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别人随和却对孩子暴躁。
可能很多父母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苦恼,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其实,再好的父母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只不过有的父母是在要发脾气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及时停止;有的是在发完脾气后才觉得后悔。
那么怎么才能像那些好父母那样,对孩子有耐心,而且不发脾气呢?咱们可能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些“坏脾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到了来源,或许我们就可以找到让它离去的好办法。
首先,认识一下“耐心”的含义。
词典是这么解释“耐心”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急躁,不厌烦”,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方式方法问题;第二个含义是指“不急躁、不厌烦的性格”,这个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个性问题。
从信中可以看出,你对他人一般情况下脾气都很好,也很有耐心,大家对你的评价也不错,由此,可以排除你个性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上。
其次,梳理你对孩子没耐心的几种情况。
相信你对于自己没耐心这个问题,一定想过很多改进的办法,之所以效果不好,很有可能是你的方法对的是“症”(问题),却没有对“本”(根源)。
第一种情况:孩子“不听话”时你就表现出“没耐心”。
孩子的“不听话”是“症”(问题),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挫折事件”,从而激发了你内心的焦躁情绪(根源)。
婴幼儿阶段是亲子矛盾的高发期。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家长读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家长想当然地用成人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
比如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家长就认为是孩子故意在捣乱,于是难免急躁。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可能会发现事情原来完全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是大人没有“听懂孩子的话”。
孩子的话,不见得都是语言,他的情绪、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都是他的“话”。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应该是家长不理解孩子。
只有先弄清孩子想做什么,你才能引导他用合适的方式去实现,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第二种情况:心里不痛快,孩子再一闹,你就对孩子发脾气、没耐心。
心里不痛快,尤其情绪上来的时候,要保持好的脾气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孩子再来“凑热闹”。
在这个时候,对女儿发脾气,根源上不在于孩子做了什么,而是你的处理方式有问题。
有一种情绪处理方式叫“情绪应对”,情绪上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别人就大吼大叫,别人成了自己情绪的替罪羊,至于别人和自己情绪之间的联系,从不认真思考。
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觉察力、也没有控制力。
所以,你对孩子的“没耐心’,可能反映的是你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
建议你当自己情绪不好时,能自觉地远离孩子,让自己平静一下,想清楚“我为什么生气,为什么烦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从而慢慢培养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和控制能力,降低发脾气的程度和频率。
如果你不小心冲着孩子发了脾气,你要等平静下来时,回过头来想一想当时宝宝是怎样激怒自己的,客观分析一下你刚才不愉快的感受是孩子带给你的,还是你原本就有的,这件事对自己和宝宝有什么影响,危害宝宝的安全?影响自己休息?给别人添麻烦?还是宝宝在表达你尚未察觉的感情需要?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等等,多一些这样的反思,你就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暴躁发作得晚一些、慢一些、轻一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就会比上一次更冷静些。
第三种情况:对外人有耐心却对自己的孩子没耐心。
为什么对外人脾气好,而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却脾气不好呢?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判断,那就是你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骂她、打她,都不会对你产生直接威胁,更不会影响你在外人眼里的形象;而对外人,你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角色,考虑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你不得不做出一些伪装,维持你与外界的关系。
鉴于此,建议你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你对外人的宽容和随和,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你也很有可能会积攒许多消极情绪无法释放,回到家从女儿身上找到了出口。
这样的话,就需要你梳理改善外在环境,让自己的情绪找到正常的释放渠道。
你是否常常感到心里委屈?比如上班很累了,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如果你觉得应酬太多的人际关系和事物令你疲惫不堪,那么建议你和爱人或朋友们仔细谈谈,把你的负担说出来,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尽量避免把消极情绪发泄给孩子。
我很认可一个观点:父母是孩子的同龄人。
作为父母,生理上可能30岁、40岁;可是当“父母”的年龄,却和孩子一般大。
因此,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就给了我们一个“再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学会感谢孩子,感谢孩子让我们有幸成为父母。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也会让你越来越多发现孩子带给你的快乐和欣慰,不知不觉中减少很多对孩子的“坏脾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为什么对待孩子脾气暴躁没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