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
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
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
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
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
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
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风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
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
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
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
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
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象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
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
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
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
“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
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
”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
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烟锁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
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
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
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
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
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
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
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
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
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
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
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
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
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
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
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谯楼归市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
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
凡遇公私,以便应用。
如有损坏,例于军卫修葺”。
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
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
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
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
建国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
九华屏障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
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
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
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
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
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
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景之二。
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
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凤阳明皇陵景区有什么好玩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