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价格绝对10 W以上 于右任(1879年5月8日-1964年11月10日)
复旦大学校友。
记者,诗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一代书圣,爱国政治家、革命家。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先生当今唯一健在的养子、弟子刘田依(又名刘田一、刘天一)先生在南京定居生活,目前正在整理、研究于右任书法的相关工作, 并且在编著新的《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用标准大字典》,这部字典是刘田依先生在继承与发扬于右任《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宗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为丰富广阔的古今百家体貌姿态,并且修订完善了中国汉字书法在当今社会实践中推广交流应用的局限与不足,使《标准草书》跳出了个人及小部分人保守、陈旧的汉字书法艺术及学术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认识,将中国汉语言文字的交流与应用从原有繁琐的笔画、笔法中得到合理的艺术化解放,让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真正成为提高中国文字书写速度与效率的工具,这也是于右任先生生前在大陆经常对刘田依先生教导的意愿。
右任”本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向报社投稿用的笔名,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其他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旧主、剥果、半哭半笑楼主、啼血乾坤一杜鹃、关西余子等。
祖籍陕西泾阳,生于陕西三原。
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抚养。
后经三叔于重臣帮助,入名儒毛班香私塾就读。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两年后又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加岁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曾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的于右任,更加认清了清王朝政治腐败、媚外残民的面目,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在三原印行。
三原知县德锐看到诗集随即报告陕西巡抚升允,升允以“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上奏朝廷。
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
于的亲友听到消息,以重金雇人去开封,向正在那里参加会试的于报信。
恰在这时,西安的电报局和路驿均发生故障,致使清廷缉捕于的公文反比于的家信晚到,于得以迅即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入学不久,震旦学院主管教务的法籍神甫乘马相伯生病之机,企图使震旦为教会所把持。
马相伯愤而辞职,学生相率离校。
为解决离校学生的求学问题,于右任出钱、出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
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
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
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他还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
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于右任与烹饪
饮食烹饪属于文化范畴,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对富有地方风味特色的美馔佳肴给予评价,题词(匾),或吟咏赋诗以述怀,使这些菜点增光添色,身价倍增。
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
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面膨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
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
他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一九二一年清明节,他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
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槽”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
当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此酒酒精成分含量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绵甜清香,酒味浓郁醇厚,饮后口齿流芳。
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倾倒,饮后啧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家黄桂稠酒店”。
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
一九四二年入蜀途中,于右任以陕南宁强县,品尝了县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烧饼。
此饼清朝时曾作为贡品,它是以面粉、核桃为主料,配以油、盐等辅料制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
于氏食后赞不绝口。
随后,这家店生意日益兴隆。
一九四七年夏,陕西师专第一届学生毕业,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观摩学习。
到达南京后,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
接着,招呼大家聚餐。
在大院之内,花坛四周,摆满了众多的摊担: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
于氏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
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
饶有兴味的是,在江苏省太湖之滨,灵山下的吴县木读镇,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饭店”。
店里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鲃)(鱼市)汤”。
此菜原名“斑肝汤”。
系采用太湖特产斑鱼的肝,辅以火腿片、香菇、笋片等,用鸡清汤烧制而成。
一九二七年,于氏偕夫人游西湖赏桂,归途中在石家饭店尝了“斑肝汤”,食后,他即兴题诗:“老桂花开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鱼市)汤。
对(鲃)(鱼市)汤有人分析,于氏是陕西人,对“吴侬软语”听不真切,故误写了。
以后,又由于他的书法颇负盛名,加之诗也写得有韵味,“(鲃)(鱼市)汤”反而取代了“斑肝汤”而流传至今,在烹饪界传为佳话。
此为近代于右任的《游山西村》(陆游诗),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作。
此图行书中偶夹草楷之体,使整幅作品沉稳而又富于变化,这是于右任从早期到晚年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作品中“笑、酒、留、重、无、明、风、夜”诸字皆以草法为之。
这种安排并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达。
于右任在此时已开始对草书进行研究,1932年12月在上海创立了“标准草书学社”,所以此作出现草书字体就不足为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一副于右任提的字价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