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人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他一生为蜀汉,不管是史书上还是人们的舆论中,诸葛亮的人生都鲜有黑点,即便死也死在了北伐大业的路途上,为人为政更是清廉自守,但他经常被人们提到的一个失误就是用了马谡,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对马谡极其看中呢?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关于马谡的事情。
刘备在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只是会说,他说的东西超出了自己所能做到的能力,一定不要重用他,不然肯定会出问题,你一定要好好审查他!而诸葛亮则说马谡是个大才,一定能为蜀国立下很大的功劳,后来更是把马谡升为参军,每次在白天诸葛亮把马谡叫到帐中谈论军事兵法,常常就谈到了深夜。
而刘备死的时候,马谡还是个太守,没有做出过什么功绩,却总喜欢跟诸葛亮谈论军事计谋,所以刘备觉得马谡实际上只会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没什么实际才能。但是刘备死了以后,马谡虽然没什么出色表现,但也同样没有愚昧之处,那时候蜀国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那些谋臣武将都死的七七八八了,诸葛亮必须用马谡。
诸葛亮可能只是觉得刘备不喜欢马谡的为人而已,但马谡的才能还是很值得夸赞的。诸葛亮一直把马谡当作自己的学生,给他传授自己的知识,慢慢培养,总有一天能独当一面。特别是诸葛亮兴兵伐孟获的时候,他没有带着马谡,马谡送了诸葛亮几十里,等到要分开的时候,马谡对诸葛亮说:南边的蛮夷之人仗着自己的地盘艰险,一直不服咱们,如今如果用武力征服,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们还会造反。用兵的道理在于,打破敌方的城防是下策,打破敌方的心理防线才是上策,希望老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于是,就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对马谡更加看重,终于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让马谡守要塞街亭,可是马谡第一次带兵打仗就翻了个大跟头,诸葛亮即便心中极为痛苦,也不得不杀了他以正军法。史书上说蜀国百姓们知道马谡被斩的消息后都流泪了,可见马谡在蜀国还是有着不错的名誉的,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错看了马谡。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从大的方面说,是北伐失败要有人承担责任,而不听调度的马谡是没法绕过去的。从小的方面说,是马谡战败后弃军而逃,其行为让人不齿且无法原谅。
因为粮草不济和远程客场作战等原因,诸葛亮北伐的胜率极小。但北伐的进程——或者说时间长短的把握还是有操作空间的,所取得的效果也会不一样。陇右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诸葛亮声东击西的战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陇西虽然负隅顽抗,但主力不救破局也是迟早的事。街亭之战是蜀军与曹魏主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其意义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战事。可以说,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的陇右布局,也让整个北伐战争提前进入下行通道。对此,马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杀马谡是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对第一次北伐的盖棺定论,即不是我军不行,也不是敌军强大,而是马谡不听话。这对于迅速走出北伐失败的阴影,消除北伐负面影响,以及提振萎靡的蜀军士气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也为下一次北伐做了组织和纪律上的准备。
不听诸葛亮“节度”、打败仗甚至丢街亭,这些其实都罪不至死。诸葛亮完全可以仿效对待赵云的方式,对马谡做出降职降级的组织处理。也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补过。守街亭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打一仗那么简单。北伐前期的胜利,是避开曹魏主力情况下的胜利,此后魏国大兵压境,魏明帝曹叡还亲自到长安督战,形势已然十分不利。即便马谡服从调度也只能守住一时,最后仍难逃失败的厄运,这个诸葛亮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想到败得这么快。
马谡真正不可饶恕的,是败战之后弃军逃跑。这种怕死且缺少担当的行为是军人所不齿的,不杀无法向三军将士交代。关于这点,诸葛亮和邓芝讨论箕谷败战时的谈话也能印证。赵云虽也败了却败得体面,军队撤离井然有序,军需物资也没丢,赵云亲自断后也体现了一个主帅的担当。而马谡丢盔卸甲不算,自己还先逃了,这是军事大忌,诸葛亮必须从严处理以正视听——就连为马谡打掩护的丞相府长史向朗都免了职。
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不杀也无以自清。诸葛亮不用魏延、吴懿而执意让马谡守街亭本来就负有领导责任——他自贬三级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再有包庇之嫌就有损形象和威严了。要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服气,就必须对马谡做出了断。
为什么刘备要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是怎么看出来的?
说到看人刘备真比诸葛亮强太多了,刘备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编草席为生,颠沛生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刘备看人很准的,关羽和张飞能力是他最早发现的。而且刘备很会做事与之结拜为兄弟,把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自己服务,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关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充分说明刘备的看人之高明,刘备在生前从不用诸葛亮带兵打战,就只是用诸葛亮做“后勤部长”。因诸葛亮做事细致面面俱到有大局观,是宰相之才。但过于小心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不是一个优秀的带兵统帅。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过去老人们常说“叫唤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时说起事来夸夸其谈,但做起事来一无是处。
那马谡就不可用吗?我看不见得就看怎么用。其实马谡是可用的,但不能马上委以重任指挥街亭那么大的战斗。应让他循序渐进由小做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他的才华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锤炼,这样马谡在未来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为蜀国开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如此道理,让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书生去与一个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作战,不败才怪了。
马谡和诸葛亮情同父子,为何诸葛亮要斩了马谡?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为报失荆州和义弟关羽之仇讨伐孙权,被东吴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大败逃回白帝城,临死托孤诸葛亮。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跟着先主刘备南征北战的那一批人死的死,老的老,蜀国的江山需要一批有作为的新人来辅佐。诸葛亮面对这种情形,不得不留意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的优秀将领中,赵云属于老一辈的,魏延则被认为有反相,诸葛亮用魏延时总要留一手,新降蜀的姜维还处于考察阶段,被特别重用是后来的事。诸葛亮似乎有意扶植马谡。凭才识,马谡有眼光,有头脑;凭私交,他与诸葛亮义同兄弟。尽管马谡作战经验不足,诸葛亮还是有意让马谡锻炼一番,正好这时他主动请战,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便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派王平做助手,并特意叮咛王平说,要小心守卫街亭,凡事要商量好再行动。二人引兵去后,诸葛亮恐怕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魏延为后援,安排得十分周到。如果守街亭成功,不但保存了蜀军,蜀汉亦可谓后继有人。诸葛亮的这一招棋虽然很险,却有着长远的考虑。可惜这一冒险的尝试不幸失败了。马谡刚愎自用,空谈误事。结果被老炼的司马懿打得一败涂地。马谡败了,军中无戏言,这就由不得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不爱惜马谡,不是不想给他帶罪立功的机会,而是怕人心不服。本来夷陵之战后蜀汉就人心涣散,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重振士气,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诸葛亮丞相以情废法,还怎么整肃人心?所以他流着泪忍痛下令斩了马谡。
马谡是不是诸葛亮故意找的替罪羊?
诸葛亮一心为蜀汉,不负先主所托。他是一个负责任丶有担当的人,将事业成败看得远比个人得失要重得多。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故意将得力干将当替罪羊,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追求的事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有理想的智者决不会这么做。
马谡之死,有他自己志大才疏的原因。也有诸葛亮无识人之明的原因。
诸葛亮在知人识人方面的不足,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诸葛亮虽能神机妙算,但无伯乐之能。
如果马谡听了诸葛亮的话,当道扎营,能否阻挡得住司马懿的大兵?
不能!蜀汉必败。
1、赤壁之战后,刘备、孔明虽得了荆州,但未能完全控制住荆州,魏、吴时时刻刻都对荆州虎视眈眈,荆州作为兵家争夺之地,如能牢牢的把控荆州,再以西蜀作为根据地,也有可能会逐鹿中原。但刘备、孔明派关羽驻守荆州,大军进入成都,后来关羽兵败被杀,蜀汉亡国开始。
2、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说过: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他自己也知道入川之后的情况,如果不以攻代守,等到魏国休养生息,兵力强盛后自然会来消灭蜀汉,蜀汉会晚亡国几年,故5次北伐,均已失败告终。
3、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过: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4、诸葛亮知人不善用,就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5、马谡随诸葛亮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诸葛亮把“将才”马谡认为“帅才”必然会败。
6、诸葛亮不该斩马谡。当时蜀汉建立不久,幼主刚刚继位,南蛮也是刚平定,“五虎上将”或亡、或病、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如果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想想先帝刘玄德三顾茅芦,正是由于刘备有一颗宽大的心,才能得到孔明。马谡街亭失守,虽然是犯了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事后复盘,讲解清楚,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凡事都有两面性,坏消息来的越早越是好消息,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7、蜀汉的皇帝是刘禅,但一切作主的却是诸葛亮啊。培养储备人才,除了姜维,几乎没有了。蜀汉的地理位置适合防守还是进攻吗?耗全国之力发动战争,而不是休养生息屯兵备战,诸葛亮没有借鉴曹操在赤壁鏖战后的做法。
8、无论是历史中还是演义中蜀汉和魏的实力都是难以相提并论的,即使诸葛亮北伐成功也只是打到长安,魏国还牢牢占据河北的大后方以及中原,当时黄河流域的富庶是益州、荆州、江南等无法企及的。
反观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恢复了北方的经济、人口。蜀国当时的人口、财力、物力远远没有魏国强大,即使马谡不失街亭,也会在后来的战争中失败。我们看待历史,不能单从一场战争中片面分析,而要从当时两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来看。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以攻代守,把战争转移在国外,减少对本国经济冲击。所以弱小的蜀国得以在乱世中支撑多年,所以,在后期魏国一次主动进攻就让蜀汉灭亡了。
90万人口的偏远小邦,敢和黄河流域的魏交锋,纯粹是找死,联吴抗曹都忘记了?
最后,诸葛亮并非神人,即使这次街亭不失,早晚必失。马谡只是个替死鬼而已。
驻守街亭的马谡为何不听诸葛亮的战术布置?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出在中国百姓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戏剧让我们都很熟悉马谡这个人。
虽然在三国鼎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历史时期国家朝臣身份有别,上下清晰,内外分明,并不像春秋战国时期兵家那样注重门生收徒,但是诸葛亮并不在意别人有无猜忌和攻讦之心,始终把马谡带在自己的身边账下悉心教导,以让其观察学习官场战场的运行机制和运筹帷幄之术,可谓“形似师徒而更似父子”。
但恰恰就是诸葛亮用尽气血调教的这个学生,让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天算不如人算,临阵变阵,尽失蜀汉陇右之地,彻底打翻了诸葛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蚕食关中的战略布局。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街亭的价值何在?以至于诸葛亮千思万选要派一个值得托付和信赖,并且在他看来军事运筹能力和战略帷幄出众的将才来守街亭?
在荆州失手后,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设想的出益州、荆州两路兵马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曹魏的战略构想彻底无法实现,结合夷陵大败后蜀国兵力财力元气大伤的实力现实,诸葛亮重新构想的北伐战略就是想通过一步步蚕食曹魏在陇西地区的人口和畜牧物资以壮大蜀国实力,以西凉地区为根据地,徐徐向东拿下关中地区后再图中原。
而街亭正是连接关中和陇西交通的要道门户之一,它是陇山山道的入口。而陇道就是从陇西到关中,山脉间的谷道。
守住街亭就能断陇关中地区和陇西三郡的联系。因此诸葛亮要想得到天水、南安、安定3郡,就必须堵住街亭所在的这条陇道,实现断陇。
因此街亭的重要性不仅仅关系到诸葛亮北伐的战略部署,还关系到三足鼎立的前途命运。
对于马谡,诸葛亮的私人感情不仅仅只停留在国家行政人事的层面上。马谡并不是早期跟随刘备集团的嫡系成员,但被诸葛亮委任责任如此重大的军事任务,一方面是因为他让诸葛亮都刮目相看的饱有诗书的兵法理论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完全建立在欣赏之上的纯粹是出于私人感情的器重和有意栽培。
演义终究是艺术,而艺术并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中的诸葛亮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能够掐指一算呼风唤雨的战神,而是一个擅长战略规划,用兵求“稳”的帅才。因此包括当世时魏延在内的很多将军诟病于诸葛亮用兵过稳而无奇谋。
所以诸葛亮才会针对蜀国的现状制定出一个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构想。对于这种现状来说,马谡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而诸葛亮也是有意想把这份只要按照要求即可创立的不世之功送给马谡。
那么身为诸葛亮最器重的学生,马谡为什么在关系到蜀国前途国运的关键时刻会违背诸葛亮的军令,置诸葛亮的战前布置于不顾,放弃街亭城池,舍弃山下行军必备的水源物资而登山扎营?
根本原因在于,马谡和诸葛亮的诉求其实是相互矛盾的:诸葛亮诉求是让马谡牢牢稳住街亭,为蜀军巩固陇西争取时间;而马谡,他诉求的是击败来犯街亭的曹魏大将张郃,立下不世之功。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即使与马谡相识十几年,善于用兵的他并没有真正的认识马谡。而善于用人的刘备,对于马谡的认识可谓精准,针对马谡,特意在临终托孤诸葛亮之前进行交代。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先主临终那句“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断语是马谡心头永远的痛。无论他如何的被丞相看重,他的建言献策如何的被采纳,但在蜀汉文武百官的眼里,马谡这人就是言过其实,纸上谈兵。
对于自幼熟读兵书,胸怀大志的马谡,被先主一句话而定论,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当他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那么一展自己的平生所学,让看不起自己的那些将军们为之一震就是他心头最强烈的渴望。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置行事,稳扎稳打,当道扎营,就算功成也不是他想要的那种不世之功,而且也只能算为丞相运筹得当。
正因如此他才一定要违背丞相节度,他固执的自作主张。
马谡要证明的是这个万世之功不是丞相送给我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排兵布阵为蜀汉立下的。
因此当马谡来到街亭后,他觉得时间很充裕,就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马谡既没有驻守现有的街亭城池,也完全没有考虑到被敌军切断山下水源的不堪后果。
也正是如此,当富有经验的副将王平一再指出他上山扎寨的危险之处后,刚愎自用的马谡越是认可自己所谓的模仿韩信所进行的背山一战的战略思想。
可时间并非马谡想得那么充裕,山上修筑营地需要额外花费时间,而同样领兵如神的张郃恰恰是抓住了战场上最宝贵的时间因素,带着两千精兵轻装简从,从洛阳急行军20天700公里火速杀到街亭。
所以这场战前争论的关键就在于,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体会到这位年轻参军内心渴望一战功成的强烈企图,诸葛亮以为自己了解马谡,实际上他真的不了解:马谡忠诚,马谡有才干,马谡不会辜负老师的信任。
但是诸葛亮也并不是对于预防马谡的兵败没有应急预案。
在马谡被张郃击溃时,诸葛亮已经派出援军,就在街亭数里外,可惜马谡败的太惨,不但没能守住,连给诸葛亮拖延时间都没有。
刘备做为一名集团领导的特别之处在于,包括善于治国理政的诸葛亮事后才看到的问题,他通过之前的察看,便可洞悉得极其精准。
刘备看得出马谡胸有帅才,然而性格上的问题让他的才能必须限制性的使用。
刘备看出恃才傲物的马谡不堪大用,靠的正是一个统帅者察人用人必备得基本素质。也正是依靠洞悉人性的特别之处,刘备才能从一介布衣在群雄中起兵穿梭直至建立一番霸业。
而马谡的心结正在于此,即使他在王平的压力下,听从诸葛亮事先的布置牢牢地守在街亭,骨子里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纸上谈兵的他在后面的作战中,会不会再次君命有所不受,都是很难说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的是像卫青、苏定方、徐达这样的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而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特点,即使他们戎马一生未尝败绩,他们也从来没有倚仗自己的军功和才华云云谓云。
都立了军令状,为何诸葛亮斩了马谡却斩不了关羽?
很简单啊,先说关羽,因为正史上没有“华容道捉放曹”的历史史实,那就更不存在为此立军令状的史实了。
这是《三国演义》里创作的一个情节。而《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关羽在后面还有很重要的戏份,不允许关羽此刻挂掉。所以关羽必须还得活着。
那么回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去推理,为什么要加这么一道“关羽立军令状”呢?
那是给孔明加戏,因为孔明事实上在刘备死之前并未掌过兵权,而且戏份很少。
而“华容道捉放曹”,则是一箭双雕:
首先,体现关羽的仁义,有恩必报,对当初曹操对他恩重如山,给个圆满交代;
其次,也给关羽以后的败走麦城做性格注解。
而“立军令状”,则是一箭三雕:
首先,体现了诸葛亮治军严谨;
其次,体现了诸葛亮如何料事如神,对关羽性格了如指掌,对时局更是洞悉一切。知道曹操不能死,故意让关羽去还人情;
再次,是诸葛亮”收服”关羽的一个手段,无论如何关羽欠诸葛亮一条命,之后才有他俩共治荆州,让刘备能腾得出手去拿益州的可能。
再说马谡,其实正史上也没有“挥泪斩马谡”这件事。而是马谡逃跑了,后来被抓起来,关在大狱里病死了。
但是“失街亭”,是正史上真实存在的。因为马谡的“失街亭”,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彻底失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复失。也让诸葛亮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在极端顺利的情况下功亏一篑!
而此前马谡作为谋士存在的时候,简直是一副不世出的将才模样存在,诸葛亮攻打南中的时候,献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让诸葛亮得以顺利解决大后方的隐患,集中精力和力量来准备北伐。
所以经过戏剧化的《失空斩》描述后,把诸葛亮那种严谨却又对信任的人失察造成的悲剧,自己他那种复杂的内心全部描述出来了。
另外按照《三国演义》情节,斩马谡,严肃军纪是一个方面;而给造成损失做一个交代。并且诸葛亮同时也为此事上表请罪了。
还有与关羽那件事相比较,那个时候刘备是真正的老大,表面上决定关羽生死的是诸葛亮,实际上是刘备。刘备可以充当一个“夺情”的角色,可以让诸葛亮网开一面。而此刻诸葛亮是北伐军中事实上和形式上的老大,即便他再想放过马谡,也没有那样“夺情”的条件存在了。
所以马谡啊马谡,你死得不冤啊!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关羽呢?很简单,诸葛亮是故意不杀关羽。
(诸葛亮)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知不知道关羽会讲义气放了曹操呢?肯定是知道的。那么,诸葛亮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最重要的华容道呢?其实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故意要借关羽的手,放了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要收复关羽张飞的心,确立自己的地位。诸葛亮刚刚去刘备那里,就得到刘备的高度重视。这一方面,关张两人对诸葛亮是不是有真本事表示怀疑,另一方面,也因为诸葛亮夺走了刘备和关张两人的感情,两人有些嫉妒。因此诸葛亮才故意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并派他去华容道。等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以后,按照军令状,诸葛亮是应该杀掉关羽的。结果诸葛亮没有杀关羽,这样,一方面,让关张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诸葛亮给了关羽一个天大人情,关羽也不好再抵触他。诸葛亮因此一举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原因之二是诸葛亮要故意放了曹操。因为按照他在隆中时给刘备分析的,只有天下三分,刘备才有立足之地。假如把曹操给杀掉了,北方群龙无首,必然崩溃。北方崩溃了,孙权和刘备肯定坐大。但是,这样一来,天下就只有两强。当这两强要决个高下的时候,肯定是孙权战胜刘备。刘备就死掉了。而放掉曹操,孙权必然和刘备联合,共同对付曹操。而且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孙权,刘备因此有时间进军益州和汉中,从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关羽放曹操)
从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会杀关羽的。
同样是立下军令状,同样是错误,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呢?
要知道,那时候形势已经不同。第一,华容道之战,蜀汉是不能赢的,而街亭之战,蜀汉则是不能败的。因为失去街亭,蜀汉失去陇右三郡,北伐之事宣告失败,诸葛亮不得不带着军队退回汉中。
第二、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一名将领。蜀汉末期,将领严重缺失,唯一称得上大将的魏延,又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因此诸葛亮急需要找一个标杆来作为三军的将领。就像他后来找到姜维一样。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着意培养马谡。可是马谡不争气,打了打败仗。这让诸葛亮十分生气。
(马谡)
第三,诸葛亮是一个十分重视纪律的人。如果马谡不杀,军纪涣散,而他们面临的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恶战,那将来一定打不赢。所以,无论如何,马谡非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