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深刻地影响着华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中国风水第一城,它就是四川省的阆中古城。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北部的蟠龙山系同昆仑山脉一脉相承,乃是风水中所说的龙脉延伸处,而阆中古城就是龙脉的聚合之处,是一处举世罕见的上上风水地。
其实风水并非是故弄玄虚,其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如古城北面的蟠龙山就是一处天然的山岳屏障,阻隔着从北方袭来的寒风,同时迎纳着南方出来的湿润气流,形成十分宜人的气候环境。阆中古城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发源地,素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之美誉,可谓是文化底蕴深厚。
悠久的历史和宜人的气候为阆中古城孕育了众多名胜古迹,代表有滕王阁、东山园林、阆中大佛寺、锦屏山等,都是来到阆中必去的。而春秋两季,则是去阆中游玩的最佳时期。
四川阆中的滕王阁同江西南昌以及山东滕州的滕王阁三处合为一体,都是滕王李元婴表达对故地滕州的思念。滕王阁,整体按照宫苑的设计,建于玉台山腰。
东山园林,一个名胜集合之地,不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风光都尽善尽美的地方。游玩休憩来此,行走于幽深的林丛之中,听高山瀑布撞击之声,或是看小桥流水的潺潺景象,都是最好的放松姿态。立于虎溪桥上,看"虎溪"二字,倍感宁静,或是傍晚于扶云阁上,看那烟雾弥漫于阆中城内,妙趣横生。
阆中大佛寺,位于阆中东南部,每年的二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会期,那是一年之中大佛寺最为热闹的时刻,大佛寺,是信佛之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宗教文化同自然风貌以及人文社会的完美结合。
锦屏山,因为两座山峰并列,如同一道屏障,故而得名锦屏山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登上锦屏山,看尽阆中秀丽风光,登山累的时候,休憩于亭台楼阁之中,休闲而又有趣。从八仙洞拾阶而下,于荷花池旁嬉戏游玩,或再往前一些,去那观星楼上看尽星辰。
阆中,一座有山有水有韵味的城市,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仍然带着自己的特色,在四川盆地之中,熠熠生辉!
长江发源地?
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长江全长约6397km,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这么长,那么它的源头究竟在哪?我们先看长江三个重要的节点:四川宜宾、青海玉树、青海囊极巴陇。
一、四川宜宾
宜宾位于金沙江与岷江的交汇处,岷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自北而南纵贯盆地。岷江从都江堰至宜宾及平原地带的长度,约为370km,远胜金沙江在四川盆地平原地带的长度。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惠及四川盆地两千多年,“天府之国”的美誉与都江堰是分不开的。
由于岷江在四川盆地平原地带的长度超过金沙江等河流,影响力更甚一筹。在汉朝以前,岷江被认为是长江的干流。
从四川宜宾至崇明岛出海口,这一段称为长江,宜宾上游的长江称为金沙江。
二、青海玉树
青海玉树位于通天河与巴塘河的交汇处,其中河口海拔约3200多米。在古典时期,这已接近人类长期生活的极限高度。
从玉树至宜宾这一段长江,称为金沙江,玉树上游的长江称为通天河。玉树以西的海拔越来越高,人们不知道长江究竟有多长,黄河之水天上来,长江与黄河源头都在青海,这句诗用在长江也一样,古人便将玉树上游的长江命名为通天河。
唐朝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发,以及玄奘等人西行,加深古人对青藏高原的理解。在唐朝以后,通天河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
三、青海囊极巴陇
青海囊极巴陇位于沱沱河与当曲的交汇处,从囊极巴陇至玉树这一段长江,称为通天河。
通天河有三大支流,从北往南依次是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清朝时期将这三大河称为长江北源、中源、南源。
这三条河长度不相上下,究竟谁是长江源头,一直有争议,直到2008年科考队运用先进技术全面测量,才算解决。
经过精密的测算,北源楚玛尔河注入通天河中游,因此稍短一些。中源沱沱河与南源当曲则不分上下,我们来看具体数据。
沱沱河上游有两个分支,其中囊极巴陇至尕恰迪如冰川长348636.2米,至姜古迪如冰川长343724.8米。
当曲上游有四个分支,其中囊极巴陇至查吾曲长316880.8米,至撒当曲长332525.8米,至且曲长360337.8米,至多朝能长359695.1米。
结果出来了,沱沱河最长348636.2米,当曲最长360337.8米,当曲成为长江的源头,比沱沱河长了11701.6米。按照比例来算,当曲比沱沱河长的部分,占当曲总长度的3.25%,如果不是先进技术精密测量,很难判断哪条河更长。
以上是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当曲为长江源头,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沱沱河与当曲的水流量。
囊极巴陇交汇点,沱沱河流量46.73m3/s,当曲流量204m3/s。当曲的支流比较多,其中尕日曲和布曲的流量很大,因此当曲总流量得以完胜沱沱河。
综上所述,当曲比沱沱河稍长,水流量更远胜沱沱河,名正言顺成为长江源头。
最后我们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再来梳理长江的名称:且曲-当曲-通天河-金沙江-长江。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东北烧烤发源地在哪里?
东北有四大烧烤圣地:锦州、齐齐哈尔、丹东、延吉,一个烧烤根据地:沈阳西塔,其他地方的烧烤都是多少源自这五个地方的。东北烧烤分为几个类型,自助炭火炉烤、师傅烤串、自己烤串烤肉。一提到东北烧烤,各位朋友脑中往往会浮现一个戴金链子的纹身大哥吃着刚烤熟的羊腰子,边上再坐个穿白貂的扒蒜老妹。
辽宁烧烤的根据地是沈阳西塔,五条街都是烧烤店还有一条街都是烧烤的食材,还有一条街都是烧烤用具,你说强不强,很多朋友家里自备各种烤肉器具,亲朋好友相聚最喜欢吃烤肉。我们之前做过一集专题,就是烤肉的篦子,那个问答专门介绍多种篦子的区别,今天给大家讲讲四大烧烤圣地的特色:
锦州烧烤中国有名,烧烤之城不是浪得虚名,烤串为主,什么都能烤,四条腿除了桌子不能吃,山里海里空中都可以烤,主要特色:烤羊肉串为主,加上板筋、腰子、洋枪洋炮,烤鸽子、烤豆腐、烤鲶鱼、烤花生、烤土豆、盐焗鸡胗、生烤凤爪、烤海鲜。烧烤调料:抢粉、小料、白面、盐、蒜蓉辣酱
齐齐哈尔烧烤也很有名气,当地也有很多烤肉店,烤肉的主角就是牛肉,还有烤蔬菜,烤地瓜,烤洋葱,烤鱿鱼。 烧烤调料:孜然,芝麻,红辣椒,花生面,黑胡椒,味精、盐。还有不同的蘸料可以自己选择。
丹东烧烤是属于后期之秀,当地也分成两大派系,东港烧烤和丹东烧烤,主要以牛肉及海鲜为主,烧烤调料:孜然,芝麻,红辣椒,蒜蓉,味精、盐。还有不同的蘸料可以自己选择。
延吉烧烤: 主要以各种烤牛肉、烤串、海鲜、冷面、拌菜为主,朝鲜族风味特别浓郁,烧烤调料:孜然,芝麻,蒜蓉、味精、盐、辣酱。
东北烧烤还属锦州烧烤最霸气,每一位锦州烧烤大哥都是人狠话不多,冷幽默变成超级感染力,一把盐焗鸡胗配上一口锦州口音,就是活生生的东北人烧烤素描画像。
图文原创,侵权必究。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黄梅戏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2006年5月20日,安徽安庆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同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戏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有五种传说: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技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并有清代《逃水荒》一剧佐证。该剧开头一段唱词是:“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灾一连三载,树无林草无芽龙井也干。戒无荤吃长斋把经来念,惊动了玉帝爷龙心下凡。上半年好大雨下过几遍,插了田种了地人人喜欢。实指望到下年五谷满仓,又谁知发洪水五月十三。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七八个投奔外边。老公公在外边测字看相,老婆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湘。”由于《逃水荒》一剧的影响,截至200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并早已载入史册。现在许多专家通过论证,认为《逃水荒》一剧不是出自黄梅县人之手,而是安庆人编的,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纯属“水话”,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即使是从黄梅县传来的黄梅采茶调,那也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不能算剧种,真正的黄梅戏是由安徽打造的。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县,怀宁石镜乡有个黄梅山,黄梅山离安庆城区只有20多公里,明清时期黄梅山有黄梅庵、观音庵几座庙宇,香火旺盛,文人荟萃。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些小调相互传唱,逐步形成“怀调山歌”,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人便叫“黄梅调”。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亦曰:“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这种传说得到戏剧界许多人士的首肯,省内外许多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赞同。2009年3月12日,查家玲发表《黄梅戏起源初探》一文说,黄梅戏起源的问题至今有争议,有起源于湖北黄梅之说,有起源安徽怀宁之说,“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搜集、整理,我认为黄梅戏应该是起源于安徽怀宁。”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当属安徽宿松县,宿松人早在清代中叶就在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处的黄梅岭上第一个专演黄梅调采茶戏。民国十年(1921)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县志上还记载着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几十项“第一”,令人叹服。
传说之四: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安庆官话是黄梅戏的灵魂,它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黄梅调。安庆人对诸多戏曲艺术尤对黄梅调情有独钟,以极大的热情在学习继承上改造发展提高,使黄梅调演变而成黄梅戏。
传说之五:黄梅戏起源于戏曲之乡安庆及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民间小调和地域风俗、典祭文化,并与青阳腔、徽调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专家们认为,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传说得到戏剧界多数人的赞同。
中国牡丹的发源地?
是山东省菏泽市吧?具体是不是有待考证。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一是说山东菏泽,二有说河南洛阳,几千年前的事,真是不好说明白。
秦腔的发源地在哪里?
秦腔秦腔秦人的腔调。秦人远族是东夷人伯益,商末周初部分西迁,这部分西迁的部落即为秦人的祖先。
秦人西迁地在甘、陕一带。秦人西拒犬戎,替周王养马,养马地在宝鸡的关山草原一带。平王东迁时秦人出兵护送,周平王始封秦为侯国,秦始建国于甘肃天水,后东迁凤翔,凤翔做为秦都294年,连始皇的登基仪式也是在凤翔举行,凤翔为秦国的立国之根。
秦人在放牧之余,用雄壮的唱腔舒解心中的苦闷,生活的快乐和爱情的甜美,这就是秦腔的源头。
若论秦腔的发源地,自然是秦人居住的甘、陕一带。甘肃的天水和陕西的宝鸡是秦人的发祥之地,应该说这两地是秦腔的发源地。
喜欢就请点赞加关注哦!
黄河发源地在哪里?
黄河发源地在《青海》。
“徐”姓发源地是哪里?
首先诚谢《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栏目编辑老师的邀请,给我机会来回答这个提问。中国姓氏研究,它属于史学与民俗学探讨和研究的范畴,而不属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范畴,它是一门非常庄重严谨、认真求实的学科,同时也是意义重大的一项工程,因此只能依据史料和实事来说话,谁都来不得半点虚构和臆造,更不能夸张其词,打胡乱说了。否则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姓氏学的罪人,受千古唾骂了。而我除了仅对中国文学艺术这一块稍有研究之外,于中国姓氏之学,纯属门外汉,平时几乎没有多少涉猎,因此不敢在此妄言大说。当时一看到邀我回答是关于姓氏方面的提问,整个人顿时就愣了,硬有点鲁智深上山,丈二和尙摸不着头脑,烧香都找不着庙门的感觉。真是“只悔当年不用功,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又不能辜负编辑们的盛邀之情。还是古人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乎,沐浴斋戒,强搜资料,做一回打肿脸来充胖子的人,硬着头皮来用心作一回答。关于徐姓发源地这个提问,我只能根据目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综合各家之说,经加工整理后,作大致如下简述:
徐姓,中华著名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以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1.源于嬴姓,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赢姓)。少昊重孙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个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从若木至徐偃共三十二世,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巜通志.氏族略》所载,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徐国被吴所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春秋时,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之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死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1)氏族改徐姓:东晋时期氏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2)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3)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属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4)满族人改徐姓:清朝满州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徐姓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冶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徐姓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份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到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份地区。在宋朝时,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时,徐姓在今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徐姓古代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约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徐姓数字演变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徐姓当代人口分布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面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我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徐姓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以望立堂
郡望: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
堂号:东海堂、高平堂、高宛堂、琅邪堂、雪山堂。
宗祠对联
徐姓四言通用联
南州世泽;东海家声。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徐樨,人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访仙,传说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会烛夜绩;刻像上食。
上联典指战同时期的贫妇徐吾,与邻妇会烛夜绩。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徐彪,亲丧,刻木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
徐姓五言通用联
势廊重山外;词留寿石前。
此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徐懋集焦山鹤铭句联。徐懋,字问渠,钱塘人。以搜奇嗜古、广见博文著称。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徐良自题联。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华亭人。乾隆举人,官夔州知府。
徐姓七言通用联
幼慧作小山名著;夜绩借东壁余光。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徐坚女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徐吾事典。
万木争荣朝燕岌;群贤毕至话桑麻。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自题联。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著有《徐霞客游记》。
徐姓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虎桥。
此联为河南省卫珲市内徐(世昌)家祠堂联。
燕岌毓英才,一脉相承弘祖德;商机传信息,双赢互利展鸿猷。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此联万安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
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韶坑村徐氏宗祠联。
中国历史上的徐姓名人
徐姓是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这一大姓氏从古至今出现了不少有名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徐名人吧!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首曾佐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卓越动勋,因此,在大禹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并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姓,称为徐氏,徐若木便被尊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徐福,秦朝方士,相传他因到东海为秦始皇采长生不死药一去不返,留居今天的日本,而成为日本人的祖先。
徐淑,东汉著名女诗人,甘肃临洮人。
徐幹:(171-217),字伟长。北海匕今山东潍坊市)人。善辞赋,能诗,后人辑有巜徐修长集》。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集。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幹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蓸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椽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有巜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淋漓至尽。后人辑有巜徐伟长集》问世。
徐樨:汉朝人,江西南昌名士。台湾的徐氏家族,多以徐樨为太上始祖。
徐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名臣。曾走马荐诸葛,因其母为曹操所挟执,入曹营后,面对曹操问计,则一言不发。
徐荣:汉中郎将,初随董卓,长沙太守孙坚率豫州诸兵众讨卓,卓先遣将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擒颍川太守李旻,烹之。及坚移屯梁东,又为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荥阳。后曹公军进至荥阳汴水,遇荣,与战,公兵败。后卓诛,荣侍汉。永汉三年,卓余党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司徒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荣、胡轸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
徐晃: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人有万夫不挡之勇。
徐达:明代著名将领、军事家,安徽凤阳人。随朱元障打天下,并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因功被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为中山王。
徐光启:明代杰出科学家,上海徐家汇人。一生研究范围极广,以农学、天文学、数学较为突出。著有巜农政全书》,主编《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等。
徐渭:明代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浙江绍兴人。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著有巜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江苏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旅行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徐悲鸿:近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宜兴人。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西洋素描,以画马驰誉中外。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诗人。主编有《诗刋》、《新月》等文学刊物,是新月派诗风的领军和代表。
徐向前:山西省五台人,十大元帅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军队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也是伟大领袖主席的老师。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