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赵普、张光翰、王审琦、石守信、高怀德等。
1、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
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
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2、张光翰
张光翰(?—967),辽州榆社(今属山西)人。
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在参与陈桥之变的翊戴功臣中,张光翰与宋太祖的关系比较疏远。
同年五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及宁江军节度使衔都为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韩重赟所接替,张光翰可能此时即被罢军职。
从赵彦徽的情况推测,张光翰即被出为永清军(贝州,今河北清河西)节度使,此后行迹不详。
乾德五年(967)正月,时任永清军节度使的张光翰死。
3、王审琦
王审琦(925年-974年),字仲宝。
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迁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初在后周太祖郭威帐下,随其平定河中之乱,因功任厅直左番副将。
广顺年间,历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
后随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刘崇,南征淮南。
后历任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勤州刺史、散员都指挥使、控鹤右厢都校、铁骑右厢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
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十兄弟”。
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
从宋太祖征讨李筠、李重进,历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
建隆二年(961年),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武军节度使。
开宝二年(969年)后,历任御营四面都巡检、镇守许州、同平章事。
开宝七年(974年),王审琦去世,年五十。
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
后加封秦王,谥号“正懿”。
4、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
北宋开国将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
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烈。
5、高怀德
高怀德 (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
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光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审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怀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守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宋朝的开国元勋有哪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