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
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
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
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
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
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周易。
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
天也,自然也。
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
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
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扩展资料
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
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
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
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
蒙古族地区,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这种房屋易于拆架迁移。
西部伊斯兰教建筑则喜欢采用尖拱形建筑。
总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条件与当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各自构筑了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共同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