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在历史上他是通过造反登上的皇位,所以历史上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抢走皇位。后来朱棣便将国都迁到自己的封地。朱棣登基后便开始考虑陵墓的事情,明朝的陵墓本来是在南京,但是朱棣既然是从侄儿手中抢走的,怎么好意思还会南京呢?
所以朱棣就想在北京附近找一个风水宝地,既然是找风水宝地自然要去找风水大师。明朝有两位懂风水的大师,一位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另外一位就是朱棣的军事姚广孝。所以朱棣便姚广孝去找风水宝地,用来当作明朝皇帝的陵寝。
姚广孝接到命令后就去找吧,可是北京周边也很大要怎么找呢?姚广孝就用脚去丈量。一年的时间终于将周边地区都看完了,其中有四处地方风水比较好,适合当风水宝地。这四个地方分别是屠家营,燕家台,黄土山,狼儿谷。那么这四个地方该怎么选择呢?
皇帝看到这四个地方后,立马就知道选择哪里了,因为“朱”和“猪”谐音,所以朱棣首先就去掉了“屠家营”。如果朱棣埋葬在“屠家营”那岂不是被杀。另外“狼儿谷”也不行,猪和狼生活在一起岂不是被狼吃了。所以这两个首先被去掉了。
那么还留下了燕家台和黄土山,从名字来看燕家台更适合,因为朱棣的封地就是燕。但是“燕家台”也被姚广孝否决了,因为“燕家”的谐音是“晏驾”,“晏驾”就是皇帝死的意思。所以朱棣就选择在了“黄土山”。朱棣便降旨圈地八十里做为陵区禁地,并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土修陵。
这也就成为了后来的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都在这里。因为保存完好,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明朝哪个皇帝没有陵墓?
看了一下楼上所答,虽有涉及,但并不全面,我就明朝皇帝和陵墓简单介绍一下。
有明一代,史料记载共16帝(追封的皇帝就不算了,比如朱元璋的曾祖、高祖等等)。分别为太祖、惠宗(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崇祯帝)。没有陵墓的,就建文帝一位而已。
以上16帝,共有陵墓15座,分别是: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惠宗(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没有陵墓。成祖(朱棣)至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共14帝,有13帝的陵墓在北京天寿山十三陵。其中代宗(景泰帝),陵墓在北京玉泉山北麓,原为王陵,后升格至帝陵,因景泰帝确实是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虏后至“夺门之变”期间实际掌权过的皇帝,所以其陵墓为帝陵并不为过。
至于上面说的崇祯是亡国之君,没有陵墓的说法是片面的,崇祯只是生前未来及修陵,自缢后是李自成将其葬在田贵妃墓内,并命名为思陵,所以规制较之前面的帝陵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湖北钟祥还有座“明显陵”,为嘉靖称帝后,追他的生父生母为皇帝,将其王陵升格为帝陵的,规制为“一墓两冢”,很是特别,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答毕,刍荛之见,供参考。
明朝《永乐大典》正本去哪了?真的在陵墓里吗?
《永乐大典》被《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由奇人姚广孝以及大才子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937卷,由几千名学者在5年时间内呕心历血编写而成。全书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当时有两部《永乐大典》,其中一部是原稿,另一部被后人称为正本,即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可以说《永乐大典》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相传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是手不释卷,随身携带,方便他随时随地翻阅查找验方之需。
让人不解的是嘉靖突然在四十一年八月间下令重新抄写一部《永乐大典》。据史料载: 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 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然而更让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副本抄写完工后,正本《永乐大典》就神奇的在人间了。
历史学界对《永乐大典》的下落有多种猜测。其中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推测《永乐大典》“全部皆佚”(全部失落)。也有学者大胆猜测,原本《永乐大典》已经随嘉靖皇帝殉葬了。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大损失。因为据现在先进的遥感探测已经证实,嘉靖入葬的永陵内部已全部积水。残酷地讲如果《永乐大典》陪葬嘉靖的话,很大的可能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堆纸汤了。
正本的命运大至如此,副本的命运也并不好过。在清代查数《永乐大典》副本已不足5,000册。而如今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仅仅珍藏了161册,另外在美、英、德、日、韩、台湾收藏了一百余册,那剩余的《永乐大典》究竟去哪里了呢?
根据史料,大至推测《永乐大典》遗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部职员监守自盗、另一个则是战火纷争。据说仅学者文廷式一人就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翰林院曾被义和团所谓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在光绪二十七年间,英使馆交回中国《永乐大典》330册。但是不久之后又遭到监守自盗者瓜分。移交京师图书馆时,《永乐大典》才仅剩存64册......
国之瑰宝竟遭此下场,让人可哀可叹。而正本《永乐大典》真的是在长眠在永陵墓中呢?还是深藏在凡间隐密处呢?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明朝明明有十六帝王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墓?
除去南明的两个皇帝朱由松和朱由榔,明朝共十六位皇帝,题目想问的是明十三陵埋葬了十三位皇帝,明朝除了十三陵之外还有其他的帝陵,有三位皇帝没有安葬在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葬在明孝陵。明孝陵位于今南京市紫金山风景区内,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关于明孝陵的名称,大概是因为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曰“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座帝陵,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皇帝陵寝的规制和模式,因此被称作“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的儿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依然惦记着长子朱标,因此选择隔代立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登基,年号建文。
建文帝毕竟太嫩了,削藩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掌握全国的资源竟不敌一个藩王,南京城破后建文帝下落不明,人都不在更何况陵寝了,再者,即使建文帝找到了也不会葬在十三陵,因为当时朱棣还没有迁都到北京。
明景帝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异母),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他当皇帝纯属偶然,因为他哥哥明英宗作死非要听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结果土木堡惨败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大臣们拥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也不负众望,重用于谦守住了北京城。
他哥朱祁镇回来之后已经没有再当皇帝的想法,一心一意只想跟钱皇后过日子,但是权利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他将朱祁镇软禁了,并且不想传位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朱渐济,可惜朱渐济早夭,他自己身体也不好,明英宗复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明英宗也很不够意思,给了一个谥号叫戾,明显是个贬谥,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倒是够意思,追认其皇帝之位。
景泰帝朱祁钰是自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谢邀。
首先悦史君要纠正一下题干,明朝历史上一共有21位皇帝,而不是16位。不过,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广为人知,其中的奥秘,与明朝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悦史君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明朝历史上的21位皇帝分别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明十三陵中的皇陵和皇帝分别是:
长陵(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献陵(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景陵(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裕陵(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茂陵(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泰陵(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康陵(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永陵(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昭陵(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定陵(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庆陵(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德陵(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思陵(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两相对比一下,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大明悼皇帝朱慈烺、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南明绍武帝朱聿鐭、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等8位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接下来,悦史君将对这8位皇帝的特殊情况,做逐一分析:
第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他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在明孝陵,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当时明朝的京师在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就在南京了。
第二,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后世称建文帝。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为帝。
朱允炆致力于削藩,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最终落败后下落不明。
朱允炆作为被推翻的皇帝,而且死期不定,自然就没有皇陵一说了。
第三,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
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由于朱祁钰的皇位实际上被明英宗否定,他的陵墓是按照亲王的仪式来定的,因此也是特例。
第四,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长子,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
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朱慈烺还京,建年号义兴,但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弘光帝追谥为献愍太子,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朱慈烺也是生死不明,自然也就不存在皇陵了。
第五,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长子,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第二年被清军处死。
朱由崧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六,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南明第二位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朱聿键也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七,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朱聿鐭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聿鐭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绍武帝”。
同年腊月十五,清军将领李成栋由福建攻入广东,夺占广州,朱聿鐭去世。
朱聿键还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八,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被拥立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朝顺治十九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朱由榔是真的可怜,吴三桂凭此永世不得翻身。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为何从未发现元朝历代皇帝陵墓?
感谢邀请!元朝皇帝他们是蒙古人,因为他们来自草原,死了要做养料,不能占用草地。所以,元朝皇帝死后不会像中原皇帝一样修坟头。元朝历代皇帝死后都这么安葬,所以他们的陵寝根本找不到。
汉、唐、明、清皇帝陵墓都很有名,但是宋朝的皇帝陵墓怎么很少有提及?
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宋陵规模不大,在历朝皇陵中,巩义宋陵可能是最为简陋的。完全不及汉唐皇陵之宏大壮丽。有人说,洛阳邙岭上随便哪个帝王的陵丘都比宋陵大。
第二个原因,宋陵受破坏非常严重。北宋皇陵在巩义。金人攻陷宋朝的国土后,立降金的刘豫为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人渣,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间膏脂,打起了掘坟盗墓的主意,特别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宋史·刘豫传》说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他盗挖、焚毁。江湖宵小的盗墓故事我们听得多了,“一国之君”(虽然是一名僭主,毕竟也打着“大齐皇帝”的名号)居然也干起掘坟淘金的行径,这是何等的荒唐?如今,巩义宋陵多散落在荒野,成了庄稼地。
南宋皇陵在绍兴。南宋被元军灭掉之后,绍兴的南宋诸陵又被一个叫做“杨辇真珈”的番僧所毁。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的记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杨辇真珈驱使“人匠丁夫,前来将宁宗、杨后、理宗、度宗四陵盗行发掘,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又断理宗头,沥取水银、含珠,用船载取宝货”;十一月十一日,又“将孟后、徽宗、郑后、高宗、吴后、孝宗、谢后、光宗等陵尽发掘,劫取宝货,毁弃骸骨。”其手段之罪恶,令人发指。而且,在元廷的放纵下,“江南掘坟(之风)大起,而天下无不发之墓矣”。元朝统治之野蛮,由此也可见一斑。
为何慈禧陵墓寸草不生?
欢迎打开历史宝库,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帝王陵墓,基本上都是葱葱郁郁一封土堆。
比如上图中的秦始皇陵,远看一片苍翠。
因此用“青冢”一说可谓很是贴切。
但是慈禧太后的陵墓封土堆却是一片光秃秃的,并没有很多的植被。正如下图所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慈禧太后担心陵墓宝顶上面长了草,就预示着自己落草为寇。因此便命人建造陵墓时,顶上不能长草。
我们都知道,俗话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大自然中的种子, 是生命力极强的,只要有一片土壤,就会有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石头缝中求生的植物
怎么才能让陵墓的封土上不长草呢?
那个时候也没有水泥之类的,全部做成砖石的有花费太大。
于是就有聪明的工匠,建议将封土用铁锅炒一下再用。
为什么要把土炒一下呢?
首先这样就能把土里面的各种植物种子高温杀死。
其次,如果再在炒的时候加上一些硫磺、硝石之类的化学物质,则可以将土里的营养成分破坏,生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变成了熟土。这样便可以阻止外界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说为了让封土堆不长草,曾花费了不少人力,动用几百口大锅翻炒生土。
这种不惜民力的做法还真是有效果,过了几个月后,慈禧来验收工程,一看果然封土堆上寸草不生,非常开心,也就不担心自己以后会“落草为寇”了。
这就是慈禧陵墓上寸草不生的原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明清陵墓规制问题?
明清皇陵规制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提的很到位,估计题主也是对此有所了解,恰好我对明清皇陵亦很感兴趣,和题主共同学习一下。
第一个问题:清朝皇陵为什么规模比明朝皇陵小?
在这一点上,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从地面建筑和地宫两个方面看。
1.地面建筑
宏观上看:实际上,单就陵区的面积而言,清东陵面积是大于明十三陵的。清东陵分“前圈”(陵墓建筑本体)和“后龙”(陵后衬托前圈的绿化山体),两者之和远大于十三陵。清陵延续明陵制度,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革,在规制和复杂程度上较明陵更加完备。
微观上看:即使明清对皇陵制度做了严格规范,但在具体到每一个陵墓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区别,所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很难。我们就简单看一下典型的陵宫建筑,祾恩殿(清称隆恩殿)。
- 明陵祾恩殿:长陵九间,永、定二陵七间,余陵五间;长、定二陵祾恩殿台基三层,永陵二层,余陵一层。
- 清陵隆恩殿:一律五间;隆恩殿台基均一层。
- 明陵左、右配殿:长陵各十五间、永陵各九间、定陵各七间、余陵各五间。
- 清陵东、西配殿:各陵均五间。
实际上,清陵隆恩殿平面尺度,尚不到明长陵祾恩殿的一半,东、西配殿仅及明长陵配殿的三分之一。总的来看,清陵陵宫规制和建筑规模远比明长陵节制,而略近于明晚期的帝陵陵宫。
2.地宫部分
地宫是整个陵墓的核心所在,已发掘的明清地宫,我去过明定陵、清裕陵、崇陵、定东陵,整体上看,清陵地宫无论从气势上,还是尺度上,都远逊于明陵,但是在精细程度上胜于明陵。我们拿定陵和裕陵做一比较。
明定陵地宫:纵深87.34米,横展47.28米,总面积约1195平方米。见下图。
清裕陵地宫:纵深54米,宽6.05米,总面积约327平方米。见下图。
两者相差竟达3.7倍之多!可见,清陵地宫规模远逊于明定陵,纵深变短、券洞变矮,总体形制布局紧凑。
裕陵是乾隆的陵墓,修陵时国力尚属强盛,应该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为什么修这么小呢?
我推测其原因:一是为了节省土方;二是乾隆没有把重点放在陵寝的大小上。
去过裕陵地宫的人,应该对裕陵地宫的雕像印象深刻,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极为精致华美、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个问题:清陵地宫入口为何在琉璃影壁下而明陵不是?
明清皇陵地宫入口有相同之处,见下图。即:都是穿越方城明楼后,到达一个院落—“哑巴院”。
哑巴院,官称“月牙城”,在帝陵方城和宝顶之间。月牙城的正中,砌一座影壁(即为题主所说的琉璃影壁),影壁为黄琉璃瓦顶,清朝帝陵地宫的入口就在影壁之下。所以,此处极为重要。相传,修建月牙城的工匠,必须是哑巴,口不能言,白天休息、夜间施工,完工后多被灭口,或遣送到人烟稀少之地,因为这个院子是哑巴修的,故称“哑巴院”。再从另一角度看一下。
从已经发掘的定陵和裕陵来看:
定陵隧道在宝城南侧,通外罗城,隧道前段砖砌,后段石砌,两段相接处弯曲,隧道很长(仅石隧道就长达40米)。隧道末端砌砖石金刚墙。从图上看,其入口并不在琉璃影壁正下方。
而裕陵的隧道口在哑巴院琉璃影壁正下方,斜直抵地宫大门,较明定陵隧道直而短。见上图,隧道入口处即为琉璃影壁下方(这个图不是裕陵的,是普祥峪地宫的烫样,原理是一样的)。
明陵这样做的原因,我估计有两个。一是主要为了防盗,迷惑盗墓者(事实上,发掘定陵时,为找墓道口,耗费了很长时间,还挖错了方向)。二是帝后亡故并不在同时,比如皇后亡故先葬入陵后,要封闭隧道门,后面入葬的皇帝进入地宫时,破坏琉璃影壁打开地宫入口,再修复肯定不便,也耗时耗力,所以隧道入口有所偏离(目前探索清楚的明孝陵,定陵皆是如此),应该是有意为之。
答毕,供参考(用图均来自百度,如有不妥,请告知)。
关注“板驴的杂货铺”,共同交流探讨历史文化、旅游练字:),谢谢!
北京为什么没有清朝皇帝的陵墓?
北京城里有很多皇家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上的明十三陵,此外海域房山区的金陵墓。可是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为什么没有将皇陵修建在北京呢?
首先,清朝陵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清朝的陵寝选择非常注重风水,一说起风水,也许很多人认为风水学就是迷信,其实并不是那样的,风水学是中国人独有的一门学问。第二,清代的陵寝修建更加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第三,清代的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建筑要求非常坚固平整。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陵寝的选址标准比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更为严格,尤其是在风水方面。而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西部的昌端山和河北易县西部的永宁山的风水在顺治、雍正两位皇帝看来要远比北京城郊区的风水更好,并且这里山清水秀,与陵墓相得益彰。因此,清代的陵墓没有选在北京也就不足为奇了。
慈禧陵墓为什么会寸草不生?
在古代历代皇帝将相在生前都要为自己选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作为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慈禧自然也不例外。
慈禧太后下葬的清东陵工程巨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几十年的施工终于在1908年10月18日完工。
慈禧太后生前地位显赫,虽然位居皇太后,但是实际上,大清朝的政权还是她说了算。她说一没人敢说二,皇帝都得听她的。所以慈禧为了死后保持这种至高无上的尊严,竟然堂而皇之要求她的墓地上不准长一根草。这个要求无疑给负责修建皇陵的总管出了一道难题,慈禧的这个决定源于一句词,那就是“落草为寇”,慈禧认为自己乃大清最高统治者,怎么能死后落草为寇呢?
大家都知道“落草为寇”这句话是说江湖上一些乌合之众无路可走,上山当土匪的意思,是个贬义词。这些人无恶不作,慈禧岂能和他们一并而论,慈禧觉得如果自己的墓地上长草那就是和草寇没什么区别。
因此,慈禧下令负责修建清东陵的妹夫醇亲王奕譞不管用什么方法,不能让墓地长出一根草,必须保证寸草不生。
醇亲王确实遇到了难题,于是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的这个心愿,他召集有经验的建陵工匠们商量对策。最后在翻阅史料时发现在西夏王朝皇帝的陵墓就有寸草不生的。据说当时他们用了一种炒熏法,就是将盖墓葬的土放在大锅里炒熟,然后再用烟熏,这样土壤失去了营养,没了肥力,草籽也被破坏了,所以就不会长草了。
后来经过实验,这个方法还算有一些效果,不过也就能保持几年的时间,要想长久的不长草,还得另想办法。于是醇亲王和建陵专家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在鞭炮上受到了启发,他们没发现放鞭炮的时候,被爆竹蹦过的地方很少长草。这个发现让他们脑洞大开,马上就将生土和硝石混在一起,再加上硫磺一起在大锅里面翻炒。后来经过实地亲测,这个效果非常好。
终于找到了有效的办法,醇亲王马上命令工匠们在施工现场摆上了一百多口大锅,将混上硫磺的土放在锅里反复翻炒,然后再把这些炒熟的土盖在慈禧陵墓的上面。大功告成,果然慈禧墓上从此上寸草不生。
可万万没想到,在慈禧太后死后二十多年后,她的这个寸草不生的清东陵陵墓,却被土匪军阀孙殿英连根拔起。慈禧陵寝被孙殿英从地底下往上翻了个底朝天。没想到大清皇权统治者慈禧太后死后居然遭此浩劫,这才是真正的破坏风水,寸草不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