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
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2、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
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3、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
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
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
南岳山。
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
《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4、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
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5、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
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6、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
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7、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
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8、庐山洞,名“洞灵真天”。
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9、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
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
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10、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
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11、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
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12、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
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13、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
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
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14、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
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15、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
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16、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
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17、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
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18、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
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19、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
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20、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
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21、,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
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22、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
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23、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
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24、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
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25、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26、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
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27、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
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28、麻姑山洞,名“丹霞天”。
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29、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
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30、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
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31、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
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32、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33、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
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34、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
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35、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
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36、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
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
1、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2、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3、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
是否,未详);
4、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5、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6、南田山,在东海东。
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7、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8、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9、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10、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12、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
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13、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14、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
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15、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16、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17、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18、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
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19、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20、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21、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22、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23、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24、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25、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26、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27、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28、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
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29、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30、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31、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32、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
系正一道坛所在;
33、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
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34、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36、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
系灵宝派道坛;
37、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38、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许逊修道处;
39、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40、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41、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42、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
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43、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44、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45、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46、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
晋陶渊明隐居处。
一说即庐山虎溪;
48、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49、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
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50、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52、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
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53、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54、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55、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56、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
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57、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58、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59、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60、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61、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62、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
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63、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
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64、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65、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66、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67、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68、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
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69、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70、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71、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