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泰山石敢当”信俗形成后,曾经历了从禁毁到弘扬的曲折历程。
“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镇宅祈安的民间风俗,深入人心,传播广泛,但因其被掺入“风水止煞”的内核,往往被正统官吏士人视为“淫祀”之异端,予以排斥。
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宏谋罢除“泰山石敢当”之俗。
清顾元熙《陈文恭公(宏谋)祠碑》云:“石将军者,吴人以镇不祥,云古之石敢当也。
或祷焉如响,士女坌集,奸盗并作。
公至,谓吴民曰:吾闻石之灵者,入水不沈,果尔,吾当为立庙。
盍从我试之乎?众忻然从之。
公命武夫乘高投诸渊,弗起也,公曰:噫!是勿灵也已。
众乃爽然尽散。
”《( 国朝耆献类征》卷二十)
历史进入近代后,受西方文明的浸染,石敢当等民俗更被视为迷信。
“百日维新”中,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其中论及石敢当等民间信仰:“惟中国尚为多神之俗……若夫木居士之一株,石敢当之一片,亦有无穷求福的人。
”凡此皆应“立命有司,立行罢废”《( 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95—9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维新运动虽旋遭镇压,但康梁罢废迷信之议却深入人心。
民国成立后,包括泰山祀典在内的自然神崇拜被政府废除,风、云、雷、电、山、川、龙王等坛庙改为学校、工厂、机关等,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破除迷信。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奉发《神祠存废标准》于各级党部,进行大规模的废止神祠活动。
《标准》中列“山川土神之神”称:“秦汉以后,帝王封泰山,禅梁父,大都祝其安谧,无为民害。
今者地理之学,日有进步,旧日五岳等山,在中国各山中,比之葱岭、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已觉渺乎其小……故五岳四渎,均在废止之列。
”在此形式下,石敢当信仰也自难置身事外。
民国十九年(1930)3月5日《时事公报附刊》署名“青”之《石敢当考》云:“前日本市(宁波)破除迷信委员会,有个议案,打倒泰山石敢当,以去人民阳宅风水之迷信。”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国人在批判“泰山石敢当”信俗的负面与糟粕之时,也开始关注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层面。
早在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便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泰山石敢当”信俗特质进行评说。
著名作家易君左先生在所作《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中陈述泰山精神,特地举出“泰山石敢当”:“凡此赞仰泰山之伟大尊严者,其例甚多,如泰山北斗,示景仰人物之崇高……乃至“泰山石敢当”之意义,亦以表示泰山为生民生活之保障。
盖吾国国民数千年来,所拥戴之一大自然现象,厥为泰山。
社会生活,心理信仰,咸系于此。
”《( 江苏教育》1933年第1-2合期)这是最早揭出“泰山石敢当”凝聚民族精神的文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在当时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传统的“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俗置于时代激流的峰头浪尖,一变其镇宅护路的原有形象,开始充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象征物。
画家高龙生发表在《抗战画刊》1938年第22期上的画图《泰山石敢当,勇士敌难冲》,把泰山石敢当绘成一位抗日战士的形象。
1942年夏中国远征军由缅甸溃败时,失散士卒多赴阿佤山区抗击日寇,在阿佤山建立抗日游击队。
孤军在其据守山地,镌刻泰山镇石名号,用以励志振气。
今云南孟定尖山西南尚存阿佤山游击队所留大字石刻,其文曰“以戈待敌”、“泰山敢当”。
虽风剥雨蚀,藓点苔斑,仍赫然在目。
近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05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名列其中,成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者结合时代精神与现实需要,对泰山石敢当精神内涵作了更深入的阐释。
著名民俗专家叶涛先生指出:“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它获得了扎根于相关社区、群体的文化传统,并世代相传。
泰山石敢当信仰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播海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因此它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
另有学者认为,“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是泰山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大力弘扬与推广。
国家领导人对“泰山石敢当”精神的肯定,无疑为泰山石敢当文化保护、开发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已传承千年的泰山石敢当,寄托着人们追求平安、吉祥、健康的美好愿望及“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与作用。
——周郢:“泰山石敢当”习俗,从禁废到弘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