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大港,后渚港在泉州湾的西边,洛阳江的西南,晋江的东边,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心。
这里背山面海,水道较深,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的停泊和启航。
该港在宋代为临江里,元代称后渚铺。
《元史》说:至元廿九年(1292年)征爪哇,用海船大小五百艘,军士二万人……十二月后渚军发泉州。
《新元史》说:发海船千艘,斋粮一年……自后渚启行。
两本史书都说自后渚港启行。
一个地方名,能在史书中出现,说明当时后渚港在泉州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已故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考察后渚港时发现古渡头一个,据传为通东京大道。
从古渡头的建筑技术上推知是宋元时期建造的码头,还发现当时出航船主祭海神的五个风水塔,塔石上刻着“至元癸未仲夏廿年(1283年)。
后山杨应祥刻”。
当时由泉州城到后渚的距离有十多公里,中间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段是山地,中段是水田、滩涂,南段是水道。
这样从城区到后渚港先后形成三条通道:一条从仁风门(东门)经鹿园—双路口—乌脸宫—洋店、洋墓到后渚;一条从泉州清净寺—通淮门—云鹿到后渚,这两条都是陆路,俗称“东京大路”。
另一条从德济门(南门)、聚宝街—法石到后渚,这一条是水路。
宋末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大本营,就在附近的法石。
蒲寿庚原为阿拉伯人,既当市舶官员,又有庞大的商船队,直接参与海上贸易。
波斯湾一带的商人向来有在海岸建高楼以望海舶出入的习惯,蒲寿庚也曾在后渚海岸建“望云楼”,后来倾废了。
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后渚港的滩涂下发掘出一艘距今700多年的木造远洋货船。
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推定:这艘古船航行于东南亚海域,大约于当年6-9月返航泉州湾后渚港时沉没的。
宋船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绝大多数是香料,可以说这是一艘中古时代的香料船。
通过古船资料,说明我国宋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中外友好关系,也说明后渚港的地位和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泉州后渚港详细点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