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
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
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的马站。
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
马站地处浙闽交界,濒临东海,是浙江的南大门,是全省唯一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地理单元,夏凉冬暖,四季如春,境内以其独特的小气候和丰富的"名、特、优、新、稀"品种资源而闻名全省。
特殊的地理地位,形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马站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美称。
马站镇地处浙江最南端的东海之滨,是浙江省苍南县马站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中心城镇,为马站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美誉。
马站镇距苍南县城27.5公里,东与渔寮乡为界,南与沿浦镇、蒲城乡接壤,西连岱岭乡、福鼎县前岐镇,北邻赤溪镇、凤阳乡。
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3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总人口29326人。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马站原为乡村小镇,房屋低矮简陋,街道狭窄不平。
1982年开始掀起老集镇改造和新集镇建设热潮,至2003年,全镇新建房屋43.1万平方米;改建、新建街道27条,总长9.2公里;桥梁8座;铺设给排水管道24.5公里。
全镇绿化面积达4500平方米,绿化率为12%。
南新街、北兴街和朝阳路街道宽敞,楼房林立,是全镇的枢纽地带。
镇内供电、供水、交通、邮电、卫生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备,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布局分明,市容整齐,为温州市“一星级”文明城镇。
2003年,因城镇发展需要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按城镇功能设立中心区组团、老城区组团、西南组团和东南组团。
2006年8月10日“桑美”台风的登陆地。
马站镇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称。
境内有“蒲江十景”,分别为鹤顶积雪、三星渔火、笔架夕阳、湖井龙潭、牛狮水库、合掌仙岩、老鹰怪石、岑山花井、铁场瀑布和蒲江九九,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别有一番风致,令人叹为观止。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马站试验站,具有南国园林特色,终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
坐落在积谷岭脚的古遗迹张琴墓,矗立于园山仔巅的马站革命烈士陵园,分别被列为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下峰宫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渔寮景区
渔寮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距县城灵溪64公里,紧靠马站镇。
该景区由渔寮澳、雾城澳两大沙滩和草屿山、大丽关岛等岛屿组成一幅充满自然野趣的山水画卷。
渔寮大沙滩
渔寮沙滩长2000米,宽200至600米,是我国沿海大陆架上最长最大的沙滩,而且以水清、沙软、滩平、海阔见胜,四周林木繁茂,青山叠翠,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沙滩运动场。
这里盛产一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
沿岸有双榕迎浪、金钩吊鲤、双虎抢猪头等礁石奇景。
最奇特的是沙滩当中有一堆巨大的乱石,用石片敲击在任何一块不同的部位上,便可发出各种不同的音韵,故称“音乐石”。
近海小岛还有石笋、妈祖、观音、水帘等洞景。
雾城沙滩
雾城沙滩 在渔寮沙滩北面1000米左右,长800余米,宽200米,处在水质清澈、风平浪静的海湾内,是一处极佳的海水浴场。
澳口东有凤山、西有龙山,"龙凤呈样"之态势。
传说旧时每早必有浓雾,故澳后村落称为雾城,即明初抗倭壮士所城(后并入蒲门所城,全称蒲壮所城),今城基尚存,人们屐履所至,无不激发怀古之幽情。
蒲壮所城景点
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镇,位于马站镇附近的蒲城乡。
该城原称蒲门所城,属金乡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
后因雾城的壮士所(城)合并到蒲门所,遂改称为蒲壮所城。
这里文物古迹很多,当地民谣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
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
"其中著名的有北宋探花、礼部侍郎陈桷住宅遗址、古井,民族英雄陈后英庙、坟和建城时由国师选定埋在十字街的奠基石,以及宋、元时代的石刻、城墙等。
该城是苍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开展古城凭吊,历史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由于马站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农业生产十分有特色。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把农业放在首要、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000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2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
其中粮食总产量8231吨,产值1060万元;蘑菇产量8250吨,产值2970万元;四季柚总产量4000吨,产值l600万元。
主要概况:一、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98年投资800万元建成马站铁场水库,现已投入使用,共建成农田三面光渠道20多公里,机耕路30多公里,泵站10多座,架设农电网共3500多米,结合小流域治理,疏浚马站溪、阁洋河以及平原河道池塘,增强排洪和灌溉能力,加大生态农业的保护。
二、科技兴农战略效果明显。
举办各类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和生产者的自身素质,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四季柚、蘑菇等农产品良种改选及病虫害防治课题研究,加强四季柚单株母本园培育,选派技术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取得可喜成绩。
三、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效果明显。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有中魁四季柚园区、车岭四季柚园区、下魁蘑菇示范园区、魁里粮食园区、中姑、小姑设施农业栽培基地、魁里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等,加快了效益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逐步形成了以四季柚、蘑菇等拳头产品为龙头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创办了天丰食品有限公司、鸿迪蘑菇加工厂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支现代化供销队伍。
办成了蘑菇交易市场、水果市场等农业产品专业市场,酝酿成立马站蘑菇合作社,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面貌改观,城镇品位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马站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已有较大的改观,城镇建设成绩显著,并逐步实现由农村集镇向现代城镇发展。
通过环境治理大行动和"双整治"活动,城镇的绿化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
马站溪和阁洋河得到治理,重现河宽、水清、岸绿景象;违章建筑、建章篷架、户外广告、临时摊点得到整治,交通秩序得到整顿;城镇亮丽工程建设:北兴、迎宾、河滨等主要街道铺设釉砖1800平方米,建设灯箱广告60多只;邮政、电信、信用社等大楼拔地而起,阁洋河小区开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工商、土管大楼等公建项目已进场动工,文体中心正在图纸设计和地质勘测。
"十五"期间和二OO一年远景目标,该镇的城镇建设蓝图已构绘出炉,重点要完成六项工程:马小迁建、医院改建、城镇防洪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马站引水供水工程、文体中心工程、客运中心迁建工程等,进一步提高城镇的档次和品位。
工业、商业方兴未艾。
2003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2331万元,涉及蘑菇加工、仪表、纺织等行业。
商业市场兴旺繁荣,2003年,镇内建有小商品、蘑菇、水果、蔬菜、粮食复制品、畜牧、木材交易等7个贸易专业市场,年市场交易额达11500万元。
共有国营、集体、股份、个体商店420多家,朝阳路为全镇“诚信经营文明示范街”。
交通事业得以发展。
水霞公路(78省道)穿越境内,建成四级公路5条,村村都通机耕路。
共有机动车辆400多辆,客运班车开往温州、灵溪、福鼎、沙埕以及马站境内的霞关、沿浦、渔寮、岱岭、城门、云亭等地,每日豪华卧铺班车开往广州、深圳、汕头、东莞等地。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建国前后,沂北县曾设在马站镇。
镇内古迹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穆陵停雪”为旧时沂州八景之一,并拥有天桥官庄汉墓群、杨家珠江汉代古城等名胜古迹,尤其是穆陵关极具考察开发价值。
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
设计城区规划6 平方公里,构筑了“九纵八横”的总体框架,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3处市场、7条道路、2处公园及自来水、公厕、路灯等配套建设;沿河公园、中心广场、绿地街雕,独具特色,错落有致。
同时,社会医疗、劳动保障教育体育、金融保险、邮政通讯、餐饮娱乐等行业体系日臻完善。
齐长城雄关穆陵关址:
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乡与沂水县马站镇边界处的沂水境内。
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
重要关隘"东有穆陵,西有青石关"。
称穆陵关为"齐南天险"。
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
《沂水县志》谓是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于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
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险要视此少亚。
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
关于穆陵,史书记述颇多,《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
"由此可知,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不以关称。
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于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
是关,随着齐长城的置废,也早已毁圮,现仅存遗址。
据考证,穆陵关一带齐长城为沙土板筑,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
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形式歇山。
前人瓮门(门外筑垣,以遮城门,加强固守御敌,亦谓这"瓮城"、"月城"),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
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宽平坡缓。
楼之左右近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女墙的"裨楼"(镶衬于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
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于檐下,风摇作响,故名),推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庞然耸立于云表,极其巍峨庄严,堪称"齐南雄关。
"关楼毁于"文革"期间,关址在现关顶村委大院内,沂水至潍坊宽阔的公路通过这里。
穆陵关,地处要道卡口,是历代军事重地,直到近古时代(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均遣兵驻守,建置修葺。
光绪《临朐县志·建置》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
"又云:"明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后止领三十人。
清朝因之。
"据明碑记载,嘉靖年间,穆陵关守兵40人,带家小在关旁垦荒种地,给过关商贾以方便。
因此,穆陵关不仅在防鲁、莒、楚国入侵时有战略意义,而且还是历代南北通商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
关西后石屋北岭坍塌的长城遗址,底宽14米,高4.5米,如同大坝,其上长满野草。
关东梳妆台一带土筑城墙,夯层明显,盐渍可见。
穆陵关东弱5公里许,有大弁山,山高顶平,横绵东去,长达10余公里,如一道天然屏障。
为加强国防,保卫重关,又接山之西端,修城垣,筑"烽堠",西去长达数十公里,建造二道防线,名"大关"。
穆陵、大关之间,两侧山峦层叠高耸,中为狭谷,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后,左右居高临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载:"大岘山,山形峻狭,仅容一轨,即古穆陵关也,为东南天险。
"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岘山,见其险要,战必利,慕容超败在握中,举手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指也。
古老的穆陵关,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名胜区。
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题刻。
相传有汉碑,已毁无存。
《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
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迹漶脱,难辨其意。
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河津人,字德温,号敬轩。
永乐进士,宣德中授御史)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
"
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建国后所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马站的地名一: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