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他们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
农民劳碌终年,除交公粮、出荷粮、地租外,有种子欠饲料,若是留下来年的生产费用,就没有足够的口粮。
这样每年都有1/3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来。
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苦,没有正常收入,只得求亲靠友,解决临时困难。
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大部分农户冬夏一套服装,是用青蓝粗布或“出荷布"制成的,把夏季穿过的单衣加点棉花就当棉衣过冬。
因长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换和洗涤,破损很快。
多数工农大众均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若是遇上灾害,人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据新安乡历史资料记载,在靠山屯有句民谣:"靠山屯,光腚屯,穿不起棉裤进革囤。
"农民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馇子或小米。
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涂",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
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
居住条件更差。
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户能住上草泥房,但一般都是东西屋、南北炕、中间是厨房,又窄又小,老少三辈住一堂,很不方便。
多数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窝棚、小马架里。
生活用品贫乏,就连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锅、瓢、盆等有的人家也备不齐。
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数。
甚至有的户没有铺盖。
到了夜间只能身上身下两条麻袋。
有的户买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
穷苦农民盼子女,又怕生孩子。
德善公社建兴大队李××的妻子在伪康德9年(1942年)生了儿子没衣穿,只好将婴儿装在母亲的裤子里养活。
解放前,工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小职员的生活也是低下的。
工资收入很低,去掉吃穿烧用没有花的。
一旦遇有灾害,就得同农民一样遭受高利贷剥削,甚至有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本县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
当时的伪政府在经济上极力盘剥,劳苦大众有纳不完的苛捐杂税、干不完的义务劳动。
当时日本侵略者,为其侵华战争的需要,扩国兵,抓劳工,出勤劳俸士,强制全县人民群众为其修建飞机场,炮台,挖战壕。
凡是被抓者,均被强迫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不给饱饭吃,不给衣服穿,有病不医治,带着活气就往死人坑里扔。
解放前人民生活艰苦,只能住草棚,旧时照明多用香油(葫麻油),一般农家用铁、铜灯碗,用木头或泥巴做灯柱。
40年代一些农户开始用煤油照明。
贫穷家庭,用泥碗作灯,在墙壁上凿一个窝窝置放,因而有“土炕断墙头,灯油壁上流”的状况。
有的农户买不起点灯油,只好即昏便息。
一年之中很少用灯。
农民,以前都受地主们剥削,解决后只需要向国家缴一定的农税就行,到了现在,不仅不用缴税,反而可以拿钱。
对于工人,解放前被工厂主克扣的很厉害,老是要罢工,解决后,大部分都是国企,(现在当然有很多私企,民企)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尽量保障工人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