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表特征不同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
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
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是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极冰雪高原。
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相当高。
高原分布甚广,连同所包围的盆地一起,大约共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
二、规模不同
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 低山。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
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按高原面的形态可将高原分几种类型:一种是顶面较平坦的高原,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起伏较大,顶面仍相当宽广的高原,如中国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
三、气温不同
三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每上升100米,夏季温度下降0.5~0.7℃;冬季约降0.3~0.5℃。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高原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
高原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
扩展资料:
按地形可将山地分为三类:
一、断层山
又称断块山,指由于断裂构造而造成的块状山岳地形。
断层的出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成组的。
成组的断层走向多半是平行排列的,使地壳断裂成块,产生阶梯构造,或者形成地垒或地堑。
最初形成的断层山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及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山山坡陡峻、边线平直,与相邻盆地之间没有过渡的缓冲地带,常常急转直下。
后来不断遭受侵蚀,原始断层面受到破坏,山坡后退,并形成山前断层三角面。
断层山大多成群分布有时单独存在,其分布受断层排列方向的控制。
二、侵蚀山
地壳上升区,地面遭长期外力剥蚀和侵蚀作用而成的山地。
有的是构造山或高原经外力作用塑造而成。
也有经外力作用不断冲刷,坚硬岩层残留下来而成的蚀余山。
多分布于上升的古陆地区和地台区。
三、褶皱山
由褶皱岩层构成的山岳地形。
这种地形分布广泛。
原始的褶皱山是背斜岩层构成山,向斜岩层构成谷,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
但是随着山岳的不断破坏,背斜因顶部岩层软弱,易剥蚀而形成谷地,原来的向斜岩层形成的凹地则因岩层坚硬反而变成山岭。
这种地形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顺地形的破坏和逆地形的发育既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也取决于褶皱构造本身的产状特点和软硬岩层的组合情况。
背斜山的保留条件是:褶曲舒缓,起伏不大,坚硬岩层厚,软弱岩层薄。
向斜山的发育条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软弱岩层厚、坚硬岩层薄。
褶皱山往往沿褶皱方向延伸,其分布和褶皱轴一致。
即地形的起伏却和岩性密切相关。
褶皱山的地貌因褶皱形式而异。
当线状褶曲呈平行排列时,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分布的地形,例如川东的平行岭谷区。
在短轴褶曲中褶皱山多呈雁行式排列,短轴的背斜和向斜交替组成倾伏褶曲,在地貌上表现为“之”字形山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