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相,省视也。
从目从木。”“从目从木”,表明用眼睛打量树木。
“省视”意即“仔细察看”。
可见“相”原为动词无疑。
后来演变作副词,有一定的指代性。
受“相”修饰的动词,其动作行为总要涉及两个主体,他们或互为施受,或一方施事,一方为受事。
比较常见的是,表示动作由双方同时发出,可译为“互相”、“彼此”;有时表示动作由偏指一方发出,可对译为“我(我们)、你(你、你们、你们)”、“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中学语文课本里,很多文言文出现“相”字,弄清楚“相”字的指代意义,对阅读文言文是有一定帮助的。
一、指代
A、互相。
指代人的居多,指代物的也不乏其例,有时一方指人,另一方指物。
如:
⒈指代人:
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⑵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答司马谏议书》)
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⑴指“ 公”与“项羽”;⑵指“王安石”与“君实”;例⑶指“太监某”与“王翱”。
有时“相”常“与(与共、与俱)”、“为”字紧密结合,构成固定词组,可译为“互相”、“一起”、“共同”。
如:
⑷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传列传》)
⑸前时五诸候相与共伐韩。
(《韩非子·存韩》)
⑹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
(《吕氏春秋·顺民》)
⑺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例⑷指“廉颇”与“蔺相如”。
例⑸ ⑹分别指“五诸侯”和“吴越之国”;例⑺泛指“人”,本句是说“各人的理想、主张不同,就无法在一起商议。”
⒉指代物:
⑻枝枝相复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⑼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鸿门宴》)
⑽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⑾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
代物的“相”,有的指同物,如例⑻指“枝”与“枝”、“叶”与“叶”,例⑽指“鸳鸯”;有的指不同物,如例⑼,指“鸿门”与“霸上”(不同地点),例⑾指“两者”(鹤和蚌)。
⒊指代人、物
⑿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李愬雪夜入蔡州》)
⒀相持既久,日晷渐移。
(《中山狼传》)
例⒀指“冻死的人”和“冻死的马”。
例⒀指“东郭”和“狼”。
B、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1、指“我”:
⒁汝奈何相阻耶?(《失街亭》)
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例⒁“相”即“我”,指马谡。
例⒂“相”即“我”,指“刘兰芝”。
2、指“你”
⒃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⒄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与妻书》)
例⒃“相”即“你”,指小姑;你⒄“相”即“你”,指“林觉民的妻子”。
3、指“他”
⒅吴之民方痛心焉…… 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⒆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例⒅“相”即“他”,指“大中丞”(毛一鹭);例⒆“相”即“他们”,指灾民。
二、组合
1、“相”后的词大多是动词。
如:
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21)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活板》)
(2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辞》)
(2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例(20)(21)“相”后的动词是单纯词;而(22)(23)则是合成词。
2、有时“相”后的词是介词。
如:
(2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
(25)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例(24)(25)中的“向”均为介词。
例(24)的“眈眈相向”就是“(狼)朝着屠户瞪眼”的意思。
眈眈:注视。
例(25)中的“仰天相向鸣”就是“鸳鸯仰着头向对方鸣叫”的意思。
3、有时“相”后是名词或形容词。
由于“相”表示动作由双方或一方发出,因此“相”字后的名词、形容词一般用如动词。
如:
(26)巫医东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7)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加灯重开宴。
(《琵琶行》)
例(26)后一个“师”,原为名词,老师,这里用作动词,学习,“不耻相师”就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的意思。
例(27)的“近”,原是形容词,与“远”相对,这里用如动词,意为“靠近”。
“移船相近邀相见”意即“(船工)移动(李白坐的)船,靠近(琵琶女坐的船),(李白)邀请她来相见”。
三、词序:
“相”字,无论指“双方”(互相)或“偏指一方”(你、我、他),一般在动词、介词或用如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前面。
如果指双方,“相”所指代的主体是“相”后动词的施事者,作动词谓语的主语,便构成主谓词组,可按原词序翻译。
如:
(2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2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0)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游黄山记》)
例(28)说是“他(的年纪)和他(的年纪)互相差不多,(他懂得的)道理(和他懂得的道理)互相差不多(啊)”的意思。
例(29)中的“鸡犬相闻”就是“鸡犬(的叫声,人们)互相(可以)听到”的意思。
例(30) 中的“枫松相间”就是“枫、松互相掺杂”的意思。
如果“相”偏指一方,“相”所指代的主体是后面动词的受事者,一般构成动宾词组,可视作宾语(相)前置。
因此,不能照原词序对译,而应放在动词后面进行翻译。
如:
(31)澄源并肩手相接。
(《游黄山记》)
(32)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33)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同上)
(34)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黔之驴)
例(31)中的“相”指“我”,“相接”就是“接相”,即“接我”(“我”指“徐宏祖”);例(32)中的“相”指“你”,“相迎取”就是“迎取相”,即“迎取你”(“你”指“刘兰芝”);例(33)中的“相”指“他”,“相望”就是“望相”,即“望他”(“他”指“焦仲卿”);例(34)中的“相”指“它”,“莫相知”就是“莫知相”,即“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它”指“驴”)。
四、确定指代意义的方法:
要确定“相”的指代意义,是指双方,还是偏指一方,是指人还是指物或人物兼而有之,必须通观全篇,联系上下文,把“相”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琢磨、推敲。
如:
(35)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
(3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舌吐。
(《石钟山记》)
(37)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国胡以馈之?
例(35)中的“相”指代谁呢?是“我”,还是“我们”?联系语境和上下文可知本句是“陈胜”对“佣耕”讲的话。
由于陈胜怀有“鸿鹄”之志,不安于现状,渴望包括自己在内的“佣耕”能改变被剥削压迫的地位,因此对他的伙伴说:“(我们中间,今后)如果(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伙伴)。”可见,“相”指“我们”,即包括陈胜在内的“佣耕”。
例(36)中的“相”指“石窍”和“风水”。
因为只有“(大石)空中而多窍”,才能“与风水相吞吐”,“大石”不能与“风水”相吞吐。
例(37)中的“相”指“他们”。
因为后句“国胡以馈之”和前句“国胡以相恤”互相对应,这里“相恤”和“馈之”互相配合,从“相”的作用和“之”相对照可以看出,“相”和“之”的指代意义是同一的。
有时,“相”不表具体意义,不要误以为它有指代作用。
如:
(38)誓不相隔卿,且暂归家去。
(《孔雀东南飞》)
本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说的话。
尽管焦仲卿对母施加压力:“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焦母坚执不允,仍要休掉兰芝。
焦仲卿为了向妻子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说:“誓不相隔卿”,意即“发誓不离开你”。
由于“隔”后有宾语“卿”,所以这里的“相”不表示具体意义,只起凑足音节,调节语气的作用。
这是由副词进一步虚化而来的情况,也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