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生卒年不详,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的第 4 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谥文公。
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凤翔),故称“周”。
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为周公。
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周公以商代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影响作用,并提出分别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
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尊重贤能之士,善待来者。
周公的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②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
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
汉代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
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
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这在历史上曾经为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开创时期的杰出代表。
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
周公生活于三千多年前,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作用。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人,那么周公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