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
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是塔的两大源头。
(1)窣堵坡: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梵文称“窣堵坡”(Stupa),就是坟冢的意思。
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
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2)楼阁:
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
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
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
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后世的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道家所用。
另一方面,逐渐脱离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风水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三国之际,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
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这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
此外,在新疆喀什附近的汉诺依城有座土塔,现已风化严重,但可能是汉末的遗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