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对付凡间万象,都有深刻的察看,了知天有天理,地有地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道理,心有生理,凡间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其余“理”,地舆风水当然也有其“道理”。地舆是根据地形和天体方位而发生对人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天然的知识;顺乎天然可得地利之正,获山水之利;违反天然,则有相同的成果。
趋吉避凶,古今皆然。但是一样平常人的心态,对付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见的事物,经常自觉揣测,顺理成章,甚或迷而信之,是以容易被神权科学所节制。中国人自古颠扑不破的信任“地舆风水可以或许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祸福”之说,等于一例。
地舆风水虽然有其道理,却不是毕竟的真谛。从释教的业力论与因果论来讲,人的吉凶祸福,都是因为过逝世的善恶业因造成了今生的果报,并非遭到风水地舆所阁下的成果。再者,从释教的时空观来讲,虚空并无绝对的方位,比方甲乙两人对坐,甲的左边是乙的左边,乙的前方是甲的前方,在无际的时地面,咱们实在的性命无所不在,何有时空方位之分?当一个人可以或许觉醒体证到本身原来面目标时刻,自心天性就遍满虚空,满盈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穷的时空融为一体,是以方位不在他处,而是在咱们心中。
佛陀期间,印度婆罗门教中有晨朝沐浴,还礼六方,可以或许增龟龄财之说。其时王舍城父老之子善生,每朝沐浴后,即依婆罗门之法向六方星期。佛陀奉告他说:六方可配于怙恃、师长、妻妇、亲族、僮仆、梵衲婆罗门等,并各以五事恭顺之。佛陀藉此教诲在家信徒若何过家庭伦理道德的生涯,同时阐明风水、地舆应当树立在伦理、世理、法理、生理之上,只需咱们至心,自发心安,则“日日是好日,到处是好地”,纵然走遍世界,都是人地相宜、良辰吉日,因为统统福田均不离心肠。
帮忙看看这个户型,应该怎样改成三室,不破坏风水?
我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客厅比较大,在客厅里隔一些空间来改成卧室;第二种,要看房屋结构,如果卧室和客厅之间的墙不是承重请,可以地墙打掉,在两部分之中各腾出一些空间组合成一卧室。
有什么好的方法制止游客破坏景区环境?
这个问题有点好。有什么好的方法制止游客破坏景区环境。那么再补充一个问题,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制止住旅游景区景点不宰客?
现在我们看到我们的旅游行业是比较乱景区景点高消费强制旅行社旅游团,导游强制消费,强制购物,还有各种明暗操作的宰客行为,各种低价团,而我们的宣传去把这种行为归结原因是黑导游以及不正规旅行社就一了,而知那么景区呢,景区的高消费景区的宰客,难道也是假景区山寨景区吗?应该不是。
游客破坏景区的环境是非常不对的,我们看到好多的游客在全国各地的景区上会,会跟当年齐天大圣孙悟空跟如来佛祖打赌一样,刻上到此一游的名句给景区的破坏景区的环境,尤其是好多的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破坏之后难以修复,比如说长城里面上面的城墙上刻上文字
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游客破坏景区景区景点,高消费宰客,旅行社低价团,导游强制购物,强制消费。一句话能够解决,就是我们的监管旅游监管存在问题,大部分的监管惩罚的成本太低,无论是宰客的还是破坏景区的如果惩处惩罚力度足以让人不敢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那么就好了。
这样旅游的诟病就不会有了。
羊祜为何要破坏自己祖坟的风水?
其实真不知实情。私下估计,这恐怕是玩的“为臣之道”,就像晚清重臣曾国藩,怕太后猜忌,公布家书以表心迹。如果顺便往下猜测,那就是羊祜公看透了为官的险恶,或者朝廷的血腥,以期后人决不为官。
历史上佛教到底是谁创立的呢?
佛教当然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但客观的说,现在的佛教已经与原始佛教有了很大的差异。历史上有大量的外部思想进入佛教,佛教在外传的过程当中,又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地域性的佛教宗派。下面简要谈一谈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思想变迁。
首先介绍释迦牟尼。这个词是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一个小王国的王子,具体的位置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这个国家以释迦人为主体。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具体的生卒年份不详,目前佛教史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人。根据佛经的记载,由于受到世间生老病死等现象的刺激,释迦牟尼在29岁的时候决定出家修行,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五年以后,终于大彻大悟,开始招募弟子,宣传自己的思想。在传播佛教的过程当中,还与其他宗教展开辩论,并多次取得胜利。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在创始的时候,古印度地区传统的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多个新兴宗教开始兴起。佛教的思想来源,除了传统的古印度文化之外,还包括当时新兴的其他宗教的部分思想,当然,释迦牟尼本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其次,介绍佛教思想变迁。佛教早期的思想,现在普遍公认主要保存在四部阿含经,尤其是其中的杂阿含当中。阿含经是仅有的同时得到北传和南传认可佛经地位的佛教经典。这一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现为以开悟为方式,应对世间的苦难,寻求精神的终极解脱。主要针对个人。这一时期,佛教的宗教色彩其实并不浓厚,更像是一个学术团体。佛陀去世后100年,佛教进入部派佛教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上座与大众两个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坚持传统,大众部主张革新。大众部的革新体现在,认可佛陀作为神的地位,也认可偶像崇拜,主张修改戒律适应时代发展。大众部的改革使得佛教的宗教色彩日益浓厚。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开始在印度北部的贵霜王朝兴起。大乘佛教以大众部佛教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思想内容。大乘佛教将早期佛教个人解脱为主,追求转向为普渡众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龙树。龙树的生卒年份不详,说法很多。龙树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中观思想。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不主张空。上座部普遍认为佛法是实有的。大众部提出了空的观念。龙树进一步发展,指出佛法皆空。哲学层面上讲,就是从客观唯心论走向了主观唯心论。空也就意味着,佛与法并没有实体存在性,但如果真的完全不存在,佛与法当然也就没有意义。因此提出了中观思想,也就是佛与法在空与不空之间。中观思想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因为主张空,所以这一派又被称为大乘空宗。之后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又发展出了大乘有宗。也就是唯识论。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的就是这一派思想。他的师父戒贤是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唯识论实际上指的就是佛法只存在于认识当中,除了认识以外,其他都是空的。只承认认识的存在,所以称为唯识论。由于认可认识的存在性,所以被称为有宗。这一派的观点在中国的影响不大。之后佛教在印度进入衰落期,思想文化上没有更多的发展。
再次,谈一下佛教在中国的中国化历程。这里主要谈思想文化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净土宗和禅宗这两个佛教宗派。净土宗发端于南北朝时期,主要思想特点在于强调外力的帮助。佛经当中记载,西天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发愿拯救世人,只要诚心发菩提心,死后就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净土宗根据这种思想构建。主张以念佛号的形式修行,通过外力加持,实现生命的终极解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契合了下层民众的需求。因此在中国广泛流传。禅宗以大乘空宗的中观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部分观念。推崇思想的极致自由。受到了文人阶层的普遍推崇。这两个宗派为了在中国发展都对原有的佛教教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而坚持古印度文化本色的法相唯识论,在中国的发展却非常的艰难。唐代以后就不再传承了。小乘宗派和大乘有宗在中国不受欢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取舍是有选择的。大乘空宗与道家的玄学有很好的契合性,这是它能够在中国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最后,梳理整个佛教发展以及进入中国的历程,可以发现除了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好几个人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大乘思想的奠基人龙树,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还有净土宗的奠基人昙鸾。他们的思想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佛教的具体形态。
怎样理解佛教的放生?
放生是刀下救命的行为。佛经说过:“诸余罪中,杀业第一;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这种放生的积福是特别快的。救人就是最大的放生,其功德之大,如佛所说:“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天地之间,生命是最尊贵的。
因果是客观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放生,都是救了那些小生命。刚开始放生时,多半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去放,多少有求回报之心。但放得多了,就慢慢把它们当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了,就有了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慢慢遍及一切生命,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放生实际上就是培养慈悲心的过程。有了慈悲心,福报就随之而生。什么样的心感生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感生什么样的世界。放生,实际上也是在放掉自己的杀业、贪心、我执之心。
特别是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段时间老是心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还有生活中发生种种不祥之兆等,这都很有可能是灾祸前的警示,人很多时候对未来潜在的危险都有隐约的直觉。面临这种情况,放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放别人一条生路,天地间也会留有自己一条生路的。还有手上生命线特别短的人、有潜在的发病危险的人、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想要改变生活的困境的人......都应该多去放生,多留给别人一条生路,自己的路自然也会越走越宽。
放生要放那些有生存能力的、被当成食物的动物。比如菜市场的各种食用鱼类、龟、鸟类等等。在路上看到一些小虫子,将它们捡起来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也是最好的放生方式之一。
放生不分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人家等着要下油锅了,还在挑日子,这就不叫救命了。当然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在佛教或世俗节日、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去放生,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以他们的名义放生,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尽孝方式。
关于放生规仪,可以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即先念三皈依,再念熟知的佛号,最后做回向。
先多念几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它们授皈依。皈依之后在佛力加持下,可让这些生命不再落畜生道。不管我们自己有没有受过皈依,皆可在放生时给动物们念三皈依。我们知道,凡受过皈依的众生,在一般情况下,可凭佛力加持不落三恶道,放生时念三皈依即是此意。
除了念诵我们熟知的各种佛号、菩萨名号,还可加上比较短的佛经,咒语等等,比如《心经》、《大悲咒》、《准提咒》等。其中“南无宝胜如来”是放生时常念的。此佛名号一入耳根,即可让被放生的生命命终后不再落恶道。
再说回向:
回向指放生之后说一句:愿以此放生的经德,回向给某某人,希望如何如何。这种回向,可以一次回向给许多人,无限复制。就象复印机一样,复印一张与复印一百张效果一样。不会因为回向的人多了,而减少功德。回向越大、越多,得福越多。最好每次皆能回向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然后再回向给每一个具体的人。
比如:愿以此功德,庄严十方佛土,回向十方法界,回向生生世世一切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以此功德回向给XX、XX,希望如何如何;以此功德回向给XX、XX,希望如何如何...
回向是将福报起一个定向作用。人的福报多半是没有定向性的,心念指向哪里,福报就会随之在哪个方面成熟,这就是心念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的心念,念念之间皆在极乐世界,那么日后的归宿就指向净土;如果回向于现世的福报,就会快速在现世表现出来。比如如果心念专注于财富,那么福报成熟时,就会向财的方向发展;反之,心念如果邪淫心过重,成熟的福报就会在此事上白白消耗掉了。所以要克制自己的恶愿,培养自己的善愿,不要因此浪费了福报。这也是所做善事皆要回向的原因之一。
放生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只能买面临屠宰的动物,不可买宠物放生。因为宠物本身没有生命之忧,而且放在外面也没有生存能力。
2、不能预订,只能随机购买。再则不能在固定的日子--比如每月初一、十五到同一个地点去买,不能每次放在同一个地方等,都是为了避免引发有目的的捕捞。
3、对于养殖动物,放生之后的存活率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养殖的鱼类,放在湖水中基本还是能存活。没人救它,它必死无疑,放生了,还有存活的机会,应当给它个机会。
全国各地均出现共享单车遭破坏,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减少这种破坏?
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了很多人民群众,但随之而来也有很多的问题。
共享单车的到来,引发了另一种革命,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相继出现。然而,共享单车也打击了一些行业的利益,比如租车行,以及卖自行车的商家。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盛行,给了市民们很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出现单车被私人占用,或者被拆卸被乱丢等问题。
人总是自私的,也总是很不自律。正是有了法律,这个社会才不至于非常混乱。因此,对于单车这一市场,我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于破坏现象,我们虽然避免不了,但是可以以此衍生出新职业“单车看管员”。可以通过招聘看管人员,或者通过大众举报有奖等形式,抓到损坏单车的,就有金钱等奖励,并对破坏单车的进行刑事制裁等等。
还有,就是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从小抓起,上至家长老人。近几年常出现“不是好人变老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说明现在有些大人老人在小时候就不守纪律,不安分等等,政府因此得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学校里,也要有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免有些孩子受到父母长辈不良影响而走向邪魔歪道。
佛教人做法事为什么要收钱?
道士登坛作法,和尚念经拜忏。这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宗教场景,即便没去现场看过,也往往会在电视电影中得饱眼福吧。
常走国内寺庙的朋友都会知道,对于现今僧人来说,平日常住在寺院里,吃斋念佛打坐出坡之余,搞些消灾、消业、超度亡灵之类的经忏法事,也是常有的任务和项目。有的是主打“随缘”,看着“意思意思”给钱;有的则要价不菲,客堂里干脆明码实价,少则百千元,多则以万论,另外还要给参与的僧人送红包。很多地方小庙,信众较少,供养不多,还往往以此为主业,有作不完的法事,赶不完的经忏,以此获取主要经济来源。某种程度上,经忏法事成了一些寺院盈利的生意,商业化操作极其娴熟。这一点实情,我想我们都毋须讳言。
也因此,很多朋友对这种法事生了疑虑与讥嫌:按照佛教戒律,出家人是不该接受钱财的,倘若寺庙跟个商场一样,你给我钱我出卖服务,是否是清净合理的呢?我在这里斗胆谈几句自己的理解,虽然我对自己所谈是非对错确实很没有自信,毕竟佛教理论太浩瀚深广又随机应变了,似乎怎么说都可以说通。
我的总观点其实很简单直接,也特别得罪人:佛教不是一个迷信的宗教,从原始正统的佛教理论来讲,不仅法事不应该收钱,连“做法事”本身都是不大应该的。
严格地讲,经忏法事都不算“佛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不搞这个,超度亡灵之类的法事不客气地讲,是违背原始佛教“祖制”的,是佛教“中国特色”后兴起的东西。一般来说,宋以前的中国佛教,虽也有“忏法”出现,但作法事且收钱这种行为基本没有。那时寺庙或深山里的僧人,严守戒律,深入经藏,仰奉佛理,修行参禅,所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道风淳朴,戒行清净,讲的是实修实证,讲的戒律森严,讲是住清净身。我们看《高僧传》,看《六祖坛经》,看《五灯会元》,可曾看到僧人去搞什么超度亡灵法事的记载,更别说去赖此挣钱了。
以我对佛学的理解,放焰口、超度亡灵等法事,开初的本意只是为和大众结缘而设。中国人多灾多难,信鬼信神,苦日子里总要寻个寄托才好活下去,比如家里有什么老人过世了、或者身体不好总疑心什么附体之类,找僧人念念经,心理也好有个安慰,而僧人搞这个,不过就是开方便法门,是弘法利生职责所在,也是一种普渡众生。完事后,拜托的人给点财物“供养”,心意在里面,收下也是常情常理。
但是,需要明确地说,法事绝对不是正业,只是附带结缘的一个方式;而收钱,不是不可以,但绝对不该索要,更不该搞成“高消费” ,成为变相的商业化。不然,沉浸其中,其实神佛不辨,就是僧俗不分,根本就违背了佛制,这个路径本身就是错了!佛法究其宗旨,本应该是师道,你把神神鬼鬼这一套当神明去信奉,那就是迷信。
其实,有过佛教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自民国以来,对经忏佛事的批判,并不曾一日停止过。
就如上面所说的,搞超度之类的法事,在佛教历史中,其实只是从明清以后才开始盛行的,最后愈演愈烈,本是方便的一个法门,却莫名其妙地喧宾夺主,成为多数寺庙的主业,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况,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国佛教的衰败。我自己,过去读现代高僧诸如印顺导师、谛闲法师、圣严法师等人的自传,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状况:他们都是在青少年时代,亲近佛教出家为僧前后,发现了佛教经忏化的弊端,力图挽救,内心批判,从而走上或“人间佛教”或“讲经为中心”的道路的。至今,我们也还是可以发现,在这一些寺庙里,许多清醒的僧人对经忏佛事极端反感,有的甚至有宁可饿死决不从事经忏法事的誓言。
所谓佛教,是佛的教导,而佛的事业说白了就是教学,不是教你执著迷信,不是教你鬼鬼祟祟的,更不是教你做生意等价交换。现在,一些寺院搞经忏,搞法会,搞超度,各种摩登,跟个万达广场似的,只不过一个管生一个管死,这从佛教本源宗旨而论,本身就是错了的。有朋友为之辩护说,寺院不搞这些,没有经济来源,这也是有点睁眼说瞎话的吧,因为但凡去过寺庙的,都知道如今的佛门,利出多孔,收入的来源根本不缺乏,完全不靠这个也足以生存。中国古人讲“士农工商”,把“商”摆在最底,是一种智慧,如果连出家做法事都要去“收”钱,讲在商言商的套路,那才真的是“末法时代”的显现了。
也就是说,倘若拿法事这个当正事做,还搞成一种变相的供养索贿,从佛教理论上讲,不仅没有功德,反而罪过巨大。很明显,那是舍本逐末,是走向迷信,是走向商业化,佛教过去因此而衰败的前鉴难道需要循环往复地演习吗?
但是,说到这,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又出来了:佛门的所有经忏法事应该得到批判么,僧人接受一些财物是“不当收入”吗?
答案又显然不是。其实,我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即僧人做法事是附带结缘的一个方式无可厚非,只是不该搞成主业;而收钱,也不是不可以,但绝对不该索要,更不该明码标价搞“商品化”买卖,对于“施主”的施予也要看他的能力,不该主动”索贿“,更不该贪婪成性。如此,才多少是如理如法的吧。
还有,就是从实际情况而论,从佛教信徒的角度理解,寺庙不时搞点法事经忏的活动,也是有很多合理因素的。比如,现在的超度、放焰口等拜忏法事,对于很多佛教信徒而言,早已超越了鬼神生死的层次,而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活动,同打坐、讲经、劳作等修行方式一样不可或缺;而且就他们的信仰来说,虔敬礼佛、深信因果,真心忏悔,灭罪除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假设一个佛教徒,都连作为基本教义的因果都不再深信了,那他还算是一名合格的、真正的佛教徒么?
所以呢,凡事“过犹不及”真是一个真理。寺院恒顺众生,尽可能满足大众的心愿,如法如仪作些法事,功德无量,接受信徒的布施供养,也是在接受一份美好心意,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呢,我们要知道界限所在,一旦喊价钱,还要索高价,有时讨价还价,那就是让清净的佛事沾上金钱的臭味了。这样的佛教不是佛教,而是“金钱教”,礼拜这样的僧人,还不如拜倒在马云的牛仔裤下,来的更理性,更实惠吧。
总之, “地狱门前僧占多”,心香一瓣,一切随缘,这样就很好。也只有这样,中国佛教也才能稳健上路,重新收获中国大众的信心,还有信仰。各位高僧大德,得罪了!
2018,11,12,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佛教一般供奉什么水果?
水果供佛,是佛徒对诸佛菩萨先圣贤哲表达的一种恭敬心和感恩心,又是庄严道场营造神圣氛围的一种供物,属于修供养法门。我们现在的一切所有所得,虽然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取得的,但是,做为佛教徒,我们不这么想。我们信奉我们的一切所有都是诸佛菩萨赐与的、都是上天赐与的、都是国家赐与的、都是众生赐与的,因此时刻保持着感恩心。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有水果吃了,当然也想起了诸佛菩萨、法师僧众,于是献几个水果供佛,表达感恩。
又,果是表法,有象征意义,象征果报。我们现在的处境,这便是我们的果报。果,又让人想起因,有果必有因,因果是佛教的根本理论。佛教强调信众深信因果,离开因果信仰,则没有佛教。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是佛教因果论的主轴。果,又表菩提果。菩提果是佛徒的毕生追求,佛徒一生起早摸黑千辛万苦修行就是为了找到这个果。
水果供佛,恭敬圣贤,心有圣贤,敬畏神明,自然就会注意个人的善恶行为,以物促行,见物检行,起到教育作用。所以,水果供佛,实在也是一种教育。家里佛坛水果供佛,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
果为十供养之一
向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以饮食、物品等,这都是供养。这里我们讲供养,主要对象是三宝。供养,是佛教中的重要行事,许多佛经中都有提到。早期供养以身体行为为多,叫身分供养;后来也有纯属精神方面的供养,称心分供养。供养的种类很多,有什么法供养、财供养、观行供养、三业供养、千僧供养等等。但大家一般比较熟悉的就是《增一阿含经》里所讲到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现在,我们举行的大型法会在佛前供养香、花、灯、水、果,合称五供养。如果再加上供养茶、食、宝、珠、衣,那就称十供养。十供养,我的理解是,香象征戒香,花象征美好,灯象征光明,水象征清净,果象征佛果,茶象征清醒,食象征饱满,宝象征财富,珠象征希有,衣象征庇护。
供养,就是修福。一个人没有福,日子不好过,日子过得辛苦奔命。这个人生活富裕快乐幸福,这就是修布施修供养得来的果报。供养在菩萨六度中也称布施度,不过供养更显得谦卑真诚而广大。福德与智慧,是成佛的两大要素,是走向成佛的两条必不可少的腿。可见,修福之重要。普贤菩萨修行成佛有十大重要行门,名普贤十大願。“广修供养願”是普贤菩萨十大願中的第三项,布施在菩萨六度中是第一位,可想布施供养功德之殊胜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