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所有雕刻的石碑或者木雕,龙上凤下一直成为雕塑的章程。
然而一个女人却在自己的陵前用凤上龙下的手法,雕刻出精美的石雕。
这个女人就是控制晚清政局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
而她死后用雕刻的手法雕出凤上龙下,我想不仅仅是女权的代表吧。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有看头的一景。
明楼红墙,黄瓦飞檐,虽与同为皇太后的慈安陵隔一道马槽沟,以完全相同的规模和样式坐北朝南并立,但内在装修与细节设计却不能同日而语。
有关建陵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便合成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后崩者居上的“女权”故事。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的亲儿子载淳继位,在这年仅六岁的同治皇帝背后,慈安和慈禧亦作为东、西太后垂帘听政。
同治五年后,两位皇太后即选中东陵的风水宝地菩陀峪和普祥峪建陵寝,由于清二百年历史上还没有两个皇太后一起建陵的先例,如何建陵便成了无制可依无章可循的难事,在承修大臣提出的同葬一陵(棺椁并排无高低贵贱之别),或者一陵两地官的上奏被慈禧否定后,最终实施了建两座陵的方案,建陵经费则通过提高赋税的方法解决。
这两座陵于同治十二年八月(1873年)同时开工兴建,到1879年同时完工,耗银超过二百万两,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可是慈禧对此并不满意。
慈安死后,西太后大权独揽,惟我独尊,于1895年借其陵寝渗水之机,下令拆除三大殿重新修建,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耗资巨大。
因为陵制已定,老佛爷在陵寝的规模与样式上不好另辟新径,只能极尽挥霍之能事,在内装修和建筑细节上大做文章,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
慈禧陵可称得上是金绝,木绝,石绝。
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
三大殿内外的彩画共有2400多条金龙,三殿的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的盘龙,三大殿内壁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雕刻上,也全都筛扫红、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然经过盗墓者贪婪的洗劫,如今依然可见那“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至于木绝,也足以让人瞠目,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的,据说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料现在已濒绝种,其价以斤而论,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极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的。
最值得一说的,要算是慈禧祥陵的石绝了。
不仅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所围的汉白玉石栏的所有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的“凤”与后追的“龙”的图案;76根望柱的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便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这种出自皇室的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的造型,与石栏板上龙追凤的图案彼此呼应,一起强化并张扬着皇权的性别寓意;殿前龙凤丹陛石上的雕刻更是石雕珍品。
它的构图打破了传统的龙凤并排格局,显示的是新颖独特的凤在上龙在下图案,加之高浮雕与透雕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和凤舞龙飞气势,将至高无上皇权的性别强调指向极致。
可见,无论金绝,木绝,石绝,都不过是绝对权力的造物。
其实像这样的凤在上龙在下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乌木苑的这件乌木藏品,就是典型的凤在上龙在下,最顶端是一只姿态傲立的凤凰,下面是一条飞龙。
整个都是采用成百上千年的乌木由雕刻大师耗时雕刻而成,凤凰的姿态活灵活现,下面的龙也是栩栩如生,入目三分。
慈禧陵的“三绝”,演绎着无比奢华的“女权”故事。
这权字,所包涵的自然不是女权革命意义上的妇女“权利”,而是封建统治的最高“权力”。
早在清末,一位叫何震的女子就否定了女性的同一观念,对妇女的社会性别进行阶级论审视,在她看来,男女平等并不单纯是男子不压抑女子的性别平等,而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与阶级平等。
英国的维多利亚、中国的吕雉、武则天、慈禧都是女子主政权,却没有根本上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说明少数女子握政权,与少数握政权的男子大相径庭,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男女平等,因而要先颠复“人治”,消灭阶级,“使世界无受制之女,亦无受制之男”。
如此,慈禧陵的一凤压两龙也好,凤在上或在前、龙在下或在后也好,绝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涉妇女权力的“女权”象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凤为什么在上面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