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盗墓贼说“葬山不葬顶”?这话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古人在选择埋葬之地时,讲究选一处风水宝地。
何止墓地讲风水?古时候活人住的房子叫阳宅,建造时要讲究风水;死后住的坟墓叫阴宅,落葬时也要讲究风水。
因此,风水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
风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堪舆。
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
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所以说,人们期望通过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的选择,从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愿望。
“葬山不葬顶”之说
按照风水学说法:风水,风乃天之气,水乃地之血,血聚则为财。
在“地有十不葬”中有一条讲到:孤独山头不能葬。
这里原因是坟墓要讲究“藏风聚水”。
葬山一般指的是在半山腰风水好之地,周围呈现环绕之势。
顶易见凹,见凹即有亏损。
风水上有句话叫:“不怕头上骑,就怕脚下吸”。
气皆是由山头往下走的,下势能吸上势之气。
葬在孤独山顶上,收不住风气,容易“八风吹穴”,有容易出现对后代不利一说,这便是“葬山不葬顶”这一说法由来。
关于“葬山不葬顶”等,这些都是风水上的说法。
至于后世人信不信风水玄学,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历代墓葬的差别
注意“地有十不葬”中所说的“孤独山头不能葬”,是指孤独山头,即孤立而四周无环绕收抱的山顶。
所以,并非所有山顶都不能葬。
从盘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墓葬情况来看,后世人也可以看出:并不是都不葬山顶,也并不是都“埋坡不埋岭”。
1、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的墓葬一般多都葬于山的最高处,或接近山顶的位置。
2、西汉中后期的墓葬一般在山岭之上,不选择最高处。
3、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都选择在半山腰处。
4、隋朝、唐朝至宋朝的墓葬,一般埋在山腰或山坡下面。
5、特别在唐朝,大人物的墓葬也选择在山体之内,凿洞入山。
(乾陵就是一个例子,这一类大墓也是最令盗墓者们头疼棘手。
)
盗墓者一般都懂些风水学及古代历史,所以对各个朝代的葬俗也有所研究,因此也不乏出现了一些盗墓 高手。
这些“行家高手”对有些墓葬的判断,也确实令人惊讶。
由于我国各个时期墓葬的位置各有不同,所以盗墓者们也总结出了一句顺口溜:“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历代墓葬的演变
为何会出现“由山顶,向山腰,山坡逐渐过度”这样的墓葬演变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古代人们对于精深的风水学,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逐步认知。
风水学从一开始的原始认知,随后认知一步步加深,原有的风水认知也会随着历史演进,逐渐被修正乃至颠覆,趋向更合理、更精准。
风水学,从诞生至今,也是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
“龙脉”说法
按照风水说法,放眼眺望,一道群山延绵起伏山脉,伸向远去,有隆起有低落,在风水堪舆学上即称之为龙脉。
风水学认为,山之所以会隆起,乃气的作用,即这条龙脉的地气在运行,运行时气旺之处使得地面高耸起来。
最初风水学认为,最高的山顶是地气最旺之地,也是祥气最旺、最足的地方。
一条龙脉渐渐走低,等到山脉彻底消失时,前面相遇河流,风水学称之“气遇水则止”。
所以,春秋战国时墓地多选择最高的山顶。
后来,进一步发展的风水学又发现“气遇风则散”。
山顶虽然祥气旺足,但山顶却风吹不止,将龙脉释放的祥气吹散,最高处并不是最佳之地。
所以,后来的人们就逐渐一步步降低了墓葬位置,从最初的山顶到山腰、岭、坡作为葬穴。
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有人认为是迷信,也有认为是瑰宝,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风水学作为中国灿烂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部分,能流传几千年至今,也说明不乏有其一些独特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为什么盗墓贼说“葬山不葬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