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怀念陆秀夫,在厓山刻石纪念,题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
1.江苏建湖建阳镇是南宋宰相、抗元英雄陆秀夫的诞生地。
1279年2月,元军攻破崖山,他不甘被敌国所俘,先驱妻儿入海,后背幼帝从容投海,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爱国忘家、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悲壮乐章。
因此受到人民世世代代深切怀念和忠心敬仰。
明万历47年,钦赐陆秀夫为“忠烈公”。
清咸丰8年,奉旨各地孔庙皆配祀陆秀夫。
明清时,其故里建阳就有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陆秀夫读书处、景忠书院、南戏楼等纪念性建筑。
2002年9月成立盐城陆秀夫研究会,同时以明万历年间一块“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为依托,在原忠烈堂的遗址上兴建了陆秀夫纪念馆。
2、广东南澳青径口“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及英山村枫塘山“陵园”
陆丞相殉国四年后,元朝枢密院副使兼潮州路总管丁聚,仰慕陆秀夫高风亮节,为使陆公魂有所依,遂于南澳青径口为陆太夫人营墓,并题碑“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
这就是历史上称为“异代尊”的史话。
此墓也称“魂依墓”。
1995年,在潮汕的陆氏后裔又将此墓扩建为陵园。
历代多有重修该墓,如:在距陆丞相殉国二百多年后的明正德14年,即公元1519年,潮州的地方长官又在潮州的东郊,拨官田百亩,正式建成有石人、石马、石牌坊,具有一定规模的“衣冠墓”,据记载,仅乾隆年间就曾重修了三次。
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中,墓园曾被夷为平地、碑石散失。
近年陆公墓碑又被发现。
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各乡代表经过商议,于2003年才把东郊的陆秀夫墓碑迁至英山村枫塘山重建陆公墓并扩为陵园。
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为陵园石牌坊题写“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
原汕头市政协主席李习楷为陵园碑记亭题写匾额。
陆秀夫在朝为官,因忠贞正直与权臣不合,曾被贬潮州辟望港(今属澄海),陆氏在潮州繁衍后代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现已传至25至30世,分布在潮州的各市、县的20多个村落,约有三万人口。
“陆秀夫墓园”成为潮汕陆氏宗亲祭念的地方。
3、广东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三合镇联安马山“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
据光绪十九年重修的广东台山《新宁县志》中明确记载:“陆秀夫墓在都斛二城村(现在的台山都斛镇义城村)”,并加注说:“(陆秀夫墓)按黄醇崖山志云,在新会二城村。
盖未分县时,地属新会。
又邑西南马山,亦有丞相墓。”
另据《开平县志》记载:本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
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5厘米的花冈石墓碑。
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
据传,陆秀夫投海7天后,尸出海面,被乡人收藏,被人捞起,葬于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
推翻元朝统治的明初(1370年间),有人曾在该处为陆秀夫建起了庄严的坟墓,坟旁盖有房子,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并设有守墓人家。
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也有史载陆秀夫的尸体是飘到饶平县附近,饶平县距新会崖门数百海里,加上冬季主要是东北风,飘到接近新会崖门的台山附近海域是有可能的,所以广东台山“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是真正的“陆秀夫幕”,只不过毁坏迁移过。
清初(1645年间),二城村的当权人区长德贪陆秀夫墓“风水好”,毁平其墓以建住宅,因此,守墓人竟成了掘墓人。
区长德等把陆秀夫的棺木挖起,抬至村北的马鞍山烧掉,把墓前的石马、石狮抛落村前的河涌,把墓碑断成两截并凿掉碑文。
此外,区长德还把二城村改名为义城村,并威胁村中人不准外传,还对外来访寻陆秀夫墓的人表示:此地是义城村不是二城村,二城村在新会。
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义城村的旧墓不可得,决定另寻一处风水宝地筑墓。
风水名师追龙寻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看到该山酷似奔马,且山灵水秀,气势恢宏,是风水宝地。
于是选择在马山上的“马舌”重新修建陆秀夫墓,马山两边的山,分别称为“左将军山”和“右将军山”,因墓地所处之地风水绝佳,在该墓的下面,近年又多出了3座新坟。
希望文物部门引起重视,保护开发起来。
陆秀夫投海记念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陆秀夫投海现今有记念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