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
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
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
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
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
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
”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
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
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
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
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
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
”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
遂相携入关。
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
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
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
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
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
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
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
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
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
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
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
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
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
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
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
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悦目赏心,历来是帝王、道众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
说经台始建于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扩建,明、清均有修葺。
现今保存的主体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经修葺和重建,占地面积9432平方米。
有正殿、偏殿、碑厅、厢房、回廊等古建筑146间,为楼观台道教中心建筑群。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山门口。
山门口左右的碑厅内,有欧阳询的隶书碑石《大唐宗圣观记》碑。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结构大师”。
碑厅前各有六角亭一座。
两亭间原有池水,名为“上善池”,左边亭内竖有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碑阴为草书。
提起上善池,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带遭千年不遇的时疫,死亡者众多,百姓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致坚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内有吾炼成之仙丹,可治时疫。
”张监院醒来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外西边找到石板,揭开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
凡喝此水者,只要两个时辰,其病自愈。
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
凡饮此水者,时疫即退,简直是“药到病除,圣水回春”。
三年之后,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游览,听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异,很受感动,就以《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意,挥笔题写了“上善池”三个字,并刻石立碑于此,以示纪念。
后来,四方善男信女多来此取水治病。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士来楼观游览,吟诗作赋,铭石留言,抒发情怀。
“丹砂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记述了当年取水治病的盛况,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扬四方。
有诗云“清泉虽小来历奇,诗人雅士多咏题。
楼观台下一胜景,游览莫忘上善池。
”这棵树叫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
其果、叶均可人药。
相传,太上老君为炼长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这味药,才在楼观台栽了两株银杏树。
他栽雌雄银杏树,是为了炼的金丹内阴阳二气相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因为阴阳二气相通,才能生出万物。
说经命的这棵古银否树,树龄有20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
大家注意,院内门两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经》碑,共四通,东边两通刻于唐代,西边两通刻于元代。
其中,东厢一组两通碑石用楷书书写,称为唐正本 《道德经》, 楼观道坛认为这是最标准的《道德经》版本。
西厢一组两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间称之为梅花篆字《道德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高文举用古篆书写的,故亦称为《古老子》。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
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需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
《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并且指出“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
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
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
因此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
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
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
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普遍受到尊重。
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
唐初,高祖李渊甚至将老子尊为其远祖。
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