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现有两个坟墓。
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惠陵位于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
这是个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现象,君墓为何落在臣祠内?其实,武侯祠又称昭烈庙,前殿祭祀刘备,后殿祭祀诸葛亮。
昭烈庙早于武侯祠就存在这里了,是惠陵地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现象。
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既可以保佑子孙,又可以祸及子孙。
因此,古人便说“冢以藏形,庙以安神”。
冢就是墓,只用于收敛死者形骸;庙就是“宗庙”,是祭祀祖先魂灵的场所。
关于古代宗庙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介绍,古代宗庙仿生人的宫室,设前“庙”后“寝”,庙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时祭祀;寝中陈设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时供奉新鲜食品。
秦时有了变化,庙在城内而不在陵前。
汉初,承秦制,“庙”在城内,“寝”在陵旁。
汉惠帝时,又将汉高祖的“庙”迁回陵侧,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灵魂就必须在陵墓附近。
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习俗。
刘备惠陵前的昭烈庙,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从异地迁来的。
据载:明初蜀王朱椿出于“君臣宜为一体”的思想,撤毁从少城迁来在昭烈庙旁的武侯祠,并入昭烈庙。
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认诸葛亮,不认刘备,反而将昭烈庙称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习惯了。
这实在是违了朱椿本意的。
刘备陵与刘备殿
昭烈千秋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有一处幽静的陵园,是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所在,历史上称作惠陵。
现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墙后还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汉昭烈之陵”的横额一块,表达了这两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对先朝义帝的景仰。
存亡之际
刘备惠陵原来的建筑情况现已不详,根据当时的形势,规模可能不会很大。
因为当时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西蜀国祚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是不会花很大的财力物力营建陵寝的。
据《三国志》上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彝陵惨败给吴将陆逊后,回师途中连病带气,死于白帝城永安宫(在今四川奉节县城内)。
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甘吴二夫人也合葬于此。
古柏森森
现在惠陵前面既无门阙 石刻之类,陵前寝殿也甚简陋狭小。
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绕陵有圆形古砖墙一圈,周长一百八十米。
封土上绿草丛生,秀木繁郁,另有一番景色。
当年周围还有许多古柏青松,与武侯祠相联属。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武侯祠古柏》五言绝句一首:“蜀相阶前柏,龙蛇捧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可见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是古柏森森了。
由于刘备在西蜀曾经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加上刘关张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历代都很崇奉。
宋朝《太平寰宇记》一书上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李回镇守成都时,就“置守陵户,四时祭祀不绝”。
懦子烈孙
昭烈庙是纪念刘备的祠庙,建在陵的旁边。
进昭烈庙的二门,有一座刘备殿。
正殿高大宽敞,东西两廊相接。
当中围成一个庭院,院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
正殿之中,塑刘备像,高约三米,头戴帝冠,身穿金龙袍,手持玉圭,神态谦恭,塑造一个能礼贤下士的帝王之像。
在正殿的左边,有刘备之孙刘禅之子刘湛的陪祀像,但却没有刘禅之像,参观的人常常为此发出疑问。
这是因为当蜀国危难,敌军压境的时候,刘禅准备投降,刘湛则力主抵抗,正气凛然,悲愤交加地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你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刘禅的投降。
刘湛祗得哭诉于祖庙,挥泪泣血,杀身殉国。
后人为了嘉赏其临难不苟的节烈情操,为之塑像。
而刘禅投降误国,降晋后还向司马昭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无耻言语,后人便将其抛弃了。
英武群像
正殿的东偏殿,有关羽及其子关平 关兴,部将赵累 周仓的塑像;西偏殿为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塑像表现了关云长气宇轩昂,张翼德性烈如火的气质。
在正殿的东西两廊内,还各有文臣武将塑像十四尊。
像前还立有小石碑,叙述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
其中著名的文臣有庞统 蒋琬 董允等;著名的武将有赵云 马超 黄忠 姜维等。
这些塑像的神态各异,各有各的风度,好像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蜀将的形象再现,让人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战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真的是在成都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