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
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
内河航道处于自然状态。
民航航线只有12条。
邮政服务网点较少。
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
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53-1965年),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设施和装备规模、运输线路仍在增加,特别是针对沿海主要港口压船、压港、压货日趋严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期间,管道运输也得到了发展。
3、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铁路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出台了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扶持公路发展的三项政策;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港口率先对外开放,海运业最早实现“走出去”;民航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航空运输市场开始形成;实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4、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展铁路建设大会战,1997年起铁路进行了连续六次大提速。
公路和水运实施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三主一支持”规划,制定了加快建设步伐的目标任务。
民航机场建设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内河航运建设基金先后设立。
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公路建设投资进入“快车道”,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兴起。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加强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
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发展目标,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
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港口建设。
实行邮电分营和邮政政企分开,邮政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
《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陆续出台。
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救助等领域建设。
2008年组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开启了“高铁时代”。
5、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2013年,铁路实现政企分开,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基本落实到位。
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网,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推进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西部地区高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真正实现县县通公路。
6、60多年来,中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经实现超越,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参考资料:新华网《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