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嘉绒藏区的白云深处,傲然耸立着一座古老而神秘莫测的神山——墨尔多神山。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了墨尔多神山,被山的美景所感化,随即化成千千万万美丽迷人的美女,于是,墨尔多神山下便成了美女如云的地方。
每从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读到“那里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的文字时,男人的本能总让我对这个美女如云的西梁女国和那位“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王有着一份离奇的向往与憧憬——这“女儿国”到底是吴承恩天马行空虚构出来的梦幻世界,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传说中的女儿国,就在墨尔多神山下。
” 7月的某个黄昏,朋友一个来自丹巴的长途电话,让我按捺不住了。
于是收拾起行囊,日夜兼程往墨尔多神山而去。
盛夏的嘉绒高原,风和日丽,大片大片的向阳葵花在田野、路边、溪旁肆意地绽放着。
午后的大渡河风平浪静,阳光无遮拦地在旷野上流窜,所有的风物如同静止在天边的那座墨尔多神山一般,空静而又神秘莫测。
墨尔多主峰高耸入云,仿佛君临天下,接受着四周群山的朝拜。
据《墨尔多神山志》记载:墨尔多神山上共有108个圣景,千余处景点。
站在墨尔多山之巅,东可远眺峨眉金顶,西可遥视卫藏冈底斯雪山,境内八条银色的河流,如同八条洁白的哈达,缠绕在墨尔多神山56座美丽的山峦之间。
据说,墨尔多山原本叫格尔隆山,山下有位坚强勇敢的藏族青年墨尔多,后为吐蕃王朝所招,率兵远征,打击巴尔布的入侵,凯旋而归。
后人为了敬仰他的忠勇,把格尔隆山改名为墨尔多山,并在山脚下建庙宇给他塑像。
清乾隆年间,廓尔喀入侵西藏,达赖要求嘉绒派兵援助。
嘉绒兵与廓尔喀的仗打得十分激烈。
数百次战斗都难决胜负。
弹尽粮绝之时,嘉绒官兵面向家乡,向墨尔多山神祈祷。
这时奇迹出现了,云雾中但见墨尔多骑着骡子,头戴毡帽,背枪舞剑来到战场,从怀中取出禳袋,撒下千军万马,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从此,墨尔多将军便成了嘉绒地区的守护神。
每逢农历七月初十——墨尔多将军神诞辰日,各地的百姓都会云集墨尔多庙,参拜墨尔多将军,进香还愿,转墨尔多神山。
七月初十也就成了嘉戎地区一年一度的“墨尔多将军会”。
岩巅之城,我找到了“女儿国”存在的证据 或许是墨尔多神山的景色太迷人,以至于让我们忘却了时间,忘却了此行的目的,车进丹巴县城,已近黄昏。
丹巴古称章谷,藏语为岩石上的城市之意,故而又有“岩巅之城”及“大渡河畔第一城”之誉。
由于地处高原,又是诸多山脉、河流的汇聚及发源之地,自古以来,丹巴总是山顶积雪皑皑,山腰森林葱葱,山脚海子粼粼。
在去丹巴之前,我早就听说过,这里的女孩皮肤白嫩、相貌端庄、气质高雅、美若天仙,为古西夏王族后裔,血液中带着高贵的皇族血统,西夏王朝被蒙古大军灭亡后,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从遥远的宁夏沿甘南、阿坝草原一路南下,最后停留在丹巴这块风水宝地上,并在大小金川河谷两岸重建了他们的家园。
当炊烟自山脚的一座座的寨房飘袅而起之时,红日也终于依山而落了。
行走在空静而狭长的街道上,一丝莫名的失落感自我的心头泛起:这哪里像是传说中“红粉貌娇娆”的女儿国? 晚上,丹巴文化宫的朋友将我的失落一扫而光:“女儿国确实存在。
”据他介绍,在唐代,吐蕃人和唐人就把居住在墨尔多神山周围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嘉莫藏语为女王、后妃或神妃之意,是唐代藏族人民对“东女国”的称呼。
查瓦绒是指河谷,合起来意即为女王的河谷。
现在的丹巴嘉绒藏区就是当年嘉莫查瓦绒的简称。
当时的女儿国——东女国的国王就是个丹巴美女,现在丹巴美人谷的美女有着女王的血统。
历史上神秘消亡的东女国故都遗址就在丹巴中路乡。
顾不上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几乎要裂开的脑袋,喜出望外的我连夜翻阅起朋友留给我的一些有关东女国的资料及史书来。
一东一西,女国兴衰一百年 原来在南北朝至唐代,青藏高原上先后出现过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家,西部的称西女国,东部的称东女国。
东女国是公元6、7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和地方政权。
《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中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
俗以女为王。
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
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
有大小八十余城。
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按照以上的地名以及当时马道的行程来推算,古代东女国中心确在丹巴一带。
而隋唐史籍中的记载,则进一步明确了东女国的性质,如“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
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
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无有篡夺”等等。
综合史书及史料的记述,可将东女国描述为:女性掌权,国王与官吏皆女子,男人不能从政,仅任征战与种田之役。
宫中女王的旨意,通过女官传达到外面。
东女国设有女王和副女王,在族群内部推举有才能的人担当,女王去世后,由副女王继位。
一般家庭中也是以女性为主导,不存在夫妻关系,以母亲为尊,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主导一切家中事务。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女国的人口有4万余户,兵1万余人,散布于山谷之间的80余座聚邑之中。
早在隋朝时,东女国就与隋朝政府有使者往来。
在唐朝时期,东女国与唐中央政府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武则天还曾册拜东女国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赐以瑞锦制蕃服,东女国使者亦多次来朝。
当时东女国女王曾到朝廷朝见,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虽然是虚衔,但是品级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
公元7世纪时,吐蕃王朝拓疆扩土,直逼唐朝疆域,东女国归附于吐蕃,成为吐蕃政权的一部分,“岁输于吐蕃”。
只是当时吐蕃无暇顾及东女国,实仍由女王代管。
为了自保,当时的东女国一面向吐蕃进贡纳岁,另一方面又向唐朝俯首称臣。
正是这种左右摇摆的暧昧关系令东女国走向了灭亡。
虽然唐皇答应划地归女王,但条件是由女王之子为王。
而这一点恰恰是不为吐蕃政府所允许的。
当吐蕃政府将东女国管理权收回之时,女王唯一的出路就是携旧部仓促逃往金川谷地隐居。
与此同时,女国就此消亡。
美人谷里,路边那对母女惊若天人 第二天一早,我在一位向导的陪同下匆匆地上路——目的地:美人谷。
向导告知,美人谷位于丹巴县巴底乡,距县城约26公里。
顾名思义,是一个盛产美人的山谷。
那里的女孩不仅艳丽如玫瑰,娇媚似桃花,且个个秉承西夏皇族的气质以及唐代“东女国”的遗风流韵。
她们喜欢盘发髻,着长裙,衣饰古典华美,气质优雅端庄。
不管身居山野、乡村还是走出大山几乎从来都不施粉黛。
因为天生丽质,所以她们不怕风吹日晒,劳动之余,只需稍加梳洗,便气韵毕显,光彩照人。
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那么含烟凝碧;婀娜的身姿似乎永远那么婷婷玉立,娇艳容貌似乎永远那么温婉动人,艰苦的体力劳动和生活的打磨,似乎永远不能改变她们作为一个美人所应有的那份姿容、形体及气质,反而让她们拥有了一副颀长而健美的身材…… 我也查了些资料。
史载,东女国还有女子服饰尚青俗,即以青(黑)色为美。
因此,美人谷的女子,服饰无论多么的华丽,其主色调一定是黑色的。
而她们跳的“锅庄”舞,则带有浓郁的宫廷音乐韵味。
即使是婚恋,也保留了古老的“顶毪衫”、“爬房子”、“抢头帕”走婚习俗。
到目前为止,美人谷的许多家庭还延续着大女儿当家、男子要嫁进女家、财产由女儿继承、家中由母亲掌权这一传统。
而这一习俗与传统,都与曾经的东女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晨雾渐渐散去,阳光将山野的葵花照得一片金黄之时,我们的车进入了美人谷。
谷内倒是鸟语花香,山青水碧,美不胜收。
行走在期间,空灵、幽美、恬静、神秘、遥远之感油然而生。
可是,原以为一进如美人谷,如云的美女便会扑面而来,结果出乎我意料,整个谷中,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及小女孩之外,几乎见不到一个传说中“天生丽质,温婉动人”的美女。
一打听,告之美人们都不在家,大部分美人都被外地来的宾馆、餐厅、歌舞团招聘去了,而留在本地的美人们,一般十七八岁就谈婚论嫁了,婚后由于生育、劳作等关系,红颜往往不再。
再问,什么时候能见到美人?答曰,春节,美人都会回家过节,但要想一睹美女如云的场面,那就必须去参加一年一度的“选美大会”,到时候,成千上百的美丽俏佳人,个个美艳群芳,是一览美人的最佳时机。
从美人谷出来,太阳已升至头顶。
正当有些心灰意懒的我们准备驾车离开之时,一对母女出现在了盘山公路上。
但见那位母亲头披玫红镶边五彩头帕,身着黑色的绣花围裙,笑意盈盈地牵着女儿的手向我们走来。
虽然岁月已在那位母亲的脸上刻画出了些许的沧桑与艰辛,但那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婀娜的身姿,还是让我从中窥探出了一丝丹巴美人的气质与风韵。
当我提出为她们拍张照片的要求时,母亲欣然答应。
在镜头中,母亲与小女孩笑得是那样大方、自然、纯真而又美丽——这些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人所必须具备的!因为,唯有由心而发的美与微笑,才是最美。
告别了这对母女,我们便往东女国故都遗址的所在地——中路乡而去。
在去中路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既然东女国是一个女权至高无上的国度,那么生活在这国度上的女人们,她们所居住的房屋是否与当时的那些男尊女卑的国家有着颠覆性的差异呢?没有想到,我的这个猜测随即就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
午后的中路乡,阳光如流金般灿烂,葱绿山野之间,一座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碉楼端正笔直、棱角如刀峰。
虽然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有的碉楼已倾斜,似比萨斜塔;有的布满苍苔,野草丛生……但其精湛绝妙的建筑技艺及顶天立地的雄浑之气,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了嘉绒藏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据中路乡的乡长介绍,中路乡现存古碉楼193座,中路乡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前有墨尔多神山护佑,后有梭坡乡土地储备,山上泉水长流不息,山下有大、小金川汇合成大渡河南流。
这样看来,中路乡无论讲地理位置,还是讲战争防御条件,都是古时冷兵器时代应对频繁战乱的绝好建都之址。
这一切,都与史料记载的东女国女王居所相吻合,因此,东女国故都在丹巴中路乡应无疑的了。
在我的印象当中,碉楼是御敌的坚固工事,应与男人及战争有关。
然而,走进中路乡,我却蓦然发现,这里的许多碉楼,虽然与防御及战争有关,却完全与男人无关,尤其许多高层的碉楼,其真正的称谓应为“闺房”。
史载,东女国时期,昌都地区及四川西北藏区已有较发达的文明。
当时东女国人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一般民众所住的为上下六层,而女王所居则有九层,这表明了东女国高超的建筑水平。
中路乡的碉楼,其造型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高度一般在十至三十米之间,且其功能也可将其划分为用作战争的防御碉、传递情报的烽火碉,以及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等,但如果按照“民众住六层以下,唯女王居九层”这一概念来划分或定性的话,那么多半层次皆在六层以上的碉楼,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闺房”及女官们藏“娇”之用的金屋了。
夕阳渐渐西斜,而我的女儿国之行也即将结束。
离开丹巴的前一天晚上,丹巴文化馆的朋友竟又告诉了我一个有关女儿国消亡的传说。
说是东女国女王爱泡热水塘(位于中路乡的一个温泉),泡澡时必有众男侍奉,且要吃唯有中路乡出产的高山香梨,并将梨花放进温泉香熏,女王因此天资国色。
这一来,国内的女子纷纷仿效,一时间,东女国倒是美女如云了,可战斗力也因此土崩瓦解…… 按照他的说法,东女国竟是因美色招致亡国的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唐僧取经经过的女儿国现在是应该是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