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司马颙
司马颙(?―306年),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1],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颙初袭封父爵,咸宁三年(277年),改封河间王。
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
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响应齐王司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
永宁二年(302年),李含假称受帝密诏说服司马颙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
后又废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永兴三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率义军讨伐司马颙,司马颙接连挫败,义军逐占据关中,司马颙保守孤城。
同年,司马越以诏书征召司马颙入朝任司徒之职,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将军梁臣将司马颙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司马卬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
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
灭秦后,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建都朝歌。
汉二年(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
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56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更多追问追答追答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典故传世有:司马光砸缸。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
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
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耕
司马耕(生卒年待考),字子牛,亦称司马牛。
春秋末期宋国人。
唐开元封“向伯”,宋又封“楚丘侯”,后又改称“睢阳侯”。
司马谈
司马谈(生卒年待考),夏阳嵬东乡高门村(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之父。
著名汉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
其父司马喜为五大夫。
谈自幼向方士学习天文地理,拜杨向为师学习周易,拜黄子为师学习道家学说。
汉建元至元丰年间(公元前140~前110年),被封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
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首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谈因病留守周南,未能与武帝同行,郁愤而亡。
临死前,其子司马迁刚好从巴蜀返回,两人见面于黄河与洛水之间。
司马谈握住司马迁之手哭着说:“我们祖先大多为太史,自上世起曾显露功名。
虞夏之时,即掌管天官之事。
后世中断,难道到你为至吗?你若再为太史,我们祖业便可接续下去。
现在皇上承袭千年传统,赴泰山封禅,而我不能同去,这是天命。
我死后,你必然为太史。
做了太史,别忘了我终生欲立论著史的夙愿。
并且你要于后世立身扬名,荣耀父母,这也是最大的尽孝之举。
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间,诸侯互相兼并,记事著史之业,无人问津。
今日汉朝兴旺,天下一统,既有明主贤君,又有忠臣义士。
我为太史,而没有完成历史论著,使天下文字废弃,深感遗憾。
这一点你能理解吗?”司马迁涕泪俱下,哭着答道:“孩儿虽然不太聪敏,一定要全部收集记述祖先积存的历史见闻,丝毫不敢有所缺失。”听完儿子的话,司马谈便合上了双眼。
司马谈号为“太史公”,他恐怕学人对文化精神领会不准而产生迷惑,便对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基本要旨予以论述。
司马谈逝世后,百姓崇祀其为乡贤。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6~?年),字子长,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夏阳嵬东乡高门村(今陕西韩城)人。
著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初任郎中,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
遍游名都大邑,探访古迹,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编撰史书。
后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仍发愤著书,历十二年,于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
三国后期开始通称为《史记》。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辞赋家。
司马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
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
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军事基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
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
这议为秦王采纳。
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冬,灭蜀。
继而又灭巴、苴。
秦惠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后归降。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甘茂诛陈庄。
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平叛,并诛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
昭王十六年,司马错担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
十八年,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从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参见黔中之战),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
司马懿
司马懿,西晋高祖宣皇帝(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师
西晋世宗景皇帝司马师(208-255),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西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懿去世后,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
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后被文鸯袭营,惊吓而死。
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
西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
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后挥师7万伐吴,被诸葛恪4万所击败,被削爵。
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
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徽
司马徽(?-208),字德操,号水镜先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住城东南20余里洞林寺侧(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隐士。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
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
由于他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别人跟他说话,不管好事坏事,通通说好。
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好好先生”。
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
当时,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
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
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
这之后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
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
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
在位17年。
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
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
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
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
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
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
307年,惠帝去世,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