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与易经有联系,但是,风水于易经研究范围不一样。
中国风水学或者叫堪舆学,现称居住环境学,起源于原始时期、雏形于尧舜时期、成熟于汉唐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
风水学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朝阳光、避风雨、防火灾,近水源、利出行成了最基本的居住理论。
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来人们不断的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到了汉唐时期就形成了很成熟很系统的中国风水学理论。
彭祖弟子青衣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晋人郭璞《葬经》解释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汉朝淮南王所著《淮南子》论述道:天地运行之道。
至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有相合之时,前者凶,后者吉。
盖堪舆之义实为天地之道也。
许慎《说文》解释:堪,天道;舆,地道。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
《简易经》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住宅风水图
《葬书》最早提出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