藏殿、极乐水院、极乐楼和藏经楼。
目前已经建好的有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法物流通处和厢房两幢。
正在建设的有帝释殿,多宝财神殿和通州塔,准备开工建设的有牌坊、极乐楼、药师殿等。
通州南山寺始建于明朝,清嘉庆重修,改革开放后为落实宗教政策于80年代中期将金沙双皮桥头总庵更名为南山寺对外开放,92年经通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将人民东路朝阳路口老南山庙作为南山寺下院对外开放,请杭州佛学院毕业生耀来法师主持日常管理工作。
94年经通州市政府批准选址通州市开发区盆架桥村易地南迁。
11、广东省化州市南山寺
1996年出版的《化州县志》载:“佛教传入化州时间无考,据光绪版《化州志》载,境内建成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宋南山寺和报恩光孝寺,可见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已在本地传播。
”又据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载:“盛唐时,化州建有南山寺。
”上述两志书对南山寺的建寺时间有出入,但都明确指出化州有佛教文化活动场所南山寺。
据考,宋代化州南山寺的佛教文化活动鼎盛,不仅信徒香客多,连一些官员文人学士也常到访。
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学家范祖禹就曾居住在南山寺。
范祖禹(1040—1098),祖籍江苏吴县。
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甲科。
因受司马光赏识,曾参与《资治通鉴》的撰修、校订、出版等工作,历时15年之久。
历任著作郎、《神宗实录》检讨、侍讲、礼部侍郎、谏议大夫、瀚林学士等职,后追封为龙图阁学士。
他为官刚直不阿,常犯颜直谏,因而得罪奸臣,被贬离京,流迁各地,元符元年(1098)徙迁化州。
时任昭州别驾,化州安置。
因累累谪迁,心力交瘁,范祖禹来化后,便住进了幽静的南山寺。
他与州地百姓及文人相处融洽。
据说,他居南山寺期间,不仅研究佛学,还将中原文化向僧人和当地文化人传播。
对化州橘红,他给予很高的评价,州地流传着“范公识橘”的故事。
他爱上了南粤这方水土。
他说:橘红气正,南山养性;三生有幸,终居胜境。
据化州党史、文史研究专家陈土富考证:范祖禹病逝于城西狮子岭南山寺中。
可见这佛门圣地,与一代文化名人范祖禹有缘。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著名高僧憨山禅师,受神宗皇帝御赐金币三千,于南山寺修葺道场,整顿僧规,开禅接众,随缘度化。
神宗还御赐“海印”佛匾,光耀门楣。
两广总督戴耀题赠:“曹溪演法六祖之道”。
于是南山寺更为兴旺,名声远播。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南山寺在人间蒸发了。
它毁于何时,已无从考究。
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场所、胜地,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弘扬佛教文化,增加旅游文化景点,化州市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2006年始,在该市丽岗镇丽山岭西麓重建南山寺。
丽山岭,距化州市区十公里,因其主峰独尖,秀丽玉立,故又名尖岗岭。
州志称之为“州之镇山”,又称“化州第一山”。
山上奇石、名胜古迹众多,林海松涛,花香鸟语,自然山态保护尚好。
清道光状元林召棠曾登临尖岗,手书“瞿鸟兆高飞”四字刻石至今仍存在山上,山腰还有“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庙。
丽山钟灵毓秀,选其西麓建南山寺,实在是明智之举。
据说,重建南山寺的发起人庞居士和南山寺现任主持释大师选寺址时,从化州市区出发,一路驱车北行,当来到丽山西麓前面的一段乡道时,汽车突然熄火,司机弄了好一阵,仍无法启动,车上几人下来推车,只轻轻一推,车便启动了。
由于汽车出现异常,于是司机掉头返回,仅行驶200米路程,车又熄火了。
庞居士等人心有所悟,则下车沿着丽山西麓山腰踏行,豁然见到两块光亮的山石,状如绽放的莲花瓣;周围树木葱笼,鸟语花香;山前沃野千顷,清溪流泉;远处山脉腾龙,气势非凡。
好一处灵气宝地。
于是他们决定把佛寺建在这里。
奇怪的是,当他们回到汽车时,车则顺利启动了,回到城区后,司机开车去修理厂请修车师傅查看,却没发现任何故障。
这种情况尽管是一种巧合,也属于奇闻趣事。
重建的南山寺,用地300亩,预算耗资5000万元,所有耗费全凭善者仁人解囊捐资。
初定计划用八年时间完成,分三期进行。
按标准设计图,首期观音殿、四合院工程及天皇殿工程已竣工开光,呈现出古色古香、雄伟肃穆景象,吸引众多香客和游人。
大雄宝殿工程正在筹建。
还有三圣殿、祖师殿、藏经阁、罗汉楼、静修堂、弥陀村、海会塔、九龙壁等等近20多个建筑物,得分批建造。
到整个工程竣工时,南山寺将会是南国佛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游南山寺的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