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
据记载, 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 故取名金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 的典故, 喻其坚固。
两汉、 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 隋文帝废郡置州, 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 “兰州” 之称始见于史册。
后来虽然州、 郡数次易名, 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 相沿至今。
1949年8月 兰州解放, 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建国以来, 兰州市建制曾几度变更。
兰州市现辖城关、 七里河、 安宁、 西固、 红古五个区和榆中、 皋兰、 永登三个县。
三、 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现状从兰州市现存的民居种类和特点来看, 兰州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传统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和悬楼。
据史料记载, 明肃王移藩兰州、 设陕甘总督以后, 兰州四合院逐渐成为以移民居住为主的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房子后墙及左右山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 前面采用木质材料装修, 在建筑风格上带有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同时受到西北地域的生活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但这些传统民居院落在市区保存下来的较少, 零星散落在市区的高楼之间; 成片分布的主要有西固区河口老街, 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与金崖古镇(见图1 ) 。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老街现存的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39处, 200多间(见图2) 。
这些厚重沧桑的古民兰州传统民居现状与特色分析图1 兰州传统民居成片分布示意图Urba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小城镇建设 89居, 不仅是河口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也是老街风貌的表征。
这座始建于公元1 862年(清同治元年) 的河口街, 其中东街长1 22米、 西街长209米、 南街长为1 20米、 北街长是200米, 街宽1 2米。
昔年的河口城方圆百里, 颇有名气。
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和古城村在兰州苑川河一带, 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传统民居四合院近百处,是兰州地区保存最多、 最完整的村子, 它展现着兰州苑川河一带独特的文化魅力(见图3) 。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传统民居因其历史跨度较大, 建筑型制较为完整, 装饰风格兼收并蓄, 且保存相对较好, 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被称之为“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见图4) 。
现存的50多处四合院古建筑, 主要分布在城河、 青城、 新民三个村。
其中明代建筑1 处; 清代建筑33处, 绝大多数是清康熙、 乾隆、 嘉庆、 道光年间的建筑; 民国建筑1 5处。
完整的四合院1 2处, 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 8处, 残缺的1 4处, 仅存门楼的1 6处。
四、 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特色(一) 聚落选址与形态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势的完整,认为村落所倚之山应来脉悠远, 起伏蜿蜒, 成为一村“生气” 的来源。
如果村基完整, 山水环抱, 就是上乘的“藏风、 聚气” 之地(见图5) 。
基址要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 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
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 保证水源, 同时免受洪涝之灾。
兰州的传统民居聚落在选址方面深受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 西固河口乡、 榆中青城镇、 金崖镇皆受到风水理论影响, 以青城镇尤其突出。
从风水选址的角度来讲, 山、 水是聚落环境的灵魂, 青城镇背枕南坪纱帽山, 发源于车道岭的支脉, 从南向北蜿蜒而来; 南有黄河自 西向东环绕而过, 特别的是此处黄河分为两级环抱着青城, 黄河干流由西峡口流入青城, 沿苇茨湾向北流至关家沟口折而向东, 分为两条河流, 南河是支流小河子经小河滩, 沿滩东流, 北河是干流黄河经鹦哥湾、 红湾环绕小河滩向东流, 流至茅茨湾向南与夹河相汇, 形成“金带环抱” 之势(见图6) 。
风水解说“山之气运、 随水而行” , 山能运“气” , 水能聚“气” , 山环水绕之处, 家族兴旺发达、 事业风顺、 财源广进。
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讲, 这种环境其实是一种舒适和实用的体验。
背后靠山, 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 面朝流水, 水本身很赏心悦目 , 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 又能享有灌溉、 洗涤、 养殖之利; 朝阳之势, 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 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 周围植被郁郁, 既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又能调节小气候; 河流还兼有运输功能。
(二) 院落布局以院落形式来组织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兰州民居也不例外。
其做法大多是有明确的轴线, 并在正中布置主要房间, 两旁安排其他房间, 有一进院或者多进院, 多进院落是以基本院落单元向横向与纵向方向发展。