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上是18路诸侯。
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两次讨董联盟。
第一次是在臧洪的联络下,张超、张邈兄弟,以及刘岱、孔伷,檄文里还提到了乔瑁。
由于粮少,所以第一次讨董同盟并没有真正的进攻董卓。
臧洪又去联合刘虞,由于公孙瓒正在和刘虞闹别扭,所以臧洪没能抵达,被袁绍留下。
由于有了第一次讨董同盟的基础,在曹操的劝说下,张邈和曹操一齐说动了袁绍站出来,形成了第二次讨董同盟。
成员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一共10路诸侯伐董。
再讨论曹操,曹操当时已经散尽家财,并得到了大富豪卫兹的资助,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大约几千人的私人武装。
虽则没有地盘,也不是什么刺史州牧,但是也是一股独力的势力,这毋庸置疑。
当时曹操的官衔是董卓给的骁骑校尉,也不算太小。
(东汉末年,也可以叫三国时期,不是说我跑了,就证明我不是这个官了。
只要承认我的诸侯,仍然会承认我是这个官。
比如袁绍的渤海太守是董卓给的,刘备的豫州牧是曹操给的,都是这个道理。
)
之后,曹操还曾经独自进军,虽则被徐荣击败,但是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支独力的势力无疑。
而孙坚就很勉强了。
首先,在时间上,孙坚是在曹操失败之后,才和袁术合兵的。
且袁术除了给孙坚军粮以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军事行动辅助孙坚。
孙坚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己打败董卓的。
且孙坚并没有和同盟的其他诸侯有任何联系。
说是第二次讨董同盟的胜利,不如说是孙坚自己的胜利,顶多加上袁术的援助。
所以,个人认为,孙坚到达之时,第二次讨董同盟已经名存实亡,孙坚不能算是第二次讨董同盟的一支力量。
至于刘备,很可能没有参加这次同盟。
当时刘备去投奔了公孙瓒。
公孙瓒给了他个别部司马,很可能并未看出刘备有多大的才能。
所以这次公孙瓒未必带了刘备三兄弟去参加盟会。
关于刘表,是绝对不可能参加第二次讨董同盟的。
孙坚在来找袁术以前,杀了荆州刺史王叡。
董卓为了抵抗诸侯,任命曾在党锢事件中,被称为“八及”的刘表做荆州刺史,以加强自己的名望。
刘表单骑赴任,和当地的大家蒯家和蔡家结了亲。
控制住了荆州6郡一国中的:南郡南部、长沙国、桂阳、零陵、武陵。
改南郡南部为襄阳,作为荆州的首郡。
而南郡北部和南阳,被袁术和孙坚的同盟占据,刘表无力收回。
江夏刘表交给了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黄祖。
在后来,孙坚撤退的时候,当时二袁已经翻脸,刘表才和袁绍做了同盟,截杀孙坚的。
刘表这么做,很可能是想借助袁绍的名望,伺机收回荆州的一个半郡。
所以说,第二次讨董同盟的大部分时期,刘表并没有军队。
只是在联盟快散尽的时候,才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且和董卓还是蜜月期,怎么可能反董呢?
张燕和张杨最多是名义上支持。
张燕是黄巾余党,自称“黑山军”,是一支很强的武装。
袁绍凭借吕布一度击败了张燕,但是袁绍官渡失利身死的时候,张燕仍然存在,最后投降了曹操。
可见,袁绍拿张燕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张杨是个义士,曾多次帮助汉献帝,所以名义上讨伐董卓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张杨和陶谦,虽然心存汉室,但是能力有限,多次送兵送粮,但都没有自己出兵打仗。
更多追问追答追问
那么您认为可以算几路诸侯?
追答严格意义上来讲,自从周朝以后,就不存在所谓的诸侯。
汉朝类似于诸侯的异姓王,只有长沙王(吴)一家。
假如说几路的话,第一次讨董同盟和第二次以后的孙坚击败董卓的尾声,都应该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第二次讨董同盟有些争议。
前10家肯定是没有问题,个人认为曹操肯定算一家。
张杨也勉强算一家。
最多再加上张燕。
也就是说是11-13家。
追问您都是推荐答案了,就把机会让给别人把。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三国时期有几路诸侯讨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