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
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
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
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
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
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
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
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
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
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
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
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
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
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
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
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
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
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
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是误解,古代妻只有一个而妾可以有多个:‘一妻二平四偏妾)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角。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员居住的,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指此门,家中的男仆一般也不得进此门。
街门比较简单,街门一般建在院子的左边。
大型四合院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
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
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
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
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椽子油成蓝绿色,望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
前檐正面中心锦纹、花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彩缤纷。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
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门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
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
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
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
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
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
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
说完王府大门,再来说说广亮大门。
“广亮”,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这是相对旁边的小门楼等较矮的院门而言的。
“广亮”的原音是“广梁”,说的是屋顶的大梁很宽广。
既然如此,院门还能小吗?显然,只有官高爵显的人物,或民国以后的军阀商贾们才有可能建造。
为了显眼,大门的这一间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墙,戗檐上施以砖雕花饰,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
广亮,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装饰上:上有数对门簪,下有精致的石鼓门枕,墙面的砖雕,木头上的彩画也无不考究。
大门内外有影壁、屏门,设台阶,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
大门两边的内墙上一般抹灰涂白,周边加线脚。
讲究的用竹条或铁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样来。
也有的在上面画壁画,再有的是磨砖对缝、平整光洁的所谓“硬心”装饰。
小门楼是随墙门中最常见的一种。
在风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
它有两堵极短的山墙,有屋顶,上做正脊,两头翘起,檐上装饰着花草砖。
所以说,尽管这种形式的院门等级最低,但普通人家也会尽可能地装饰一番。
特别是那墙垣式门楼,与房屋无异。
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铜钱式样,更显得新颖别致。
《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这种小门楼,即花墙子门楼。
栅栏门也是随墙门的一种,俗称菱角门,一般用于大宅门的马号。
两根木柱支着横木,上边用一种菱角形的木构件向外出挑,承托着屋顶,门扇是直棂栅栏门。
《大都》一书中,对这种栅栏门的描写曾有几处,这里选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从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弯,进了胡同,这就到了。
墙外种着四五棵槐树,两树之间留着间隔。
树身外面用粗砖像矮墙似的砌高起来围着它们,砖块当间砌的时候留着透亮的空隙,砖垣上面平圆顶抹了几层光滑硬实的洋灰……铃铛还没住声,忽然大门自动地打开了,马车骨碌碌地奔进门内一条狭长的泥径来。
这两边都是房屋的砖墙……前面是一块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几间屋子,这院子少见的空旷。
玉英带着静山、金妈都下了马车,跨上了四五级台阶,迎面紧掩住的是四扇绿漆油饰的屏门,当中漆了四块斜正方形的红方块儿,油着四个饱满的黑字。
"这一段描述了自进栅栏门到进院的场面,主要是停车场和马号。
这种情景,在八道湾11号院门前,也曾出现过。
那时的这里,并不像今天这样只是一个红砖垒起来的低矮门楼,相反,是一座大栅栏门,临街还有一堵院墙。
院内的空地有半亩大,专用于停车,能停好几辆骡车呢。
空场北面斜对着的才是朱红的正式大门,还有门洞。
据说清末民初时,这种带栅栏门和停车场的大户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门外的空场左右的辕门,也有用栅栏门的。
圆明园式门是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圆明园式门为代表的洋式院门,也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圆明园式门的产生,源于皇帝在圆明园中建西洋楼,帝王的爱好也引起了王公贵胄的兴趣,纷纷在自己的宅园中建洋式门楼。
如恭王府花园东侧大门的门楼,就是圆明园式门楼中的代表。
这种门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儿墙表面做中、西式花饰,或为西洋式花草或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时代特色。
东城交道口南东棉花胡同15号即有一座砖雕拱门。
高4米多,宽2米多,从金刚墙以上均为砖雕,上刻花卉及走兽,顶部有朝天栏杆,栏板上雕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拱门外两侧雕有多宝阁,阁内雕着暗八仙等图案。
整个拱门的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做工精细,很是罕见。
另外,老北京宅院还有其他形式门。
过去南城一带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临街后山墙和其一侧的院门外,还筑一道木板墙,木板墙上再开一个门,叫板子门儿。
木板墙和后山墙之间的空隙,设置厕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碍眼的东西。
住在板子门里的住户,大多是独门院的富裕人家,有人进出时随手关门,较好地起到了防御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临街,于是就把临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铺面的房屋做买卖,后面的院子或住家作为加工厂。
北京人称这样的房子为铺面房。
这种铺面房的门往往就是院门,同时还开有旁门或后门。
这也是四合院之门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合院的如意门脸儿
如意门脸儿 如意门是咱京城四合院住宅采用最普及、最常见的一种宅门形式。
如意门属于屋宇式大门中的一种,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门还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
旧时,如意门的宅主不像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宅主那样具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品级,也不像蛮子门的宅主在经济上有多富裕。
如意门多为一般普通百姓所采用,形制不算太高,进而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正是基于这一点,宅主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状况对如意门门脸儿大加装饰也可素面朝天。
所以说,通过细心观察和耐心研究这些个门脸儿。
我们可以品味出当时宅主们的生活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种闲适的玩趣等。
如意门与其他屋宇式大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檐柱间砌墙,在墙正中位置留出门洞,安装门扇。
门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组“如意”形状的砖雕,俗称“象鼻枭”。
门楣上方安装门簪两个,多刻有“如意”二字,除了这种锓字类型的门簪,还有素面和雕花类型。
前面提到,如意门门脸儿既可以被修饰的华美无比,也可以做得简朴平淡。
而考究的如意门,最经典最有看头的,还要属门楣上方以及墀头墙部分的大面积砖雕了。
门楣雕刻大体上有四部分,从下至上依次是挂落、冰盘檐、栏板和望柱。
在它们之上进行雕琢除了华丽美观外,几乎每个部分的图案以及所代表的寓意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一个带有砖雕的如意门在装饰上也是不尽相同的,令人百看不厌。
例如,东城区盛芳胡同1号为如意门的宅门形式,其挂落部分是以自然花草类题材为装饰,雕有梅、松、牡丹、兰、菊等精美图案。
这种以自然花草类图案为题材再赋予一定的寓意,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惯用手法,也经常被如意门以及其他形式的宅门所广泛使用。
挂落之上为冰盘檐。
冰盘檐分若干层,呈细长条状,砖雕小巧精致,图案样式丰富,一般以花草、锦纹样式居多。
盛芳胡同1号如意门的栏板和望柱,雕以青铜器具、宝鼎、瓶、炉以及博古案等博古图案,构图典雅,书卷气浓厚,给人以高雅脱俗的文化享受。
墀头墙指的是山墙突出檐柱的部分。
这部分的砖雕主要由戗檐、垫花和博缝头组成。
其中,戗檐的雕刻题材最为广泛。
盛芳胡同1号院“延年益寿”的戗檐砖雕,蝙蝠、团寿、盘长和祥云团抱着“延年益寿”四个字,刻工十分精美。
垫花分为两种,一种是花篮状垫花,其内常刻有牡丹、太平花等花草图样,而另一种是倒三角形垫花。
如院门为如意门的东城区北竹杆胡同38号俞平伯故居的倒三角形垫花,凤凰栖于牡丹丛中,富贵华丽,寓意吉祥。
戗檐的外侧突出的那部分称之为博缝头,常常刻万事如意、凤凰展翅以及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
如意门除了门楣上方以及墀头墙的砖雕别具特色外,还有一些构件,如屋脊上的蝎子尾和盘子、门墩儿、大门上的门钹和门包叶、门簪以及门联等,又为如意门增添几分气派和娴雅,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宅主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北京,常采用锓阳字雕的方法把门联刻在如意门和小门楼上,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则无门联,蛮子门也比较少见。
这些门联在形式上主要分为喜庆类、格言类、山水类和行业类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宅主们的信仰、职业、文化涵养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字体多为楷书或隶书。
东城区西总布胡同49号院的如意门几乎没有砖雕修饰,给人一种清纯淡雅之感。
礼士胡同127号如意式宅门,门联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怒,柔曰读史刚曰读经”,此格言类门联表现出宅主的那种以文化滋养性情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品格。
虽然说如意门是一种等制比较低的门型,比不上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慑力和冲击力,但是如意门以它那雍容大方、朴实又不失情趣的一颗“心”感染着每一位在此居住,甚至是路过它的“有缘人”。
“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和荀慧生、近代护国运动首领蔡锷、现代作家翻译家梁实秋、史学家教育家陈垣,还有叶圣陶、俞平伯、杨昌济、李渔、林白水等杰出先辈和名人们都曾经与如意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
由此西转进入外院。
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
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
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
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
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
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
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
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
正房之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
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后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内眷。
或更在全宅一侧接出另外一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侧接出宅园。
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
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
其他地区,不论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门也十分通行。
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
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
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
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
在垂花门后檐柱处常设门扇,称屏门,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左右廊道绕入,遇大事或贵客莅临才开启。
以中门间隔内外,不仅保持了内院的安静,同时也含有宗法礼制的意义。
宋代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事林广记》说:"凡为宫室(此指宅院),必辨内外,……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
可见,中门来源之早,是区别内外所必需。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
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
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
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
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
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
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
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
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
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
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
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人一家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老北京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
“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讲究,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二门,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厅,有照壁,有库房,有厨房,大户人家连园林、车马房一应俱全。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
站在北京四合院中环顾,中间舒展,廊槛曲折,有露有藏。
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的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
“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才能感受到这中国式的诗境。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
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
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
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
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
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
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
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
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
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
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
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
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四合院里进院是干嘛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