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掐殃、压魂 报庙,报信,入殓,看风水、设灵棚 ,祭奠、扣棺,殡葬、圆坟,谢孝 ,定期纪念等。
在丧葬时,一般的丧葬程序是:
1、掐殃
掐殃是人们依据死者落气时的时辰和拇指、食指所示的指节位置来推知灵魂离开灵体时附注在哪儿的方法。
所谓的殃就是死者的魂魄。
出殃大多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也有的当天出殃或落气前殃已经出走的。
掐殃的掐,指推算。
殃,称死者的亡灵。
据说死者留恋家人,离去时要托生成其它生灵,但家人又不可与它相见,如若相见,便会有灾祸降临。
基于此,于是在出殃时,家人大多要躲避在外,好让亡灵走脱得安然无恙。
有的人家还在家里摆上席宴,厨房灶前放上鏊子,在门前放一根竹竿,据说是让亡灵吃好升天之意,鏊子是想让亡灵留下一些字句。
停尸堂前:老人落气前,要把他挪到堂屋的地上(地上铺麦秸),俗称“挪下来”。
让其头朝南躺下,接着穿寿衣,俗称“穿衣裳”。
寿衣一般为5件或7件(专指上衣);落气后,长子握供灵鸡、烧断气纸、放噙口钱、盖蒙脸纸、捆拌脚索。
将供灵鸡和刀头、供馍、阴食等供品置头前的小桌上,焚香点长明灯;子孙晚辈立即戴孝烧纸哭祭。
此后,要特别注意长明灯,在出殡前是绝对不能灭掉的。
2、压魂
死者在气息奄奄的危重时间,家属已把送终的寿衣给其穿上了。
然后把他(她)抬到灵帛子[谐音]等待断气。
死者断气后,先掐殃,然后再有死者的过继人[多为儿子]去十字路口或土地庙去压魂。
压魂也就是拿一叠黄纸象征死者的灵魂,把它压在十字路口或土地庙防止它在外游荡。
压魂时先要烧纸祭奠,直到出殡时再去起魂。
压魂回来,死者的子女要把死者的衣物扔房顶一两件。
别人一见这种情形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3.报庙:老人落气后,长子要到村里的土地庙里焚香烧纸,意在代老人向阴间报到,俗称“报庙”。
报庙时,要虔诚祈祷,求神灵保佑,让死者在阴间过上不受罪的好日子。
4.报信
气后,死者的子女要四处报信送丧。
报信的事一般有死者的子孙小辈担任。
死者的儿子身着重孝,头戴布袋孝帽,腰系麻条去报信。
报信时,见接信人要跪下磕头,一般不说话,待问话时才做答。
死者落气后,死者的儿子应该先到舅舅家去报信。
到舅舅家后,见了收信人先磕头,然后蹲在舅舅家的门槛处听候舅舅训教安排,报完信后径直回家,不得中途拐弯串亲。
舅舅家报完信后再到其他亲戚家去报信。
到其他亲戚家报信没有去舅舅家庄重,有的可以请人捎信等。
报信时一定要说清死者情况和祭奠日期。
报丧:报丧即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奔丧,俗称“送信”。
不同亲朋报丧的时间不同:是至亲者,待一落气立即前往报丧;一般亲朋在安葬的前一天送信。
5·入殓
将尸体抬入棺内叫入殓。
入殓前,要在棺底上洒青灰一层,放香7根,摆成“人”字形,两根香接头处放铜钱一枚,再铺一些松枝或柏枝。
入殓时要注意不要把下铺的东西弄乱,尸体的脚要顶实棺后墙。
入殓后,棺不能扣死,祭者烧纸放炮,进行哭祭。
6、看风水
死者落气后,有的人家还要看风水选坟地。
坟地也称墓地,墓地大多选在祖坟下方的位置,依次葬埋。
但亦有例外,如若让风水先生察看一番,认为老坟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征得死者亲人[特别是舅舅]的同意后,便可另拔新茔。
新茔,往往选在地脉隆起,水脉充足的“风水宝地”。
其地形有鹅型、龙凤型、龟型、丹凤型等多种。
选择这样的地方做阴宅,据说大有讲究,有不少人研究《风水术》《入地眼》《勘舆学》的人被请去称为风水仙。
当地人普遍认为,选的茔地好,后代就能人丁兴旺,有功名利禄。
因为有阴福庇佑,故亡照应,其后代就会生活平安,学业有成,有功名利禄,遂人所愿。
7、设棚祭奠
设灵棚祭奠是办丧事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
死者家属大多要给亲戚朋友送信,约定祭奠殡葬的日期,避开三六九和逢七日。
待到殡葬那天,央来门宗爷儿们着手操办祭拜事务:搭灵棚备三牲,奏礼乐,设午宴。
灵棚大多用白色布帐围成,也有的用箔搭成,三面而围,顶上遮蔽。
灵棚前左右两边各站一人称为站棚,灵棚后设有孝子位。
灵棚内有奠上,奠前。
奠上悬挂或张贴紫色题旌:“共和国硕(男)德O公讳OO行几之灵柩”或“共和国淑(女)德O母O氏孺人之灵柩”(注:共和国“O公”“O母”中的“O”字均为黑色字,其他均为白色字,因为共和国和姓O没死)。
题旌下方摆有一张小桌,桌面设有酒盅,筷子,供行礼转盅之用。
一应各家亲友在总执事的操持下,见机行事。
灵棚搭好后要去老坟院去请灵。
孝子等人备纸炮到祖茔请回列祖列宗长辈灵位以示祭奠。
一般唢呐跟随。
请灵后才允许宾客进棚烧纸祭奠。
一声传唤:“请XX客烧纸!”炮手燃放起鞭炮,吹鼓手打奏起乐器,乐都必须声哀婉凄切。
这时祭拜者可以进棚行礼祭拜。
”一般都行祭礼,俗语叫拉礼。
拉礼分为堂祭和路祭两种。
堂祭就是在死者院内的灵棚前拉礼。
拉礼的繁与简视不同家庭而定,简单的礼节叫小九叩,即掺三叩、献三叩、辞三叩;比较繁的礼叫施大礼,即跪拜二十四叩。
客人行礼时,叫做“客烧纸”,拉礼时亦同样有别;出嫁女儿有单独行礼的,叫“番供”或“加祭”。
路祭就是出殡的路上行礼。
这种礼节多半是出嫁女儿番供或加祭。
灵棚行礼的礼数多种多样。
行礼的繁简都以孝子的身份和自己选择。
礼数以叩头的数目来分,有一四叩、五拜礼、九拜礼、十三太保、十八罗汉、二十四拜。
现简介如下:
一四叩:是极为简单的礼数。
孝子入位后,双手叠放成空拳,弓身作揖,双手合揖举起并放下,要求两手举高不过眉,放下不过膝。
然后单膝着地,接着是另一膝着地,并双手按地叩头,抬头直身,如此叩头四次,等叩到第四次时祝哀。
后边站棚者上前挽起祭拜者前去串灵。
然后再回灵棚。
执事喊“孝子谢”站棚为其拿来孝帽、腰带、孝子戴帽系带等再作揖告退。
五拜礼和九拜礼:行此礼数的人较多。
它又有“勤”“懒”之别。
“勤五拜”和“懒九拜”,分别上奠两次和三次。
“勤九拜”又有“三奠九叩”和“三节挺”之分。
“三奠九叩”是上奠三次,奠上叩一个头,棚下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要作揖施礼。
作揖时,双手叠放成空拳,往上举不过目,往下手不过膝。
“三节挺”棚前作揖后连叩三个头,第三次叩头时祝哀,站棚搀起后,顶孝作揖告退。
“懒五拜”和“懒九拜”两种礼数都是上奠一次,叩一个头。
行懒五拜礼,除上奠叩一个头外,在上奠前和下奠又各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需举拳作揖,共叩五个头。
不论在奠上还是在棚前,行懒九拜礼,奠上叩一个头,在上奠前后棚前,各叩四个头。
叩头前叩头后也要作揖,这样在棚前先是四个头,后又四个头,加上殿上一个头,正是九个头,故此称做“懒九拜”不过最后一个头要祝哀。
二十四拜:二十四拜人称行大礼,其行礼招数灵活多变,但叩二十四个头的总数固定不变。
最通常的行法,即上六回殿,作揖叩一个头后作揖,回到棚前作揖叩三个头作揖。
这样做,跪拜,作揖行礼共六次,四次二十四个头,故此称作二十四拜。
近有一种二十四拜礼是“满天星”,其做法为,作揖上奠,在三牲案左边位置作揖跪下叩一个头作揖上奠作揖,再叩头作揖,到奠上作揖跪下转一个盅仍磕一个头,站起作揖,退至三牲案右边时,再作揖叩一个头,站起作揖,退到棚前作揖叩一个头。
如此这般上六次奠,每次四个头,四六二十四个头。
还有一种更让人眼花缭乱的二十四拜,也叫“满天星”三牲案放置在奠前的一个小桌面上,行礼者作揖上奠,分别在桌的左边两角作揖,跪下叩一个头站起作慢步上奠,作转盅叩一个头,起身作揖,退至桌右边两角分别作揖叩一个头。
最后退至棚前,仍是作揖叩一头。
这样做每上奠一次共叩六个头,反复做四次,四六二十四个头,因为叩头遍布整个灵棚,分布于奠上奠下牲案四周,故此人们称为“满天星”。
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的礼数大同小异,只是叩头的次不同而已,在这不作详细叙述。
亲朋好友在行礼前,总会通过外柜进行交接登记。
外柜了解到他们的身份和亲戚关系后,对此亦通过执事做相关的照应,对带来挽帐的亲友总要为其代题挽词。
挽词题写在五色(黄、白、蓝、紫)纸上,在他们行礼时,悬挂于灵棚上方,以示哀挽之意。
挽词的横披和落款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均以行礼者的身份和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定题写。
现举几例以示了解:
“岳祖父(母)老大人归空,其横披为:鹤(母为:鸾)驾仙逝,孙婿OO敬叩”
“岳父(母)老大人归空, 其横披为:太山齐颓(母为:太水永涸)门下子婿OO敬叩”
“老实兄(嫂)大人归空: 梦游黄梁(嫂为:贤德可风)”
8. 扣棺
行礼完毕将要出殡时,请做扣的木工将棺材盖扣死叫扣棺。
扣棺前要揭去蒙脸纸、取出噙口钱、解掉绊脚索。
死者亲属再看一眼,觉得一切停当了,就用棉花蘸水给死者净面,净面所用之水,晚辈每人要喝一口。
最后,由木工做好的棺扣将棺盖扣死。
9. 殡葬
殡葬是把死者从家里送往墓地入土的过程。
它包括:启魂、礼拜、出殡、送葬、下葬几个过程。
启魂串棺,指各家亲友在执事指令下对入殓后的死者见最后一次面的过程。
串棺时娘家人必须到场,一般来说左进右出,按反时针方向将棺材绕走一圈。
串棺后不多时就出殡。
出殡时,架子会全员出动,搬上棺材放上龙架。
孝子们披麻戴孝,死者长子要摔老盆,扛柳木幡子,手托灵牌。
如若没有长子的,次子、三子总要担当此事。
若死者没有儿子,俗称是绝户头,那么这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老盆,柳木幡放在棺材上,由架子会抬到墓地;另一种情况是让同宗过继的侄子来做这一切。
如若死者父母在世,死者就被视作没成人,意思是还没有为父母尽孝,于是人们往往用麦茬或谷杆麻纰扎个草人,并在出殡时放在棺材上,不过近几年来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出殡:将棺材从家中抬到坟地叫出殡。
出殡时其规格有所不同:有用花架子、吹古乐的,也有抬光棺的。
相同的是,“孝子”都手拿哀杖子行于棺前,有一个执柳栽子的领路,皆嚎啕大哭。
一路放鞭炮撒纸钱,每过十字路或过桥时都要烧纸。
快到墓穴时,抬棺的要停下片刻,然后由执事人高喊“起棺”。
大家抬起棺,接着是“紧走几步,来到卧龙岗,落棺了”,抬棺者顺者执事人的喊声,快步来到墓穴前下葬。
送殡也是殡葬过程中最令人悲切的场面。
亲人们往往要嚎啕大哭。
老年病亡者孙男嫡女,儿媳妇拄安眠棍披麻戴孝,哭爹喊娘,声声念祷死者一生养育之恩,疼爱之情,让了闻目睹者潸然落泪。
也时常会有些人家在送殡途中往往要行路祭礼,行此礼者大多为女婿,内侄外甥居多。
行礼时,先前已准备了一把死者用过的椅子,等椅子放下,孝子先不忙着行礼,龙驾也着了地,在悲悲切切的哀乐声中,行礼人缓步向前,先是亲手扶扶椅子,看把椅子放平稳了,而后又用手巾轻拂椅面,接着再把孝子手捧灵牌位放在椅子面上。
等一切完毕,显得毕恭毕敬,然后开始作揖行礼与在棚下所行之礼相同。
送殡时,孝子在前,棺木在后,孝了手拄柳棍,相互挽扶,倒退而行。
抬棺木的架子会四人一组在老会首的指挥下,相互替换,有起有停,瞻前顾后。
他们随老会首所发口令,紧密配合,安妥地抬送棺木,直至墓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下葬:在下葬前,孝子要快步跑至墓穴前,称“花茔”;棺材下墓穴,称“下葬”。
下葬时,要放鞭炮。
下葬后,用席盖在棺上,将柳栽子置棺材后端,哀杖子放在棺材上,然后封土隆起成坟,焚烧“社火”(纸所的各种祭品)。
下葬是丧葬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
架子会将棺木抬到新的墓穴前,执事在得到主家的许可后,才决定棺木下葬。
埋葬的向口大多向南(即棺木大头朝北,死者头朝北,脚朝南)但也有少数北向埋葬(即棺木大头朝北,死者头朝北,脚朝南。
)棺木样式有大小头之分,死者入殓后也有对脚位置之别,棺木质量上有桑木、柳木、楸木、柏木,这些棺木质量上等,得到普遍使用。
在随着柏树、桑树、楸树种植面积锐减,人们已改用了桐木棺和山松木棺。
按棺材板量的厚度来划分,棺材又有五六七式,四五六式,三四五式,四五六式即板为六寸,山墙板为五寸,底板为四寸;五六七式,三四式,可依此类推。
在墓地,棺木被搬运到墓穴后,执事征得主家意见,在墓地前后土壁要挖些方洞,在前面的方洞放一盏长明灯,在后方的方洞放进一个盛有小活鱼的陶制水盆,在棺木上摆设一把搭弓的箭,(箭头要对准地脉正方向)一切应办之事操办完毕,棺上覆盖一方芦席拆开四角,然后由娘家人再次行礼告别,孝子先扬土封棺,然后开矿的(打墓的)十来人才即刻动土,铲土掩埋棺材,直至堆成坟丘。
10. 园坟、谢孝:葬后第二天上午,儿孙们要到坟地给坟培土,晚辈要提一桶小米汤至墓前,围绕坟墓浇一圈,称为“浇迷魂汤”。
这叫园坟。
园坟后,到死者子女的老娘家祖坟烧纸,称谢孝。
谢孝中午的饭菜全由丧者家放带齐,招待者只需动火烟。
11.守孝
父母逝世时,儿女、儿媳都要穿满孝,即孝帽、孝带、大手巾、腰束麻纰、用白布扎腿、鞋帮用白布蒙,谓披麻戴孝。
在只剩父或母逝世时,满孝还要加上白布大褂和白裤。
穿孝的时间要延续三年。
三年中的第一百天,男性子孙不准刮脸剃头,以示尽孝。
三年中第一、二年春节的对联要按头年紫、二年绿的颜色用白布来写,到第三年才能换上红对联。
12. 定期祭灵
殡葬后的祭奠活动经常不断。
大致说来比较郑重的有圆坟、五期、百天、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圆坟要在埋葬后的次日进行。
由死者的儿女媳妇孙侄来做。
他们抬着水桶,到新起的坟堆上亲手添土,把新坟整理圆满,并用秫篎往新隆起的坟上洒水,以示后代的兴旺发达。
圆坟后,死者的子女小辈要去舅舅家谢孝,这是表示对舅舅的感谢与敬仰。
五期:顾名思义是对死者已故五个星期时间的纪念活动,五七三十五天,但三十五天不得跨过两个月。
比如,死者在X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死亡,那么五期纪念只能放在下个月的三十日之前来操办,不能等到第三个月。
五期祭奠或繁或简只随主家的意愿决定。
烦琐的设棚祭奠三牲俱全,鼓乐侍候;简单的,只约自家至亲上坟前烧纸行礼祝哀。
此后的百天,一周年、二周年、其祭奠形式或也与五期大致相同。
叩头行礼,鼓乐放哀,完全随主家的意愿和经济条件来操量办理。
宾客的多少,行礼数的繁简,都无定规,但头戴孝帽烧纸是万不可少的。
如有亲人不给上坟烧纸,那死者先前一定是基督教信仰束)时,前几次是祝哀(哭出声,叩头不起叫祝哀)而在三周年祭奠时叩头后不祝哀,起身作揖,礼毕告退。
中原丧葬祭奠活动的礼仪风俗在“文革”中曾遭到遏制,先前此后,历经不衰。
据知,在民国时私塾启蒙教育,对一些礼节是必教必学内容,至于完备的礼仪制度起于何代,由于手头资料所限,现在还需有关人员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总之,中原丧葬礼俗是中原民众生活和思维的一种反映,她体现了中原民众那种尊敬长着趋吉避祸的心理,也体现了中原人仁,义,礼,智,信的周全,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反映。
三周年祭奠,人们大多甚是郑重,我们这里称之为半红半白。
提旌也由前几次的紫色纸改用成红色纸,字迹也由前几次的白色换成黑色,亲戚朋友所悬挂的挽帐也原来的白色黑色改用红色,叩头行礼的礼数也与前几次大致辞相同,不同的是叩最后一个头(即行礼将结)
13. 追祭
老人去世后,每七天和百天时都要追祭。
每七天为一期,要烧期纸,一直烧到五期,其中烧五期纸比较隆重,一是儿女们要在这天烧社火、二是要有丰盛的食品招待客人。
五期过后的追祭时间是去世后的第一百天,叫烧百天纸,烧百天纸也是较为隆重的。
再以后,就是在清明、十来一、周年时期追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