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禹城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德州大驴、夏津白玉鸟、德州黑陶、德州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庆云草帽辫、草柳编制品、地毯、中华蜜酒、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祝阿特窖、鲁北白山羊、大尾寒羊、山羊板皮、夏津抱头毛白杨、红荆条、天花粉、禹城辣椒、禹城红麻、枸杞等数不胜数。
德州扒鸡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简称德州扒鸡,它以熟烂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
德州扒鸡已有300年的历史。
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1692年扒鸡面世,并出现了扒鸡、烧鸡同产同销的并存局面。
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尝到了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
从此,德州扒鸡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乾隆年间,扒鸡制作艺人又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而德州扒鸡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初,以扒鸡传人德州宝兰斋饭庄的掌柜侯宝庆、德顺斋烧鸡铺掌柜韩世功为代表的几家作坊,认真总结祖辈的制作经验,多方摸索试制,完善了工艺,改进了配方,逐渐形成了新一代扒鸡雏形。
至建国前夕,德州市已有“福顺斋”“德盛斋”等扒鸡店铺20余家,年销售约40万只。
建国以后,德州市建立了国营食品公司,集名师于一家,采百家之长,保持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名吃的独特风味。
制作德州五香脱骨扒鸡采取传统的烧、熏、酥、炸、卤等多种工艺,其生产过程是:将健康的活鸡宰杀、沥血、褪毛、掏净内脏,加工成白条鸡,然后盘为坐姿,口衔双翅,凉透,周身涂匀糖色,用沸油烹炸,再按照鸡的老嫩排入锅内,加入食盐、酱油、原锅老汤及砂仁、丁香、肉蔻等作料,分别以急火和文火炖6-8小时,起锅凉透即成。
禹城扒鸡
禹城扒鸡,亦称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它以制作独特、肉烂脱骨、色鲜味美、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著称,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
大约在1750年前后,禹城县南营村一位叫李文长的人开始制作扒鸡,因制作时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调料,所以称作五香扒鸡。
后来制作扒鸡的人逐年增多,其技艺也不断提高。
1891年,城北月牙湾的农民王明奎为谋生计,也做扒鸡买卖。
一次,王在煮鸡时睡过规定时间,一觉醒来,锅中鸡已塌陷,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便见机起名“五香脱骨扒鸡”。
后来,王家又先后在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
1910年津浦铁路通车以后,扒鸡店铺发展到30余家,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合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店铺,当时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制作禹城五香扒鸡的主要过程是:选料、杀、烫、洗、晾、炸、煮等十几道工序,煮鸡时放入砂仁、白芷、三乃、豆蔻、丁香、陈皮等二十多种作料。
禹城扒鸡不仅好吃,而且具有养生、疗病的功能。
德州西瓜
德州西瓜素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而闻名全国。
主要产地为德州市和平原、武城、陵县三县的部分乡镇。
德州种植西瓜,文字记载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据清康熙年间田雯所著《长河志籍考》载:“瓜隐园在城东二十五里徒骇河岸上,山姜村中园也”。
根据考察,当时的山姜村瓜隐园应在今德州市东南马颊河北岸的杨胡店及刘集、沟李一带。
1939年山东大学农学系吴耕民教授调查后写道:“德州西瓜的栽培由来已久,惟其著名于世,则在最近数十年,盖自优良品种喇嘛瓜传入栽培后,因其品质卓越,声誉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沪,贩瓜者莫不慕名而来求货。
”当时,每至瓜熟季节,德州及黄河涯火车站,运河码头,车装船载,热闹异常。
后来,由于连年战争,西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上,德州西瓜的主要品种有喇嘛瓜(长密、西洋枕)、梨皮、白皮三异(三结义)、三白、手巾条、五月鲜等。
其中喇嘛瓜长圆形,两端微锐,皮呈黄绿色,表面茴香叶纹,瓜皮微厚,瓜子鲜红,瓜瓤有深黄、浅黄两种,细致无丝,入口脆沙,为过去瓜中之珍。
由于西瓜雌雄同株,易于退化,目前老品种除部分大梨皮和喇嘛瓜仍可种植外,其它品种大部分退化,已不存在。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从外地引进蜜宝、旭东、庆丰、中育六号、中汴一号、郑州三号以及富久光等优良品种,均获得大面积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